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淮水竹亭》这部剧在议论声中火了,有点意思的是,这把火似乎更多是由女主角刘诗诗的表现“点燃”的——可惜,多数是吐槽的火花。不少观众觉得,刘诗诗这次似乎有些“用力过猛”,美则美矣,却少了几分松弛自然。
最近,《淮水竹亭》这部剧在议论声中火了,有点意思的是,这把火似乎更多是由女主角刘诗诗的表现“点燃”的——可惜,多数是吐槽的火花。不少观众觉得,刘诗诗这次似乎有些“用力过猛”,美则美矣,却少了几分松弛自然。
当“天鹅颈”成了“紧箍咒”
刘诗诗的仪态向来是圈内公认的优秀,挺拔的身姿、优雅的天鹅颈,曾是她古典气质的绝佳注脚。然而,在《淮水竹亭》里,这份往日的优势似乎变成了一种刻意的“展示”。网友们调侃,无论站姿坐姿,她都像时刻紧绷着一根弦,仿佛身体里装了隐形支架,时刻提醒大家“看我的仪态标准吗?”甚至有评论说,她连被刺杀的戏份都保持着一种优雅的后仰,让人出戏到以为在看“颈椎康复仪”的动态广告。
这种时刻保持“完美”的状态,让她整个人显得有些“端”,一种精致的僵硬感油然而生。观众们不禁发问:仙女一定要这样演吗?这种努力,反而让大家替她感到一丝尴尬。
“清冷”与“空洞”的一线之隔
更让一些观众感到遗憾的,是刘诗诗在角色情绪表达上的处理。她似乎想延续以往深入人心的“清冷”路子,但在《淮水竹亭》中,这种清冷很多时候被观众解读为“寡淡”乃至“空洞”。尤其在面对家族遭遇灭顶之灾这样的重场戏时,她的眼神传递出的情绪却显得有些苍白无力,难以让观众共情角色内心的巨大悲痛。
这不禁让人回想起当年《仙剑奇侠传三》里龙葵那惊鸿一瞥的落泪,是如何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如今,在需要展现复杂内心戏的时刻,刘诗诗的眼神却时常显得有些游离和失焦。有人指出,她早年就存在的眼部肌肉表现力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和面部状态的变化,可能愈发凸显。当演技更依赖细腻的微表情和眼神流转来传递情绪时,单靠“优雅仪态”似乎难以填补这份空白。
配角群像的“鲜活”反衬
有趣的是,当女主角被指“端着演”的时候,《淮水竹亭》的一众女配角们却凭借各自鲜活的表演纷纷出圈,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孟子义饰演的青木媛,一颦一笑都带着戏,将角色的娇俏妩媚与亦正亦邪的城府拿捏得颇有韵味,眼神里的算计感几乎要溢出屏幕。
章若楠饰演的杨雁,一场新婚突遭变故的哭戏,没有嘶吼,仅凭颤抖的嘴角、泛红的鼻尖和盈眶的泪水,便将那种从天堂坠入地狱的悲痛欲绝演绎得层次分明,破碎感十足。
就连曾因古装造型备受争议的沈月,这次饰演的东方秦兰也让人眼前一亮。她将少女的天真烂漫与活泼灵动演绎得自然不做作,与刘诗诗饰演的淮竹同框时,一个灵气逼人,一个则略显“程序化”,对比之下高下立判的呼声不小。
当“静态美人”遇上“动态演技派”,谁的表现更能抓住观众的心,似乎不言而喻。
“舒适圈”的警钟:从“人淡如菊”到“演技待激活”
刘诗诗在《淮水竹亭》中遭遇的争议,或许不仅仅是她个人的问题,也反映了市场审美和观众口味的变迁。曾几何时,“美即正义”是古偶剧的通行法则,但如今,观众越来越追求角色的“真实感”和演员表演的“鲜活度”。
刘诗诗的表演,就像一张张精修到完美的硬照,每一帧都无可挑剔,却唯独少了些许流动的生命力。而那些敢于做表情、释放情绪、甚至“自毁形象”去贴合角色的配角们,反而更能触动人心。
更深层的原因,或许在于演员自身是否愿意走出“舒适圈”。从《步步惊心》的马尔泰·若曦到如今的淮竹,刘诗诗似乎一直在“清冷破碎”这类角色中打转。这种表演模式在十年前或许还能靠颜值和独特的“人淡如菊”气质撑起,但在竞争激烈的当下,若缺乏新的突破和成长,很容易被贴上“表演固化”的标签。
反观同期的85花们,杨幂尝试谍战剧寻求硬朗转型,赵丽颖在现实题材中磨砺演技,都在努力拓宽自己的戏路。当“人淡如菊”被过度解读为对表演缺乏更高追求的“遮羞布”时,演员的口碑就岌岌可危了。
结语:美要“动”起来,角色要“活”起来
说到底,《淮水竹亭》的风波,更像是市场对那些略显“套路化”、“花瓶式”演技的一次集中反馈。对于刘诗诗而言,这或许是一次及时的提醒。网友那句“把用在脖子上的劲儿,分一点给眼神吧!”虽是调侃,却也道出了部分真相。
毕竟,对于演员来说,尤其是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的85花们,能长久立足的,绝不仅仅是无可挑剔的“天鹅颈”或某种固定人设,而是那份能真正走进角色内心,赋予角色鲜活生命力的真诚与能力。期待刘诗诗能放下一些“端着”的包袱,让我们看到一个更松弛、更生动、更具爆发力的她。
来源:娱生相濡以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