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分,今年最好的国产剧,没有之一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0-12-27 07:15 3

摘要:因为要完成前单位金州技改扫尾工作,宋运辉到东海项目组报到晚了几天,而此时国务院正式下发通知压缩基建。

01

不认栽的宋运辉

1988年初秋,国务院压缩基建的消息传出,东海化工人心惶惶。

这一年,宋运辉29岁,晋升为东海化工领导班子最年轻的副职。

但这副职工作,没那么容易干。

因为要完成前单位金州技改扫尾工作,宋运辉到东海项目组报到晚了几天,而此时国务院正式下发通知压缩基建。

东海项目的设计方案没过审...

宋运辉的姗姗来迟,受到了全组人员的不满和揶揄,甚至不少眼瞅没戏的组员纷纷转投下家。

一堆烂摊子事加上军心涣散。

于是,担子落肩头的宋运辉,耗费一星期赶出新方案,但上头却迟迟没有消息。

为了过审,他托关系联系到负责审批的路司长“交流”...

路司长对他说:东海能达到滨城的产量吗?

宋运辉摇摇头,然后说:东海的核心价值,能够在未来改造中,用很小的成本,将产品类型转化...前景比滨城更好。

路司长面不改色的说:那就甭提了,产量是我现在主要考虑的因素。

然后不屑补了一句:你怎么不给我讲讲水能变成油的故事呢!甩下脸色走了...

轴劲的宋运辉不认栽,他决定绕过部里,顶着与全系统对着干的压力,向计委、科委单独报批。

就这样,东海项目批下来了...

可还没等高兴,宋运辉又陷入了新的困境中,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2

鲁莽的雷东宝

雷东宝是小雷家村村支书,也是宋运辉的姐夫。

他没文化,做事鲁莽,雷厉风行,经常得罪人...

村里嚼舌根的人说:像他这种人,不懂人际关系,早晚得吃亏。

军人出身的雷东宝敢想敢干,10年前,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个农民,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在合同书上按下了血手印,拉开包产到户、改革开放的序幕。

乡村改革浪潮的裹挟下,雷东宝说:咱也得改革,咱得带着小雷家村脱贫致富,让人人有田种。

于是在动荡混乱,形式还不明朗的年代,雷东宝拎着脑袋走在政策前面,大胆带领全村人承包到户,办砖厂、电线厂...上演惊心动魄的改革大戏。

就这样,小雷家村改革步伐越迈越大...

然而意外却出现了,村里的铜厂发生爆炸,死伤十余人,铜厂损失惨重,雷东宝悲愤又自责,万般无奈,他决定破例走一条“偏道”。

是成是败,是福是祸...

雷东宝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也太重,他必须得豁出去,也注定命运更加坎坷、波折。

03

打不倒的杨巡

杨巡是个人精,初中毕业就学人做生意,硬生生从农村拼到东海,在市场上混的风生水起。

谁也没敢想,他的事业,是从一筐馒头开始的...

16岁那年,杨巡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卖馒头,因为机灵肯干,能说会道,乡亲们都叫他:杨小馒头。

但在杨巡自己看来,卖馒头是最难干的活...

因为当时的社会语境很敏感,个人做生意很容易和政治挂上勾,稍不留神就会被定个:投机倒把罪。

从事这一行,犹如在刀刃上行走。

但杨巡不畏惧,他穷怕,苦怕了,这样的日子一天也不想过,哪怕蹲大牢,枪毙也要想办法搞钱。

在翻滚向前的时代中,杨巡手忙脚乱抓住商机,走东北,下广东,当倒爷,开旅社...他的人生信条是:商机和金钱。

生意场上一路摸爬滚打,几次绝境逢生,让杨巡开始走上坡路,收获幸福...

看似很顺,但他背负的东西,付出的代价都使他隐隐作痛...

这部最新开播《大江大河2》就讲述了这三个人的故事,改编自作家阿耐的小说《大江东去》,以经济改革为主线,全面、细致、深入地表现了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豆瓣评分9.3,是今年最好的一部国产电视剧。

无论从人物塑造,画面,剧情,质感,都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故事背景放在了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他讲人和时代的冲撞,也讲人和时代的共生。

剧中的三位主人公,象征着中国改革演变下的三种代表: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

他们生来都是平凡人,又不甘平凡,是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先行者...

我知道,有很多观众还没看就会被“主旋律”三个字吓跑,确实我没看之前,对平台上的高分评价,也存有质疑。

因为这几年,但凡涉及这方面题材的年代剧,都必须朝向“正确”,被一些不可抗力所引导,成为一部拼凑的,缺乏真实和本质的“空壳”,让观众形成了刻板印象。

但这部《大江大河2》绝不是一部简单“命题”作文。

它肆无忌惮,好的坏的都敢说。

剧中,没有真正的好人,也没有真正的坏人,只有那个时代语境下血肉饱满的人,宋运辉业务能力强,敢说真话,也会和上司、同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雷东宝敢为人先,雷厉风行,也会在跨越不过去的障碍面前,动歪心思,选择行贿。

杨巡聪明贪婪,为了生意可以放弃底线,也会为了兄弟和爱情,重情重义...

这些好坏参半,具有“动物性”的人,不仅映照着那个时代,也映照着现实。

年广久说自己就是一个改革的“傻子,史玉柱说自己是一个著名的失败者;步鑫生是第一个“砸”工人饭碗的厂长,刘永行是靠饲料起家的第一个“首富”;袁庚是蛇口拓荒人,唐骏是盛大与华尔街之间的桥梁;马云的梦想伴随着互联网起飞,李书福的梦想跟随着汽车轮子疯转……

就像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写:

当时全国有100万人,怀里揣着钞票和收来的身份证扑向深圳。那是我见过的最凶狠的排队,以后一提到“改革开放”,我想起的就是那场排队。

排队的人群一个搂着一个,死不放手。饿了就吃一些面包,累了就站着睡一会,想方便的话,只能忍到三天后了。挤掉的鞋也不要了,光着脚,胶袋,鞋,杂物满地都是。

大家都死死的坚持着,大家都红着眼,看谁先倒下去。

正是这些从小人物到大人物,从失败到成功,还有背后数不清的知识分子,农村干部,小商贩,工人和农民...的个体变化。

一股股不起眼的细流,才汇成时代的“大江大河”。

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

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所以可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史诗,幸而你我活在其中,幸而未完。

来源:读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