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镜头里的故事”+“镜头外的生活”,“微短剧+”风起江苏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09 07:32 2

摘要:跟着微短剧可以干什么?去旅行、来学法、看非遗、学经典、玩科普……今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通知,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通知指出,“微短剧+”是指将微短剧与其他领域或行业相结合,形成新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经济业态,带动微短剧内容提质升级

跟着微短剧可以干什么?去旅行、来学法、看非遗、学经典、玩科普……今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通知,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通知指出,“微短剧+”是指将微短剧与其他领域或行业相结合,形成新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经济业态,带动微短剧内容提质升级并赋能千行百业。

今年3月,江苏省广电局联合12家省级部门单位开展“微短剧+”主题创作征集推广活动。当前,江苏各地微短剧产业正蓬勃开展,赋能千行百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风景。

(视觉中国供图)

“短剧+文旅”风正起

清晨7点,南京市浦口区响堂村仍被薄雾笼罩,村里的“栀咖啡”店前,微短剧《除却巫山不是云》剧组已在青石板路上架设好灯光设备。导演蹲在监视器前,反复调整镜头角度:“我们是横屏拍摄,要像电影一样注重构图,让观众感受到‘烟火气’。”他们必须在上午10点游客高峰前完成咖啡店的戏份拍摄。

这家由当地民房改造而成的网红咖啡店,室内与户外区域巧妙融合了当地的人文与自然特色,在忙碌时段,咖啡店一个半小时就能售出100多杯咖啡。

店长大山笑着说:“恋综节目刚结束,短剧剧组又来了,现在我也成了‘演员’。”他指了指自己在剧中本色出演的咖啡店老板角色——这种“实景即片场”的拍摄模式,让当地居民自然融入镜头,成为故事的共同创作者。参与短剧客串的星甸街道宣传干事滕敏,因形象气质出众被导演选中饰演基层工作人员,她的加入让剧情更添本土真实感。

这种“主客共享”的创作模式,正是“短剧+文旅”的生动体现。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今年3月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六批推荐剧目,其中就有由江苏华博在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和南京艺术学院联合出品的微短剧《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这部剧不仅全程在响堂拍摄,剧中的银壶DIY、原生态露营地等场景也皆可在线下体验,带动成都大学生尹秀雯等观众“跟着短剧去旅行”。

浦口区去年先后推出网络微短剧“登攀”计划和全省首个“短剧乡村”行动,出台了一批扶持政策,不仅提供10个免费取景地、1.5亿元产业基金,还在剧本创作、人才对接、备案服务等环节全程护航,让微短剧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美丽乡村深度交汇交融。

南京南山光影影视公司剧组便是受益者——四方美术馆、滴水观堂、汤泉老卫生院等标志性场所成为“天然摄影棚”,桥林茶干、手狮舞等非遗项目更以彩蛋形式出现在每一集短剧结尾,让每帧画面都成为浦口的文化名片。

随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推动,各地纷纷推出题材丰富、视角多元的微短剧项目,挖掘探寻故事和地域的连接点。

青果巷、恐龙园、天宁寺快速切换,大麻糕、天目湖鱼头纷纷亮相……作为常州首部全域文旅微短剧,《龙行龘龘》开篇就出现了众多常州地标和代表性美食。该剧以常州“龙文化”为主题,讲述海归设计师吴忧重回家乡常州后,唤醒尘封的龙族少女延铃,开启一段充满奇幻色彩的旅程。去年年底《龙行龘龘》在芒果TV正式播出,并于今年年初登陆湖南卫视大芒730剧场,收官播放量2.2亿,成功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

重塑“短剧”定义

“今天投了13份简历,收到两个试镜邀约。”今年24岁的南京传媒学院表演专业毕业生杨姝姣,去年还在上海某沉浸式话剧演出中饰演重要角色,如今却成了短剧行业的“新兵”。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微短剧带动64.7万个就业机会。杨姝姣对此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她发现,仅仅一年时间,身边一半以上的同学都跑去演短剧了。“片酬从每天几百元到1000元之间,我的一位师姐,其主演的短剧播放量飙升后,日薪达到5000多元。”杨姝姣说。

在跟风拍了两部重生、霸总的短剧后,南京南山光影影视公司决定开拍横屏短剧《除却巫山不是云》。与很多竖屏短剧不同,它主打的赛道是“横屏”。50万元投资虽然对比竖屏短剧高出50%,公司总经理曹楠有自己的“野心”,她想用短剧的节奏、横屏的宽度更好地还原生活肌理,拓展女性题材深度。“短剧的流行,关键不是横竖的问题,而是对时代节奏的捕捉。”在曹楠看来,这场转型既是挑战,也是重新定义短剧价值的契机。

“过去的一些长剧在形成一定的套路化、模式化之后,总让观众感觉隔了一层,很难共情。”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 “无脑爽”终将被淘汰,当短剧不再满足于用“扇耳光”“摔文件”制造即时刺激,而是开始捕捉真实生活里的褶皱,才算真正踩中观众的情感脉搏。“短剧野蛮生长阶段正在落幕,今年涌现的《家里家外》等优质作品,已显露出提质转型的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横屏短剧的探索已超越制作方范畴——部分电视台开始试水播出横屏作品,这种从“竖屏单极”到“横竖共生”的形态演变,正在重塑“短剧”定义。

微短剧《司法所里的故事》即将于5月中旬在优酷视频首播。编剧张宁宁告诉记者,自己从2010年起就开始关注司法所,这些年来深入多家基层司法所探访。该剧以社区司法所为载体,塑造了基层司法所调解员的群体形象,在家长里短的日常故事中,以轻喜剧的形式,让观众轻松入心。

“在法度与人心的天平上,可以讲述的故事很多。司法所题材的深挖,是我们今后两年在微短剧领域的工作重点。”张宁宁说,现在很多微短剧都讲究一个“爽感”,但她认为,优秀的微短剧,应该做到让“爽感”升华,也就是在思想价值表达和艺术手法的创作上,都有好的呈现。

好内容带来好生意

一部微短剧,如何给一座城市带来消费新场景?

评弹软语、园林曲径,是苏州递给世界的亮丽名片。微短剧《面若桃花》主创团队选择用“轻量化叙事”破题,其创作灵感正是源于苏州独特的美食文化和人文情怀。“我们从2020年开拍《面若桃花》,目前已经完成两季,并且把这个IP落地,开了几家餐厅。”苏州更广科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程炯表示,《面若桃花》开创线上微短剧品牌牵引、线下实体店场景塑造的“短剧+文旅”新模式。

近年来,伴随着《面若桃花》的热播,“面若桃花”先在苏州山塘街和平江路开出面档,此后又陆续在苏州工业园区湖西CBD、建湖县九龙口景区淮剧小镇陆续开店,推出首创碧螺春入味的茶油干拌面和茶汤面等美食。这些实体店铺,纷纷成为当地美食网红打卡点,为旅游和商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这种将虚拟IP实体化的尝试,还体现在研发原创城市衍生文创的环节。出品方围绕微短剧周边,推出桃花玲珑香包、车载香薰、“一盏桃花灯”系列小夜灯,还牵手“苏州老字号”企业同里红推出联名款“唐寅酒”系列产品,探索IP故事商业转化新路径。

苏州市相城区作为吴文化发源地之一,拥有御窑金砖、缂丝等12项国家级非遗,堪称“江南文化基因库”。去年以来,一部以御窑金砖为主题的微短剧《搬砖吧,大小姐!》火爆出圈。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基因。”该剧出品方苏映影业(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子元表示,这部剧融入年轻人爱看的“甜宠故事”,又与文旅推广进行有机结合,一经推出即引来多方关注。“伴随着内容品牌的虹吸效应,3个月内吸引多家微短剧影视机构落户相城,带动剧组服务产值增长。微短剧《搬砖吧,大小姐!》在取景过程中串联多个相城地标建筑及热门旅游打卡点,我们由此开发了‘AR金砖制作体验’‘剧情坐标打卡游’等活动,获得众多观众参与。”

在王子元看来,更令人期待的是产业协作模式创新。随着《搬砖吧,大小姐!》等微短剧的热播,苏州市成立微短剧产业联盟,苏映影业凭借对文旅微短剧的敏锐嗅觉,成为微短剧产业联盟秘书长单位,联动130多家企业构建“创作—制作—宣发—衍生”全链条,今年还与太仓市融媒体中心、成都电影集团等单位签约,打造跨区域“数字+文旅”协作样板。

政策的助力,让创作更从容。连云港发布《关于加强对西游文化项目支持的通知》,设立西游文化专项赛道,聚焦“西游书场”与“西游微短剧”两大方向,通过扶持计划激活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扬州市文广旅局最高奖励40万元,邀约创作微短剧……江苏各地正持续布局微短剧全产业链生态,构建产业服务体系。

南京市浦口区正构建覆盖剧本、拍摄、制作的全产业链,计划建设短剧学院引入数千名实习生,推动“镜头里的故事”与“镜头外的生活”双向赋能。“通过探索‘短剧+文旅’的模式,希望让更多人看到浦口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并以此带动产业转型和乡村振兴。”浦口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陈洁 盛文虎

来源:新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