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 | 夏晨书预言:微短剧活不过五年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07 10:27 2

摘要:在这个注意力以“秒”为计量单位的时代,微短剧正以颠覆者的姿态撕开内容产业的裂缝。流媒体网试图走进这场风暴的中心,推出微短剧系列专题“见微知著”,本系列稿件将分为数十篇推出,每篇文章都将对话一个微短剧行业的关键角色:制作方、平台、创作者、资本方、传统媒体等。我们

编者按:

在这个注意力以“秒”为计量单位的时代,微短剧正以颠覆者的姿态撕开内容产业的裂缝。流媒体网试图走进这场风暴的中心,推出微短剧系列专题“见微知著”,本系列稿件将分为数十篇推出,每篇文章都将对话一个微短剧行业的关键角色:制作方、平台、创作者、资本方、传统媒体等。我们将保留对话中的矛盾与争议,帮助大家在撕裂的观点中,触摸这个行业的真实温度。

本期对话:夏晨书

曾是著名编剧、制片人,创作和制作过多部电视剧和电影作品,其作品有《对峙》、《枪火》、《新警事》系列等。

“我不是不看好微短剧行业,我是看衰微短剧行业。”

作为传统影视从业者,夏晨书在影视行业深耕近二十年。这位曾参与多部长剧创作的编剧、制片人,对内容创作始终抱有敬畏之心。面对近年来的微短剧浪潮,他的态度冷峻而直接:“这不是创作,是博彩心理,大家都在被利益牵着鼻子走。”

在“见微知著”系列对话中,夏晨书的观点独具一格,提供了与主流声音截然不同的趋势预判——“微短剧行业的生命周期只剩三五年了”。

整场对话中,他多次强调“责任”和“监管”,反复痛陈“无底线之恶”,更直言“审美降级”。在他看来,现在的微短剧制作公司,就像马路上的彩票站一样,所有人都渴望中大奖;而承载这些微短剧的平台,则正在用算法绑架创作,历史虚无主义和三观偏差的内容正在毒害下一代。

作为教育部广电与网络视听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夏晨书反复呼吁监管介入:“长剧时代感谢有广电总局把关,但短剧长期处于无序状态,若再不加强管控,文化脱序比经济脱序更可怕。”

横店变竖店:一场没有技术含量的产业狂欢

“横店的长剧市场萎缩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群曾经在横店混饭吃的边缘人,已经把‘横店’变成了‘竖店’。”在与流媒体网的对话中,夏晨书用这句话精准概括了微短剧的行业图景——昔日中国影视工业的“心脏”,如今沦为微短剧流水线的“加工厂”。

在夏晨书看来,这本质是一场“产业降级的缩影”。

一方面,入行门槛低到极致。两台二手5D Mark II,一台笔记本,拼多多服化道具,预算只需要2.5万元,一家微短剧影视制作公司就成立了。这种“作坊式生产”彻底颠覆了传统影视工业的标准——没有剧本研讨会,没有分镜设计,甚至不需要场记板,三天就能拍完一部剧。

另一方面,内容生产流水线化。霸道总裁、重生逆袭、甜宠虐恋成为万能公式。借助AI生成工具,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如“穿越”“虐恋”),就能自动组合出一二十种故事大纲,再由人工添加“黄金三秒”冲突(跳崖、车祸、扇耳光)。这种模式下,一个编剧单日可产出好几个完整剧本。

当“竖店经济”的门槛低至人人都能做圈内人,微短剧就变成了一次疯狂的流量赌局——90%的成本用于投流,10%的成本用于拍剧。夏晨书说,“早期入场的那批人赶上平台扶持,确实挣钱了。但现在随着入场的人越来越多,产出的剧越来越多,只有靠投流才有机会触达用户。现在的投流成本甚至已经高于90%。”

这种模式催生出一种荒诞现象:一部制作费仅3万元的微短剧,可能投流费用高达几十上百万,但只要它被算法选中,就有可能撬动平台百万元分账。

“大家都渴望手里的彩票能中大奖”,夏晨书说,“行业形成了一种博彩心理。”

不仅微短剧的制作方在买彩票:拍10部剧,即使9部是炮灰,但只要1部中奖,就能赚回所有成本。

连微短剧的观众们也爱买彩票:他们沉迷于剧情里“从天而降的福祉”,生活不如意的人总渴求能有一个契机彻底改变命运。

“当一个行业里所有人都在博概率的时候,这个行业就没有任何价值”,夏晨书说,“现在的微短剧行业看不到确定性。唯一的确定性就是比谁的下限更低。”

狂欢背后的代价:平台垄断下的行业失序与文化危机

微短剧的野蛮生长,正在引发多重连锁反应。

首当其冲的就是算法统治下的创作困境。“微短剧市场最可怕的是被抖音、快手等少数平台垄断。”夏晨书指出,与传统长剧时代分散的几十家播出平台不同,微短剧的生死完全由少数平台掌控,这种垄断正在挤压创作激情。

夏晨书以“抖三秒”现象为例:“把所有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前三秒,后面有劲儿使不上,剧情只能潦草收场,这样的内容能留下什么社会价值?现在这么多微短剧,有哪一部剧真的给市场留下了动静?这是很可怕的事。”

让人担忧的是,平台流量规则会扭曲内容生态。以争议极大的“霸总剧”为例:“一个小姑娘家人病重等着换肾,这时候一个霸道总裁被家族逼迫必须结婚才能继承遗产,于是他以结婚为条件给小姑娘提供医药费。这种剧情传递的价值观是什么?——金钱可以践踏尊严,婚姻是交易工具。”

而更大的担忧是创作主体的集体失能。“现在这帮做微短剧的孩子们大多没读过经典,甚至连网络文学原著都没读完就敢改编。”夏晨书对比了传统影视人的“墓碑意识”与当下短剧创作者的“快钱思维”:前者将作品视为生命延续,后者追求“抖三秒”的即时刺激。这种基因差异导致现在微短剧的内容生产沦为“揭伤疤大赛”,专注放大社会焦虑却拒绝提供解决方案。

“我们这代人是伴随着经典影视剧成长起来的,我们20岁的时候看的是50岁的人写的电影,从他们的阅历里,能找到人生往前走所需要的一些警示,一些方向和一些希望。现在短剧要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你的剧看完之后,得让人明白希望在哪里。不能让人把希望寄托在博彩思维里”,夏晨书说,“过去的长剧,观众能够从里面看到获得感,现在的短剧,观众看完之后全是紧迫感。没有人能沉下心来做内容,这是目前国内内容市场最大的问题。”

当创作被绑架变成数据游戏,输出的就不再是文化,可能只是精神砒霜。

而算法驱动的分发机制则会加剧这一问题。平台根据用户点击偏好推荐内容,创作者为迎合算法,不断放大极端情绪。久而久之,这种创作方式将引发文化生产的深层危机——遇到霸总就能改变命运,读书不如整容等这类“快速成功幻想”将造成观众的价值观偏差。

“泰国三分钟公益广告能引发社会反思,我们的微短剧却在教观众相信运气比努力重要”,夏晨书说,“任何一个行业的慢性自杀所引发的社会危害,都不如文化产品大,因为文化产品将影响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走向。”

精品化迷思:文化表达成为经济账本上的负资产

谈及短剧精品化转型的可行性,夏晨书态度悲观:“精品化?先做到合格化再说!”

在他看来,所谓“精品化”不过是投机者的伪命题——当整个行业将“文化表达”视为经济账本上的负资产时,任何转型口号都显得苍白无力。

他剖析了精品化转型的多重困境:

一方面,监管层面守住底线易,重建生态难。广电总局的介入被视作行业规范化的希望,不过夏晨书说:“监管能解决内容往哪个方向走,但管不了谁在走。”他举例长剧时代的经验:劣迹艺人封杀制度、剧本分级审核等机制,曾有效遏制了价值观偏差。然而在微短剧领域,这套机制遭遇根本性挑战。首先,量级碾压下监管艰难,只能查敏感词,管不住价值观;其次,60分底线≠80分追求,只能确保内容不触红线,却无法激励文化提升。

另一方面,创作陷入困境,快钱逻辑下已造成文化贫血。“吃惯下限餐的人,做不出满汉全席”,夏晨书说,“这和网络文学爆火后,国内很难再出现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一个道理。目前行业内没有一家公司在追求深层文化表达,都在挣快钱。”

尽管当前许多传统电视台也开始下场产出微短剧内容,但夏晨书认为,他们受限于流量算法,也只是守住了内容输出的社会责任底线,离精品还很远。

不过他也看到了一些平台在尽可能坚持优质内容的传播,“前段时间我出差时,看了某地做的微短剧探索,我觉得他们的选题方向是对的,但也仍在探索阶段,能坚持多久我不知道。”当认真创作挣不了钱,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而对于“微短剧+文旅”等政策倡导,夏晨书直言“想法很好,但落地仍有不足。”他认为,过去许多经典影视剧最后都能带动起拍摄地的旅游热度,比如济州岛拍出的《浪漫满屋》,但国内的文旅微短剧却做成了加长版宣传片。当创作动机仍停留在“挣政府补贴”,任何创新方向都会沦为笑话。

在夏晨书看来,微短剧不是不能出精品,只是很难。任何好的文化产品,它的工序一定是越复杂越好;越复杂,创作者对产品的打磨就越通透。而当前微短剧行业的死穴就在于,太过简单粗暴。“你指望2.5万硬成本投入的人去操这个心,他不会操心的。当内容产品的标准低到这种程度,行业很难持续往前走!”

不过目前确实有一大批深谙长视频逻辑的传统影视人入场,夏晨书认为,他们是微短剧行业里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人。这些企业携带着长剧时代的“生存基因”,有工业化生产体系,具备风险对冲能力,同时经历过广电总局严苛审查的团队,对政策红线异常敏感,能避免触碰审查雷区。“传统影视公司入场后,会把微短剧当做工具来应用,拆条、引流和二次变现,当然也可能迎合短剧市场做产品”,夏晨书说,“只具备互联网基因的人是干不久的,因为观众越来越难骗了。高于90%的投流模式必然会让很多没有这么大资金体量的公司支撑不下去,或者说,拿微短剧作为单一盈利模式的企业,没有生存下去的理由。”

“消亡”倒计时:微短剧正在经历“自噬式繁荣”

“三五年内,现在的微短剧行业就会没了,会有新的产品出来替代他。”夏晨书抛出这一论断时,语气中没有丝毫犹疑。在他看来,这个看似蓬勃的行业正在经历“自噬式繁荣”——从生产逻辑到商业模式,从内容生态到社会影响,微短剧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加速消耗其生存根基。

夏晨书预言,这一行业将面临两种结局:

1、产业升级:广电总局加强监管,清退低质内容;

2、自然淘汰:用户审美疲劳,新内容形态取而代之。

但必须承认的是,目前微短剧依然热火朝天,有的平台看起来发展得确实很好。比如红果短剧,月活早已过亿。不过夏晨书并不看好红果短剧的未来,“这种平台它注定昙花一现。这就是一个从财务角度盈利,最后去资本市场牟利的平台。他在内容的生命力上,没有可能性。”

夏晨书认为,行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打破垄断充分竞争,“如果能出现30家微短剧分发平台,这个市场会完全不一样。行业需要有良性竞争,有竞争才会有人真正考虑优质的内容创作。”

他呼吁从业者正视责任:“文化产品影响的是整个民族的认知。若继续输出彩票心理,我们都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在这场对话中,夏晨书反复提及“彩票心理”——既是创作者博爆款的赌徒心态,也是观众寻求精神麻醉的集体无意识。他认为这种文化层面的代际损伤,远比经济账目更触目惊心。

这些论断或许尖锐,却折射出行业积弊。当流量狂欢掩盖文化责任,当算法霸权取代人文思考,微短剧能否完成自我救赎,真正实现“横屏竖屏都要水平,长短平台都要精品”?答案不在平台与资本手中,而在每一位从业者的选择。

来源:流媒体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