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太盈国际的季度业绩复盘会上,李青青以唐玲团队业绩垫底为由,要求其当众穿上带有羞辱性标语的T恤,并绕场喊口号。
在太盈国际的季度业绩复盘会上,李青青以唐玲团队业绩垫底为由,要求其当众穿上带有羞辱性标语的T恤,并绕场喊口号。
这一行为看似是对唐玲个人的惩罚,实则是李青青巩固权威的权谋手段。
唐玲此前为讨好李青青,曾多次陷害竞争对手胡曼黎,甚至导致其被行业禁业两年。
李青青选择在此时发难,既为安抚因唐玲打压而不满的薛晓舟,也通过“杀鸡儆猴”向其他高管传递“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信号。
从更深层看,李青青的行为暴露了其管理逻辑的残酷性。李青青强迫唐玲穿上“我是垫底王”T恤的情节,是典型的职场权力博弈与人性尊严冲突的集中爆发。
这一事件的核心矛盾,源于太盈国际“唯业绩论”的畸形管理文化,以及李青青对下属的精神控制。
她将员工视为实现利益的工具,通过制造内部竞争和羞辱机制,迫使下属为业绩不择手段。
唐玲,作为李青青的“心腹”,她曾为保住职位用尽心机、压榨手底下的员工,甚至在李青青的默许下同薛晓舟争夺三千万保单。
但李青青对她的态度始终是利用而非信任——当唐玲失去利用价值时,她立刻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这种“兔死狗烹”的结局,揭示了李青青“利益至上”的本质。
这种“狼性文化”在剧中并非首次出现——薛晓舟初入公司时,因为业绩差也曾被唐玲要求穿着同样的T恤,但薛晓舟果断拒绝了。
果然恶性都是“一脉传承”的!
“职场里没有先来后到,只有赢家和输家”,这是李青青的管理哲学是典型的丛林法则。
薛晓舟看不惯李青青所谓的“狼性文化”,就去找李青青理论,他对李青青说这是不对的,这会让员工心理扭曲。
但李青青根本不买账,她口口声声称只看中每个人给公司带来的业绩,其他都不重要。
她告诫薛晓舟慈不掌兵,义不理财,就要给员工屈辱,屈辱才有动力。
薛晓舟觉得李青青谈冷酷,一点没有人情味,于是愤然离职。他曾因李青青的提拔而感激,但当目睹唐玲被羞辱时,终于意识到自己也不过是李青青手中的棋子。
这样的觉醒具有象征意义:年轻一代职场人开始拒绝用尊严换取生存空间。剧中通过薛晓舟辞职投奔胡曼黎的情节,暗示了人性化管理对人才的吸引力。
李青青的管理方式,本质上是将企业异化为“业绩屠宰场”。她通过公开羞辱、制造对立等手段,将员工置于持续的精神压迫中。这种模式短期内可能提升效率,但长期来看必然导致人才流失和企业文化崩塌。
与太盈国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蓝洋集团。金总在胡曼黎面临四百万赔偿时,以辞职为条件为其争取公司承担部分责任,展现了截然不同的管理理念。
这种“敬才之道”不仅留住了人才,更赢得了员工的忠诚。剧中胡曼黎最终回归蓝洋,象征着人性化管理对丛林法则的胜利。
这一情节并非虚构,而是现实职场的镜像。2023年北京某医疗公司要求员工抄写《心经》100遍的案例,以及沈阳某公司员工因辱骂同事被开除的判决,都揭示了职场霸凌的普遍性。
我国现行法律虽未明确界定职场霸凌,但受害者可依据《民法典》人格权编和《劳动法》相关条款维权。
从社会层面看,这一情节折射出“效率至上”价值观对人性的侵蚀。当企业将员工工具化时,不仅摧毁了劳动者的尊严,更动摇了社会公平的根基。
正如剧中胡曼黎放弃高薪职位投身公益保险,她的选择暗示:真正的职场价值,在于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
李青青与唐玲的冲突,本质上是两种职场伦理的碰撞。前者代表着资本逻辑下的冷酷算计,后者则是被异化的牺牲品。
这一情节的残酷性,在于它撕下了职场“文明”的伪装,暴露出权力结构中最原始的暴力。
当薛晓舟将辞职信拍在李青青桌上时,他不仅是在告别一份工作,更是在向整个畸形的职场生态宣战。
这种觉醒,或许正是重构职场文明的起点。
来源:疯狂故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