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安反间谍题材影视剧如果只是在国内传播,则承担宣传教育与社会动员功能;如果国产反谍剧走向国际化,在国外社会所承担的核心功能实际上就是文化渗透,在这一点上无需作茧自缚,而美国中情局(CIA)是文化渗透方面的老手,有不少经验值得学习,正所谓“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最
国安反间谍题材影视剧如果只是在国内传播,则承担宣传教育与社会动员功能;如果国产反谍剧走向国际化,在国外社会所承担的核心功能实际上就是文化渗透,在这一点上无需作茧自缚,而美国中情局(CIA)是文化渗透方面的老手,有不少经验值得学习,正所谓“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最新热播国安反间谍谍战剧《绝密较量》初步尝试了国际化叙事,但这只是一个非常初步的尝试,中国谍战剧的国际化仍处于起步阶段。
叙事逻辑与技术真实性的双重挑战
中国反间谍题材作品在专业细节上已有显著提升,如《绝密较量》在国安部门指导下严谨还原核电站安检流程、网络窃密技术,并遵循“反派不降智”原则。然而,对比美国中情局深度参与的《动物农庄》等案例,其通过魔术师编写间谍手册、将魔术技巧融入特工训练等操作,使作品兼具技术真实性与戏剧张力。中国作品常因过度依赖传统谍战套路(如查密码、找卧底)而陷入叙事同质化,削弱国际观众的代入感。需建立常态化情报专家顾问机制,将密码学、行为分析等专业内容转化为具象叙事元素,构建可信的全球化技术语境。
意识形态表达与文化折扣的博弈
美国中情局通过《齐瓦哥医生》等作品,将反共意识形态隐于个体命运叙事中,甚至修改原著结局以强化政治隐喻。中国反间谍剧常以国安形象宣传为核心,但直白的价值输出易引发文化折扣,并消减市场影响,往往因过度强调“宏大叙事”而弱化个体信仰深度。例如,《绝密较量》国安局副处长杨光被举报受贿,这一情节设定实际上大有可为,可以此凸显杨光的信仰挣扎与信仰升华,然而,《绝密较量》对如此宝贵情节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可借鉴《谍影重重》中“反叛式忠诚”的设定,将信仰抉择、人性撕裂等普世命题嵌入情节,年代谍战剧《哈尔滨一九四四》有过初步成功的尝试,即:通过双胞胎身份互换探讨身份认同焦虑,以人性共鸣消解意识形态壁垒。
全球化议题与本土特色的平衡困境
中情局支持的《碎颚行动》《国土安全》等影视剧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包装为全球安全议题,成功实现价值观输出。中国作品如《追风者》虽尝试以金融谍战勾连国际资本暗流,但仍局限于区域化叙事。《绝密较量》聚焦核电技术争夺,可进一步将此类案例升级为数据主权、人工智能伦理等全球性议题。同时需保留东方叙事特质:《伪装者》的家族谍战体现儒家伦理张力,《和平饭店》的密室逃脱模式融合悬疑与黑色幽默,都已在国际化叙事方面崭露头角,此类文化特异性恰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谍影重重》
法律环境与创作自由的冲突
美国通过《经济间谍法》等立法为谍战影视剧创作松绑,提供法律保护,预留足够自由空间,为间谍叙事提供法理背书,甚至将美国长臂管辖植入剧情,使之合理化,以文化渗透护航美国发展利益。
在《经济间谍法》的保障下,美国中情局以常态化情报专家专业顾问机制,通过分级指导几乎介入美国所有谍战影视作品的创作,包括《007》系列、《谍影重重》系列、《碟中谍》系列、《国土安全》系列等等。而我国《反间谍法》修订虽明确区分合法行为与间谍活动,但《反间谍法》与《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没有就谍战影视创作制定保障与监督条款。而西方媒体持续炒作所谓我国《反间谍法》“泛化国家安全”的论调,导致国际受众对我国反谍剧剧情容易产生误读。这种局面实际上已经开始倒逼国安反谍剧加快国际化步伐。而国安反谍剧创作急需得到法律的保护,需在法理框架内解放国安反谍剧生产力。
国产反间谍题材影视的国际化突围,需在全球化议题与本土美学间找到支点,以信仰叙事彰显“中国谍战”国际化文化符号。正如中情局通过文化冷战重塑意识形态战场,中国作品亦可通过“科技理性与信仰感性”的辩证表达,为世界谍战影视注入东方智慧。唯有超越二元对立思维,方能在国际话语权争夺中突破美西方文化围堵。
《碟中谍》
来源:春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