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整治微短剧,关乎流量与底线的行业觉醒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11 19:02 2

摘要:近日抖音、微信、淘宝、快手等多个平台发布公告拦截、下架一批违规微短剧。这一动作引发广泛关注。各大平台对微短剧内容的治理不仅是行业自律的体现,更是对“流量至上”逻辑的纠偏。这场治理行动背后,既折射出微短剧行业野蛮生长的乱象,也凸显了平台、用户、监管三方共治的必要

5月10日,据光明网报道,近日抖音、微信、淘宝、快手等多个平台发布公告拦截、下架一批违规微短剧。这一动作引发广泛关注。各大平台对微短剧内容的治理不仅是行业自律的体现,更是对“流量至上”逻辑的纠偏。这场治理行动背后,既折射出微短剧行业野蛮生长的乱象,也凸显了平台、用户、监管三方共治的必要性。

微短剧何以沦为“价值观洼地”?此次被下架的违规短视频,暴露了行业长期存在的三大顽疾:

一是价值观扭曲。部分作品以“爽感”为卖点,宣扬以暴制暴、拜金享乐、封建迷信等不良导向。例如抖音发布的公告中,《入狱十年***慌了》宣扬以暴制暴观念、《我不是***羔羊》内容涉极端侮辱和极端猎奇。淘宝发布的公告中,《物价***富崛起》宣扬拜金享乐主义、《东***八号》宣扬封建迷信思想等等。这些内容结构在潜移默化中传递错误价值观,尤其对青少年影响深远。

二是擦边低俗。为博取流量,部分创作者在剧情、台词、画面中植入隐晦色情元素。如违规剧目《谢***东》《****儿媳秘密》等存在内容低俗、宣扬未成年不良行为,这些内容通过打“擦边球”挑战社会公序良俗,危害青少年健康发展。

三是违规“换马甲”。快手公司在公告中提到,一些违规剧目通过改名、更换账号等方式逃避监管,形成“打地鼠”式治理难题。例如《钓**生》《马**》等剧在多个平台反复“重生”,暴露了部分从业者唯流量论的投机心态。

数据显示,仅2025年4月,抖音拦截下架违规短剧223部,淘宝下架45部,快手拦截整改下架违规微短剧近百部,处置相关违规账号60余个。

平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此次治理行动中,平台的角色从“流量收割者”转向“内容守门员”释放出了一些积极信号。

一方面,平台利用技术将拦截前置化。例如抖音在审核阶段拦截大量违规内容;快手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识别“换马甲”行为。技术手段的升级让治理效率显著提升。

另一方面,体现了规则更加透明。各平台在公告中不仅公布下架名单,还详细标注违规原因,这种透明化操作让用户清晰认知“红线”所在。

最后是共治机制的体现。抖音等平台均开通举报通道,呼吁广大用户主动参与监督。快手将情节严重违规剧目上报网络微短剧“黑名单”,形成各平台联防联控的机制。

从此次行动中可以看出,平台治理不再是“应付检查”的短期行为,而是长期生态优化的必由之路。正如抖音强调“对违规内容零容忍”,这种态度将倒逼创作者从“流量投机”转向“内容深耕”。

长效治理需打破“猫鼠游戏”困局。微短剧整治不能止于“阶段性整顿”,需构建多方参与的常态化机制。

一是监管需细化标准。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已明确100条红线,但微短剧“碎片化传播”特性需要更精准的审核规范。

二是平台应强化技术投入。如利用大数据+AI等新技术手段,识别“换马甲”剧目等现象,再者可以多方共建违规剧目备案库等,利用技术手段减少人工审核盲区。

三是创作者需增强责任意识。部分账号为短期利益炮制低俗微短剧内容,缺乏视频创作者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底线。但各大平台优秀的内容创作者数不胜数,他们的成功证明,优质的内容才是赢得流量的关键。

数据显示,微短剧行业市场规模已超500亿元。其社会影响力已超越娱乐范畴,唯有平台严控底线,用户理性选择,创作者坚守责任,才能让这一新兴业态从“电子榨菜”升级为“精神食粮”。

整治违规微短剧,看似是平台的一次“断腕”,实则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当流量不再凌驾于价值观之上,当用户从“围观者”变为“监督者”,微短剧才能真正实现“短而精、小而美”的创作初心。这场治理行动,不仅关乎内容安全,更是一场关于“技术与人性”“利益与责任”的集体觉醒。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