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逢五四,每每谈及“青春”,不再血脉喷张,剩下的只有几许惆怅。“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正是当下写照。转身间,这沧桑是坚守信仰、追求理想,更是身负的责任。
原创兰亭有序蘭亭有序
2025年05月04日 13:52湖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倏忽已一载有半,这一集“值得”系列一直未完成,每欲展卷续貂,然砚池墨冷,素笺尘积,千头万绪纷至沓来,竟无由落墨。方悟昔人 “心猿意马” 之叹,诚非虚言。
时逢五四,每每谈及“青春”,不再血脉喷张,剩下的只有几许惆怅。“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正是当下写照。转身间,这沧桑是坚守信仰、追求理想,更是身负的责任。
于此片,十数年间反复看过多次,想说的很多,但零星散点,难得坐下来好好思索。今天就把这些年反复观看后的想法,一一道来,恰是“惟待云开雾散时,再拾旧梦耳。”
一、源起
《人间正道是沧桑》播出于2009年,实为60年献礼片,不同以往,此片是由江西宣传与江苏广电合作,同时邀请张黎天团与江奇涛,一省宣传主导找另省广电的合作不多见。再者,张黎与江奇涛合作也是首次,包括主演孙红雷。
常理首次合作都会收着,甚至都不成功,但这一次给观众呈现出的剧集,只能用:“史诗、宏大、唯美、细腻”来形容。就连吴宇森曾评论此剧“史诗般的剧集,电影般的效果”。
张黎何许人也,不用多说,国内顶级导演,作品屡获殊荣,也是非著名豆瓣国产剧集高分榜霸榜者(很少有人留意创作者)。纵观他的创作生涯,无论是导演,还是参与创作的作品均可圈可点。《大明王朝1566》至今还是国内电视剧豆瓣最高分,《走向共和》(导演)、《雍正王朝》(艺术总监)等亦是其代表作。张黎早年在湖南插队,后来进入潇湘电影制片厂,专攻摄影,从此与湖南电广传媒结缘。其对历史题材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视角,使得每部作品都充满厚重感,细腻的历史还原与深刻的人物刻画。于他的摄影专业,其对光影的精准把握,将历史场景再现得栩栩如生。正是年复一年的精进也造就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画面的唯美。
江奇涛,军旅作家,身为军人,对军旅生活的深刻体验,赋予其作品独特的真实感。作为编剧,文字功底深厚,擅长将历史细节融入剧情。我们耳熟能详的《亮剑》、《汉武大帝》、《红色恋人》等佳作,均出自他手。其笔下的角色鲜活,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细腻真挚,将历史与人性交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正是这种深厚的创作功底,使得《人间正道是沧桑》在众多献礼片中脱颖而出,成为经典之作。
孙红雷,国内少有的特色演员,在剧中算是尽力而为,他将角色的复杂内心演绎得相对到位,当然出演此片时《潜伏》正大红大火。但相对黄志忠的沉稳内敛,张志坚的老道大气,郑玉的心系家国天下而言,孙红雷显得有些中规中矩,但那份狠劲与坚韧却恰到好处,只能说是良好。
出演角色中黄志忠、张志坚、孙淳、郑玉、吕中等实力派演员都与张黎多次合作,彼此默契配合,对角色的把持更精准、更到位,使得整部剧集在演技层面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柯蓝算是本色出演,毕竟打小就是耳习目染,至于演的多好,只能相对自身而言,有进步,但没到高度。张恒总体上还算行,但某些细节处理略显生硬,未能完全融入角色。杨雪算是第一女主,只能讲完成任务,但缺乏亮点,情感表达稍显平淡。
整体而言,演员阵容虽强,却未能全员出彩,略显遗憾。正是演员表现的不平衡,将一个主角当强的戏,却完美演绎成群像戏,这反而成就了经典。
我一直认为豆瓣的9.2分,是对于主角演员的质疑和对剧情的理解的模糊才给出这样的分,不然,9.5以上的高分。
二、由衷
《人间正道是沧桑》取自主席诗句,寓意历史洪流中的人性挣扎与时代变迁。剧名深刻契合剧情,展现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交织,揭示出历史进程中的沧桑巨变与不变的人性,也在剧情的推进中告诉所有的观影者,什么是革命,什么是革命者。什么是理想,怎么去实现理想。
“理想只有两种:一种,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理想通过我而实现,纵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人间正道是沧桑》瞿恩。
这句话是片子的核心,也是那个时代革命者的写照,理想通过我而实现,这就是多少革命前辈舍家弃业,为了一个理想而牺牲自我。
以小而见大,以细腻而广阔,这是创作团队的智慧。大时代之下,由一个杨姓家族的三代变迁,折射出整个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特别展现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波澜壮阔。剧中人物命运跌宕,情感纠葛深刻,透过家族兴衰,映射出时代的剧烈动荡与社会的深刻变革。也得见整部剧没有一个确实的历史人物出场,但每一个人都是历史人物的综合体,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典型思维。
所以我说为什么是群像戏,因为表达的是思想、是感情、是主义,而不是是是非非的简单评判。
三、家国天下
杨家,父亲是北洋系退休军阀,剧中暗指其与陈其美是留日同学,因为楚才的原型,既然如此老先生也当是同盟会成员(或复兴会)。但杨老爷子并未留任任何一派,大体是不想参与他们的纷争,更是看明穿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正如其名一样,廷鹤,身处朝堂之上,洞悉一切。而后回老家偏安一隅,也如其名,作起了闲云野鹤。
杨家育有四个子女,两男两女,表面上这是个一碗水端平的老爷子,但实际上,他更喜欢或者牵挂立青和立秋,这也许是他晚年政治态度所决定的:
杨立仁:代表国民党右派势力。他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影响,有着浓厚的家庭观念,对国民党的“党国”理念极为忠诚,是一个坚定的三民主义信徒。但他在政治立场上较为保守和极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效命于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积极参与到与共产党的对抗中,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杨立青:代表中国共产党。他从一个热血青年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经历了革命的洗礼和各种艰难困苦后,他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他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走,在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杨立华:代表国民党左派。她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和进步意识,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独裁现象有所不满。她同情共产党的一些主张,希望能够通过温和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但在国民党右派势力的压迫下,她的理想很难实现。杨立秋:代表着受革命思潮影响的进步青年群体。她一开始受到家庭和哥哥姐姐们的影响,对革命有着懵懂的认识和热情。后来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成长为一名追求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进步青年,最终在瞿妈妈的帮助下前往延安,投身革命。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卷中,杨家老爷子如同一座沉稳的灯塔,以其独特的处世智慧,在家庭与时代的浪潮中指引方向。他看似对子女的人生轨迹放任自流,实则在静默中展现出深远的谋略与慈爱,成为剧中最具智慧的灵魂人物。
在故事初期,革命的浪潮席卷杨家,家庭随之遭遇变故。彼时,老爷子眼中,国民党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承载着国家未来的希望。因此,对于投身国民党事业的三个子女,他满心欣慰,给予赞许,认为他们踏上了一条光明的救国之路。
然而,“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的腥风血雨,彻底改变了次子立青的人生轨迹。立青毅然选择加入共产党,并坚定不移地追随党的步伐。这一抉择,让老爷子满心担忧。他站在传统与时代的交界处,既理解儿子的热血与理想,又不免为其前途命运忧心忡忡。但随着岁月流转,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老爷子逐渐看清历史的走向,对立青的选择从担忧转为认同,他看到了立青所走道路的正确性与光明前景。
对于女儿立华,老爷子始终是她最坚实的后盾。立华在国民党左派的道路上奔走,她心怀家国、追求和平的立场,深得老爷子的赞许。而立华生命中的两段感情,与瞿恩的深情缱绻,和董建昌的爱恨纠葛,也牵动着老爷子的心。老爷子对瞿恩和董建昌这两位 “准女婿” 都颇为欣赏。瞿恩,这位坚定的革命者,他的理想与信仰,让老爷子肃然起敬。当得知瞿恩牺牲的噩耗,老爷子悲痛万分,木然掩面。此后,他将瞿恩的孩子视如己出,这份爱,是对瞿恩的敬重,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董建昌,这位有着老军阀做派却又心怀家国的军人,在他身上,老爷子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董建昌的豪情壮志与爱国情怀,让老爷子由衷喜爱,两人之间有着超越翁婿的惺惺相惜。
长子立仁,年少时与父亲因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关系略显疏离。但当立仁行刺失手、亡命天涯时,老爷子毅然为两个儿子担当,尽显父爱的深沉与坚韧。后来,得知立仁投身革命,老爷子满心赞许。立仁对家庭的悉心照料,对父亲和小姨的孝顺,更是让老爷子深感欣慰,认定他是撑起杨家的顶梁柱。然而,随着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无能日益显露,老爷子虽心疼儿子,却不愿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他以一种悲壮而决绝的方式 —— 选择留在祖国大陆,以死明志,无声地表达着对时代洪流的抗争与对家国大义的坚守。
杨家老爷子,用他的一生,诠释了无为而治的智慧。他看似置身事外,却在关键时刻给予子女最温暖的支持与最深刻的理解;他不轻易干涉子女的选择,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如同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守护着家庭的温情,更坚守着心中的家国大义。
杨家写的太多,其实很想多说说瞿家。瞿家出场的三人,都是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瞿恩,这位立青众多黄埔生的精神导师,宛若明灯,照亮了无数青年的革命之路。他以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和坚定的信仰,为学员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理解革命的大门。
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的学员,都对他敬重有加。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理想的播种人,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瞿恩将革命事业置于个人情感之上。他深知,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儿女情长必须让位于崇高的理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选择由范希亮行刑,这一抉择饱含深意。
他相信范希亮的纯粹与正直,希望用自己的牺牲唤醒这位学生内心深处对革命的理解与认同。虽然范希亮最终未能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的付出赢得了尊重,成为共产党的挚友。瞿恩的一生,是为理想燃烧的一生,他的精神如同火炬,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
瞿霞,深受哥哥瞿恩的影响,将革命理想融入血脉。她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畏无惧的勇气,投身于革命的滚滚洪流。在革命的征程中,她历经磨难,牢狱之灾、战火洗礼都未能动摇她的信仰,反而让她的意志更加坚定。在感情世界里,瞿霞有着令人敬佩的抉择。她放弃了与杨立青刻骨铭心的爱情,选择与穆震方结成革命伴侣。
穆震方身上与瞿恩相似的特质,或许正是吸引她的原因。这一选择,不仅是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更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在生前给立青的信中,瞿霞深情地写道杨瞿两家本就是一家人,这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革命情谊的深厚,也展现了她豁达的胸怀和对两家情谊的珍视。
瞿母,这位以葛健豪为原型的伟大女性,是瞿家乃至整个革命故事中最令人动容的存在。吕中老师用细腻而精湛的演技,将瞿母的坚韧、慈爱与伟大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家庭的巨大变故 —— 儿女投身革命所面临的危险与牺牲,她默默承受着一切,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
当得知立秋是杨家人时,她眼中闪烁的泪花与强作镇定的神情,让人感受到她内心的波澜;而发现孙子费明的身份时,那份极力克制却又汹涌澎湃的情感,更是令人心碎。她是革命的支持者,是家庭的守护者,在岁月的磨难中始终坚守着对儿女的爱与对革命的信念。
在杨廷鹤墓前,她与立青一家相遇的场景,充满了温情与感动。看着已经成长为优秀革命者的立青,她心中虽有失去儿女的悲痛,但也有欣慰与释然。她的一生,见证了革命的艰辛与伟大,也诠释了母爱的无私与坚韧。
限于篇幅原因无法把每一个有型的角色列的更清楚,相对董建昌、范希亮、穆震方、汤沐雨、解雨石等等一众角色鲜活,我都想一一写明。等有时间吧。但每一个人都身系家国天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智慧,不管沉浮。
四、三期六班
黄埔三期六班的兄弟们,初入军校时,怀揣着共同的理想与抱负,渴望在军事与政治的熔炉中锤炼自我,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大时代的洪流中一次次事件,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同窗之谊。这份情谊纯粹而炽热,是青春岁月里最珍贵的记忆,也是他们在艰难岁月中彼此牵挂的纽带。杨立青、范希亮、谢雨时等人,在黄埔的时光里,以兄弟相称,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然而,时代的巨变如同汹涌的潮水,将这些曾经亲密无间的同窗推向了不同的阵营。国共两党的分裂与对立,让他们不得不面临信仰与友情的艰难抉择。杨立青选择了共产主义,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光明;范希亮等人则站在了国民党一方,效忠于蒋介石的统治。曾经把酒言欢、畅谈理想的同窗,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枪口对准了昔日的兄弟,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无奈。
但即便立场不同,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并未完全消逝。在战场上相遇时,他们内心的矛盾与痛苦难以言表。范希亮在面对杨立青时,虽执行军令,但仍念及同窗之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手下留情;杨立青同样对昔日的同窗抱有不忍与惋惜。
这种复杂的情感,让他们在残酷的战争中,依然保留着人性的温度。他们深知,彼此的对立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时代与信仰的使然。而谁对谁都没放弃,更没嫌弃,立青绑了老范三天,敲诈那么多军响和银钱,差点被当通敌法办,老范从来没记过仇,有难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立青。
汤沐雨虽然从来没和立青对付过,但解放战争后,只有立青出现在他面前,帮助他,接受他。
“同窗是同窗,钢刀是钢刀”仅这一句话,让所有的关系都由复杂变得简单。
五、暂时尾声
一部有深度的剧集,一部唯美的剧集,如果你是个沉浸的观者,会去感受每段台词给你带来的冲击。剧中没有废话,有的都是深邃。
因为时间的关系,暂时结束此文,并把片尾曲与片尾杨立青写给瞿恩的信作为结尾吧。这是写在五四的今天,这才是的青春本有的样子,去思考,去感悟。
瞿教官:
军区机关党委要给全体党员上一堂党课。
你是知道的我不是那种喜欢照本宣科的人,因此我又要给你写信。
记得在上海的亭子间里,您曾经向我描述过我们的党如果能够执政,那将是怎样一种工作方式?
老实说,当时我心里觉得好笑,如同两个没有头发的人在那里讨论梳子。可今天我们党,已经获得了政权,并成功地领导着全体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我真的想念您!
您当时的构想和警训充满着真知灼见,你说只有造反没有建设的革命不是革命,您还说夺取政权不易,建设国家更难。
瞿教官,这此话我真应该跟我的官兵们说道说道,我要告诉他们:一个在20年前就已献出自己生命的理想者。在25年前,就这样警训我们,警训我们的党,这是一笔无价的精神遗产。
我要大声的对那些年轻的共产党员疾呼:不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来源:伊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