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剧中,孙俪饰演的保险经理人胡曼黎在国际客户会议中,因听不懂“policy clause(保单条款)”一词而尴尬冷场,最终导致合作告吹 。在国际业务谈判时,面对外籍高管流利的行业术语,她频频卡壳,甚至将“年金险”(Annuity)误译为“养老金”(Pensio
最近,孙俪主演的职场剧《蛮好的人生》热播,引发了观众热议,其中“孙俪新剧吃了不会英语的亏”这一话题更是冲上热搜。
在剧中,孙俪饰演的保险经理人胡曼黎在国际客户会议中,因听不懂“policy clause(保单条款)”一词而尴尬冷场,最终导致合作告吹 。在国际业务谈判时,面对外籍高管流利的行业术语,她频频卡壳,甚至将“年金险”(Annuity)误译为“养老金”(Pension),因英语沟通障碍错失大单,还被客户嘲讽“连基础对话都不会”。这些情节真实展现出英语能力不足在职场中,尤其是涉及国际业务时,确实会成为发展的阻碍,让不少观众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自己在英语面前吃瘪的样子。
孙俪工作室回应称这是角色设定,是为了符合现实职场困境,语言短板是剧情需要 。但部分网友对此并不买账,质疑作为演技派的孙俪为何不提前补课。毕竟,观众对演员的期待不仅仅是演技,在一些专业性较强或有特定技能要求的角色塑造上,希望演员能尽可能完美呈现。此前孙俪曾代言英语教育广告,宣称“英语是孩子未来的竞争力”,如今剧中表现被网友调侃为“打脸现场” 。
这一现象也反映出当下职场剧的一个创作问题。一方面,职场剧需要通过各种情节冲突来展现职场的真实困境,语言能力不足是很多职场人面临的现实,这样的剧情有一定真实性和共鸣点;另一方面,演员在演绎这类角色时,语言能力的欠缺会让观众出戏,影响剧集的质感。或许演员在接到这类角色时,应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去提升相关技能,制作团队也可在前期筹备中,加强对演员的培训,这样才能让职场剧在追求真实的同时,不失艺术的专业性与观赏性 。
来源:自由可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