天大首部原创短剧!你追剧了吗?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12 19:23 3

摘要:1934年12月3日,一则刊登在北洋大学校刊《北洋周刊》上的"征集校歌启事"引起师生热议:"本院……近拟编纂院史,并拟征集校歌。尚望全国北洋先后毕业各同学,本其发扬母校精神之热忱,各抒伟见,激励后生。并附录校歌未定稿于后……"

“我是大天,也没人告诉我

在天大海棠季赏花还会穿越啊!”

天津大学首部原创校史短剧

《我们从1895走来》十集连播

上期大天穿越至古路坝校址

这一次,“大天”将带您亲历

北洋大学校歌的诞生

古路坝“七星灯火”见证的波折历程

重返校后师生相聚

集全校之力建设七里台

而电量耗尽后,故事将通向何方

剧情迎来大结局,故事却未完

我们继续观看“大天”的旅途

↓↓↓

战火中绽放的花

飘落出霭霭风华

唱响救国救民的时代号角

《我们从1895走来》第六集

当悠扬的歌声荡在耳边

救国救民的责任已重担在肩

青年学子含泪合唱

用热血奏出磅礴之音

唱响兴学强国的北洋大学校歌

《我们从1895走来》第六集片段

1934年12月3日,一则刊登在北洋大学校刊《北洋周刊》上的"征集校歌启事"引起师生热议:"本院……近拟编纂院史,并拟征集校歌。尚望全国北洋先后毕业各同学,本其发扬母校精神之热忱,各抒伟见,激励后生。并附录校歌未定稿于后……"

后附校歌未定稿:“武库宏开,葱茏佳气绕楼台。是我最悠久中华学府,文化胚胎。北运河流兹润泽,西沽桃李遍培栽。炼欧美,铸通材。综土木机电冶金采矿,育成建设人才。看外交司法峥嵘头角,工商路矿,蜚腾声誉,尽皆实事求是中来。劝同侪,好继续共同努力,永使我北洋光华发越,普照埏垓。”

从文学鉴赏角度而言,这篇"校歌未定稿"堪称文辞优美,器宇轩昂,用来作为大学校歌,已是难得佳作。然而时任北洋大学校长的李书田却并不满意。在李书田看来,当时的天津、华北,哪里还有什么"葱茏佳气"?日本侵华战争阴云笼罩,家国命运艰危,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正在逼近,只怕早已是"黑云压城"!

李书田清醒地意识到,这样一所大学的校歌,不应仅仅是彪炳“悠久学府”“文化胚胎”的堂皇辞令,而应该唱出时局危难,唱出家国兴亡,唱出北洋师生于家危国难之际的担当!抱定这样的精神信念,李书田找到当时中国音乐界的两位巨擘——萧友梅和廖辅叔,请两位大师谨以北洋大学之精神风骨,殚精竭虑,谱写校歌。

1935年8月,在北洋大学四十周年校庆之际,由萧友梅作曲、廖辅叔作词的《北洋大学校歌》正式确立。校歌旋律雄浑,词意精练,内涵深远,既体现了北洋大学的办学精神与优良传统,更强调了学校以工科见长、注重实践的特色。校歌从北运河和桃花堤唱起:“花堤霭霭,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望前驱之英华卓荦,应后起之努力追踪。念过去之艰难缔造,愿一心一德共扬校誉于无穷。”

北洋大学校歌

“大天”途经古路坝突遭意外?

破败昏暗的寺庙内

七星灯火灼灼微光闪烁

挑灯夜读的前辈们夙兴夜寐

微光终汇聚星海满天

《我们从1895走来》第七集

抗战爆发后校址迁至古路坝

连天的炮火,逼仄的环境

北洋学子却人人自奋

用一盏盏灯烛映照出光明未来

“七星灯火”传为美谈

古路坝上“七星灯火”的美谈

《我们从1895走来》第七集片段

抗战爆发后,北洋工学院师生西迁入陕,先后合组为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后改组为西北工学院,校址位于汉中城固的古路坝,后在七星寺设立分院。尽管条件艰苦,但学生们人人自奋,拼命苦读。有的同学同寝上下铺,开学三个月之后还是互相都不认识,原来是因为一个人开夜车一个人开早车,开夜车的同学还没有回寝,早车的同学又出去了。

同班同宿舍的师昌绪和高景德就是这样,常常是半夜高景德从图书馆回来看到师昌绪在熟睡,而两三点钟他睡觉的时候师昌绪已经起床去了图书馆……虽然同在一个宿舍,但因为作息时间不一致,两人很少见面。正是凭借着这样的精神与情怀,古路坝村诞生了师昌绪、高景德等15位两院院士。

到了晚上,开夜车的同学没有电灯,小油灯土蜡烛纷纷上阵。晚上的七星寺校区,百数蜡烛,红焰闪烁,灯光虽似黄豆,但学子报国嗜学之心光闪耀人。当时天上的北斗星光微弱,反倒是学子们身旁的烛光映天,通宵达旦,空中俯视,璀璨夺目,虽不是明珠,光彩却更胜一筹。

久而久之,这也成为了一大奇景,人们称为 “七星灯火”。当时还流传有一则趣闻,据说当时夜晚灯火聚集,连从上方飞过的飞机都误以为是当地的飞机场,还差一点造成了一次降落事故。

北洋师生相聚图景

终于盼到可以返津重建校的日子

北洋师生欢欣鼓舞

1946年 李书田校长带领38名学生

首先踏上征途

《我们从1895走来》第八集

师生们将珍贵的资料与仪器运到车上

而自己却选择步行

怀着如此坚定乐观的信念

越千山 把路赶

虽然多坎坷 归心抵万难

返津复校的旅程,两任校长的故事

《我们从1895走来》第八集片段

李书田,1917年考入国立北洋大学预科,1919年升入本科。他在校时的学期成绩、学年成绩、毕业成绩均独占鳌头,在北洋传为佳话。192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考取了官费赴美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深造,继续攻读土木工程专业。在康乃尔大学,他各科平均成绩在99.5分以上,成绩之优为中国派遣留学生以来的第一人。1927年9月,李书田任北洋大学土木工程教授。1932年,任北洋大学校长(时称国立北洋工学院)。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带领北洋师生西迁,陆续与其他大学合并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及西北工学院。1939年,他带领部分北洋师生到西南创办了西康技艺专科学校。1943年返回西安,创办了北洋西京分院。

得知教育部决定恢复北洋大学的消息,分散在各地的北洋师生欢欣鼓舞,纷纷踏上返津复校的路途。1946年4月,李书田率领西京分院的38名学生首先踏上返校征途。他们乘车经韩城到龙门渡黄河,因车辆不足,大部分同学步行数百里到达山西临汾。虽长途跋涉,但师生精神振奋,情绪高昂。他们休息时诵起“为返校,脚磨泡,虽然有痛苦,满脸含微笑”的打油诗,是他们乐观精神的写照。

然而,回津后经费、校长久无着落。1947年11月18日,北洋大学召开全体学生大会,会场上大家一致喊出“要经费、要校长”的口号,并成立了护校委员会。在北洋师生的共同努力下,1947年,张含英临危受命担任北洋大学校长。张含英到校后住在教室、吃在食堂,以校为家。他整顿教学秩序,积极向教育部申请办学经费,使学校走上正轨。他带领“北洋人”奋发图强,在逆境中求发展,将北洋大学建设成为当时“国内理工高等教育之重镇及理工学术研究之重心。”

1947年北洋大学欢迎张含英校长掌校

1952年院系大调整

新组建的天津大学迁至荒凉的七里台

正如剧中“大天”见证的那一幕

没有比参加建设更好的学习机会

没有比坚持更好的抉择

一场中国高校建设史的奇迹诞生了

《我们从1895走来》第九集

自1952年春起

师生与建筑工人一起参与施工

一年的时间沧海桑田

昔日的沼泽地拔地而起一座高等学府

这是天大师生共同镌刻下的传奇

院系大调整下的“建设奇迹”

《我们从1895走来》第九集片段

1952年全国范围内的高校院系调整开始,天津大学先后调出18个系到全国高校,充实和建立了一批新的大学,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做出了“孵化器”式的贡献。院系调整后,新组建的天津大学在南开区六里台和八里台之间(后成为七里台)兴建新校舍。1952年暑假,天津大学由西活旧址迁至七里台新校址。

当时的七里台荒凉一片,教育部要求1952年春破土动工,当年秋天建成新校舍。学校抽调干部和土木、建筑系教师组成基建班子,从勘测、设计到施工,师生们与建筑工人一起共同艰苦施工,到1952年秋就建成行政楼1栋、教学楼4栋、学生宿舍楼21栋、实习工厂和实验室15个,并建成教职工宿舍5个新村、大礼堂兼食堂及各生活服务设施等。全校师生员工与建筑工人仅用半年多的时间,便在昔日的沼泽地上建起初具规模的高等学府,创造了一年建一所大学的中国高校建设史上的奇迹。

院系调整中调入调出天大的学科示意图

白光一闪 电量耗尽

“大天”回到了2025的天大

学子们正演绎着前辈们的精彩故事

而更广阔的校园中

明亮的学堂 活力的学子

正继续书写着崭新的故事

《我们从1895走来》第十集

返回现代,故事未完

《我们从1895走来》第十集片段

从1895走来

我见到了您苦心创办的学堂

跨越三个世纪

历经战火,数易校址

兴学强国的使命不曾改变

实事求是的校训始终铭记

这是我们的北洋

这是青春的天大

《我们从1895走来》第6-10集剧照、花絮

特别鸣谢第6-10集校内群演

邓永豪、梁宇轩、董航、彭雪芊、叶一帆、刘沛卓、张静如、张雯垚、韩嘉红、周锦源、郑子安、张峰、田野、梅羽彤、杨露晗、李紫晴、盖孟超、盖卓炎、张峰、李虎、衣厚汶 、伍帅、王晓宇、刘珂如、徐兴涵、万天毓、雒一、甘霖玉、高子璇、张思佳、叶紫萌、靳佳悦、戴宇涵、李润田、牛泽钰、杨晨烯、康睿祺、孔婉霖、卫生应急学院学生观众

没有一蹴而就的伟业

只有前赴后继的史诗

战火硝烟磨不灭心的坚定

坎坷曲折阻不断路的开拓

一百三十年的岁月更迭

我们刻下独一无二的故事

新芽岁岁破枝 枝干年年伸展

在前方在脚下

初心如炬 使命不改

短剧收官

你在剧中发现哪些亮点了?

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出品 / 天津大学党委宣传部

策划 / 王鑫 梁绍楠

校史顾问 / 张世轶

参考资料 / 《巍巍学府》 《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历史档案珍藏图录》《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

编辑 / 胡晓雪 闫炳奇 邓永豪

审核 / 王鑫 梁绍楠 薛子易

「 天 津 大 学 新 媒 体 中 心 」

投稿 & 加入我们 Tju_nmc@163.com

跟小天一起

为“我们从1895走来”

来源:天津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