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剧不断揭露无数家庭的阴暗面,将“家庭的不幸,孩子埋单”这一残酷现实血淋淋地呈现于观众面前。
《无尽的终结》迎来了它的终章。这无疑是一部深入人心的未成年人法律普及剧。
全剧围绕的主题,几乎都与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及他们的原生家庭背景紧密相连。
每一个误入歧途的少年,都有一段令人心酸的家庭故事。
本剧不断揭露无数家庭的阴暗面,将“家庭的不幸,孩子埋单”这一残酷现实血淋淋地呈现于观众面前。
1、家庭暴力:孩子的启蒙是“以力服人”
陆声,一个16岁的少年,外表清秀、眼神明亮,眉宇间透露着不屈,谁又能想到他会与盗窃、坐牢等词联系在一起?
他在服刑期间表现优良,白恩宇(教官)对他充满期待,希望他能改过自新。
然而,不久之后,陆声却又卷入了盗窃团伙,这个年纪轻轻的生命,似乎总是徘徊在违法的边缘。
探究他的家庭背景,让人痛心疾首。这也解释了为何陆声出狱后会再次走投无路。
• 酗酒的父亲:醉酒后便对妻子和孩子拳脚相向,陆声和弟弟陆鸣在暴力的环境中长大,唯一学到的生存法则就是“以暴制暴”。
这位父亲无情地将孩子推向犯罪团伙,美其名曰“打工”,实际上却是为了换取赌博的资金。
• 精神不稳定的母亲:连自己都照顾不了,更无力保护孩子,陆声不得不扮演起“小家长”的角色,带着弟弟在垃圾堆中寻找食物。
• 罪恶的叔叔:潘雄实际上是操控未成年人盗窃团伙的幕后黑手。他利用法律漏洞,采用虐待、欺骗等手段,教唆孩子们犯罪,从中获利。
2、控制欲强的父母:以爱为名的“精神扼杀”
如果说暴力家庭是明显的威胁,那么“控制型家庭”就是隐形的杀手。看看甄荣的经历:
• 严密监控:手机被查、朋友被审查,卧室门锁被拆除,全天候无死角的监控,甚至回复一条消息都会招来母亲的耳光。
• 情感操控:一句“都是为了你好”成了甄荣的枷锁。因为中考成绩不佳,他被迫在高中付出巨大努力以寻找出路。
长期的情感操控导致甄荣自卑、抑郁,极度渴望外界的认可,最终在QQ群里的一声“大哥”声中迷失,走向犯罪。
• 缺席的父亲:甄荣的父亲长期缺席,这间接加剧了母亲将生活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使孩子失去了安全感。
有多少孩子在“为了你好”的名义下被逼到抑郁、自残甚至犯罪?
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过度控制会摧毁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导致他们走向极端。
3、家庭功能障碍:生而弃养,不如不生
“游湖杀子案”将原生家庭的罪恶推向了极致。
为了取悦新妻子,父亲默认继母虐待亲生子女,两人合谋将孩子推入湖中。
6岁的儿子溺亡,女儿小花遍体鳞伤,扭曲带血的铁丝成了他们童年的噩梦。这个家庭已经腐朽至极:
• 冷漠的父亲:虚伪、靠女人过活,为了继妻的拆迁款,不惜将孩子骗到湖边并谋杀。
• 继母:偏袒自己的亲生女儿,纵容她欺负非亲生子女,虐待他们,将他们视为累赘。
• 社会的冷漠:学校、邻居、医生、社区对孩子的遭遇视而不见,连亲奶奶也知道孩子被虐待却选择沉默,直到悲剧发生。
4、重组家庭:血缘成了冲突的导火线
你以为只有单亲家庭的孩子惨?重组家庭的孩子更为不幸。杨慧慧就是例证:
• 资源争夺:生母将继子女视为眼中钉,逼迫生父“处理”掉两个孩子。
• 人性扭曲:杨慧慧从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默认弟弟妹妹被溺死,被继父利用成为嫌疑人,差点成为“一石二鸟”计划的牺牲品。
• 社会忽视:重组家庭的非亲生子女常成为“隐形受害者”,导致性格扭曲、虐待、童年阴影等问题。
父母的错误,孩子却要埋单。
5、无家可归的孩子的希望在哪里?
孩子不应该为原生家庭的债务付出一生。
《无尽的尽头》中的少年在法庭上一次次哭诉:“如果有人早点帮我,我不会变成这样!”让人动容。
孩子无法选择父母,但社会可以选择不放弃他们。如果原生家庭充满伤痛,孩子的救赎在哪里?
在于林之桃努力争取撤销监护权,在于白恩宇在少管所的严格教导,在于强制报告制度的实施,在于司法部门的及时援助,在于福利机构的接管,也在于每个普通人的一次主动关心。
保护孩子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答案蕴藏在每个人的良知中。
来源:追梦影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