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故事被称作"中国版《肖申克的救赎》",但仔细看下来会发现它讲的不是英雄传奇,而是三个普通人被命运推着走的真实人生。
石一枫的小说《借命而生》最近被搬上荧屏,由秦昊主演的剧集刚播到一半就引发热议。
这个故事被称作"中国版《肖申克的救赎》",但仔细看下来会发现它讲的不是英雄传奇,而是三个普通人被命运推着走的真实人生。
故事开头就埋着颗定时炸弹。
刑侦高材生杜湘东毕业时满脑子都是破大案要案,结果被分到北京郊区的看守所。
这个落差就像夏天喝到隔夜凉茶,透心凉却只能硬咽下去。
他每天面对的都是鸡毛蒜皮的监管工作,直到有天关进来两个不寻常的犯人——徐文国和姚斌彬。
这两个人看着像普通盗窃犯,可后来的发展证明他们比狐狸还精。
徐文国在看守所里装得老老实实,背地里却用立功减刑当跳板。
他利用外出劳动的机会,在山西煤矿搞了场精密的越狱计划。
这个曾经的小混混摇身变成富商,代价是落下了哮喘病根,就像用健康换了张财富入场券。
而他的同伙姚斌彬更让人唏嘘,故意偷枪制造混乱,右手落下残疾只为给徐文国铺路,最后把自己活成了还债机器。
杜湘东的人生轨迹被这场越狱撞得稀碎。
从警界新星变成追凶十年的偏执狂,他就像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妻子得了重病都没能让他停下脚步,最后落得事业家庭两头空。
这三个男人的命运像被看不见的绳子拴着,你拽我我拉你,谁都逃不开。
要说这故事最扎心的地方,就是它把"欠债还钱"这个理儿套在了命运头上。
杜湘东欠着年轻时的理想债,徐文国欠着兄弟的情义债,姚斌彬欠着母亲的养育债。
他们各自打着算盘想翻身,结果徐文国虽然成了土豪,但每到阴雨天就喘得像破风箱;姚斌彬把老母亲托付给兄弟,转头老太太就得了老年痴呆;杜湘东追凶追到魔怔,最后发现抓不抓得到人都没意义了。
电视剧拍到这里,观众都在猜结局会不会改。
原著里三个人谁都没落着好,这种全员悲剧在影视剧里可不多见。
据说剧组在徐文国受审这段加了不少戏,看守所里的旧场景和新法庭来回切换,搞得跟照镜子似的。
还有眼尖的观众发现,姚斌彬母亲的老年痴呆症在剧里变成了重要线索,每次她忘记事情,镜头就切到主角们的痛苦回忆,这手法确实比小说更直观。
要说石一枫这故事高明在哪,就是他没把人物当棋子摆弄。
九十年代看守所的铁窗、两千年初的煤矿黑烟、现在的玻璃幕墙写字楼,三个时代背景像三棱镜照出不同的人生切面。
杜湘东追凶的十年正好撞上司法改革,他拼命要找的"公道"在新时代有了新标准,这种错位感比直接写悲剧更有力道。
现在剧集播到关键处,徐文国公司账本被查,杜湘东拿到了关键证据,姚斌彬的老母亲坐在养老院晒太阳。
按照原著路子,接下来应该是徐文国在豪华办公室里吞药自杀,杜湘东看着结案报告发呆,老太太把最后那点记忆也忘干净了。
但保不齐电视剧会给留个口子,比如杜湘东终于放下去学校当保安,或者徐文国自首前看着哮喘喷雾发呆的开放式结局。
这个故事最让人后背发凉的是,它拆穿了所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漂亮话。
三个大老爷们算计来算计去,杜湘东想当神探,徐文国想当人上人,姚斌斌想当孝子,结果一个被现实磨平,一个被疾病拖垮,一个被愧疚压死。
就像小时候玩的跳房子游戏,每格都写着"代价",你跳得再漂亮也得踩中几个。
据说秦昊演杜湘东追凶那场戏,在废旧工厂里跑了十几遍。
拍完导演喊卡了他还蹲在地上喘,分不清是戏里还是戏外的疲惫。
这种状态倒是贴合故事精髓——人活着就像背着贷款,理想、情义、责任这些好东西,借的时候觉得能还上,等到利滚利的时候才发现早就不止半条命了。
来源:枕头说它不想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