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赵丽颖与金鸡影帝黄晓明在央视一套的荧屏上相遇,一部以“滩涂造城”为叙事原点的36集年代大剧《造城者》,正试图用改革开放浪潮中一群“泥腿子”的逆袭,重构观众对主旋律剧集的认知。该剧改编自朱晓军小说《中国农民城》,以1980年代浙江龙港镇的草根建城史为蓝本,将镜
当赵丽颖与金鸡影帝黄晓明在央视一套的荧屏上相遇,一部以“滩涂造城”为叙事原点的36集年代大剧《造城者》,正试图用改革开放浪潮中一群“泥腿子”的逆袭,重构观众对主旋律剧集的认知。该剧改编自朱晓军小说《中国农民城》,以1980年代浙江龙港镇的草根建城史为蓝本,将镜头对准李秋萍(赵丽颖饰)、郑德诚(黄晓明饰)等基层干部,如何在无国家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带领数万农民在滩涂上建起一座现代化新城。
一、非典型主旋律:从“宏大叙事”到“草根史诗”
该剧最颠覆性的突破,在于将主旋律叙事锚定于“人”的维度。李秋萍从公社女干部到“农民城总设计师”的蜕变,黄晓明饰演的郑德诚从“投机分子”到“改革先锋”的摇摆,均被置于真实的历史褶皱中。剧中,为筹集建城资金,李秋萍挨家挨户动员农民“以工代赈”,郑德诚则因私自变卖集体资产被停职调查——这些情节并非虚构,而是取材自龙港镇首任书记陈定模的真实经历。导演孙皓以《庆余年》中擅长的群像戏技法,将政策博弈、利益冲突、人性挣扎编织成一张精密的叙事网,使“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口号落地为一个个具象的抉择时刻。
二、演技博弈场:赵丽颖的“去偶像化”与黄晓明的“破壁”
赵丽颖此次的表演堪称“脱胎换骨”。她刻意弱化女性角色的柔媚感,以利落短发、粗布工装塑造出一位“泥里打滚”的实干家。剧中,她与黄晓明在暴雨中争论“先修路还是先通电”的对手戏,肢体语言从剑拔弩张到相视一笑,将理想主义者的碰撞与和解演绎得层次分明。而黄晓明则彻底摆脱“霸总”标签,以佝偻的脊背、沙哑的嗓音诠释出郑德诚的疲惫与执念。当他在农民大会上嘶吼“你们要的是饭碗,我要的是命”时,屏幕前的观众能清晰感受到那个年代改革者背负的道德重量。
三、时代镜像:当“基建狂魔”溯源至个体血泪
该剧的野心不止于复刻历史,更试图在基建狂潮的当下,叩问“发展”的代价。剧中,为加速建城,李秋萍默许了“人海战术”导致的工伤事故;郑德诚为争取贷款,不得不与黑市商人虚与委蛇。这些“灰色地带”的呈现,让《造城者》超越了传统献礼剧的道德洁癖,直指改革阵痛期的本质——每一次历史跨越,都裹挟着无数个体的牺牲。当剧终字幕浮现“龙港镇现有人口46万,GDP超300亿元”时,观众恍然惊觉:那些在滩涂上挥舞铁锹的农民,才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真正母体。
四、央视平台的“破圈”密码
作为2026年央视开年大戏,《造城者》的爆款潜质早已显现。其题材紧扣“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却以类型剧的叙事节奏消解了说教感;其主创团队(导演孙皓+编剧袁克平)曾打造《庆余年》《大江大河》等爆款,深谙“强情节+高密度信息”的创作法则;而赵丽颖与黄晓明的国民度,更使其天然具备“破圈”基因。当年轻观众在弹幕中惊叹“原来我爸的青春这么燃”,这部剧便完成了从历史档案到集体记忆的华丽转身。
结语:主旋律的“造城术”
《造城者》的野心,是用一部剧搭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它让观众看到,那些在档案馆里泛黄的照片背后,是一群“赌上性命”的普通人,用锄头与算盘,在滩涂上写下了中国城镇化的第一行代码。当李秋萍在剧终时对着新城说出“我们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地基”,这何尝不是对所有奋斗者的隐喻——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造城者。
来源:清闲的梦想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