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短剧的瓶颈期,一方面,短剧题材创新遇瓶颈。拍来拍去,大家发现还是已验证的爆款模式+微创新才能成功,要不一个本子拍十遍,要不就在重生、复仇、掉马、打脸、霸总等各种爆款模式中,稍微修改一些元素,再拍一遍。
作者|momo、云舟
短剧正在陷入瓶颈期,小娱记者团可能是(媒体行业)最大输家。
先说短剧的瓶颈期,一方面,短剧题材创新遇瓶颈。拍来拍去,大家发现还是已验证的爆款模式+微创新才能成功,要不一个本子拍十遍,要不就在重生、复仇、掉马、打脸、霸总等各种爆款模式中,稍微修改一些元素,再拍一遍。
另一方面,付费大盘萎缩,免费短剧自《好一个乖乖女》后不再爆人,《家里家外》之外出圈寥寥。
根据WeTure2024年热度榜数据,短剧大盘日均热度值达6576.4w,榜一经常出现3000-5000W充值的爆款,但今年以来,大盘日榜热度值跌至5800w,榜一充值额从一月《好孕甜妻被钻石老公宠上天》的4801w,二月《蛇年大吉之婚不可挡》热度为3080w,到如今2000 W都非常少见。有行业从业者告诉小娱,现在付费大盘缩水接近50%。
再说我们娱乐资本论记者团。
从2024年年末开始到现在,我们为了研究并传播短剧行业变迁,已经写了半年的短剧红黑榜,越写越疲,越写越难。在红榜里面,排名靠前的剧情重复没意思,我们觉得有创新的不是制作粗糙就是数据掉队,感觉短剧越来越像近些年的日本AV产业,强调服务性不强调创新性。
在黑榜里面,因为更专注品牌短剧和文旅短剧,我们更是尴尬的发现2025年品牌短剧数量和播放量都只有2024年的十分之一,文旅短剧更像是一部比一部水深的样子。
原本,我们期望能从短剧中看到不同于其他内容的灵活性与创造力,但短剧却陷入了自我重复的漩涡。对我们来说,大不了就是“短剧红黑榜”这个栏目就此寿终正寝,但对于行业来说,传统长视频公司还未真正下场,短剧就这么快的遇上瓶颈期,这个涉及到数十万人生计的产业如何升级突围才是真正的大问题。
#本文已采访三位相关人士,他们也是「娱乐资本论」2025年第267-269位受访者
短剧“一本多拍”不算新鲜。
前有《过分野》拍了8版,后有《我养的小白脸是京圈太子》拍了12版,一个热门剧本往往会被多个制作团队改编,在不同或相同的短剧平台上竞相播出,观众很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看到几乎相同的剧情、台词以及设定。不同之处仅仅体现在演员阵容、服装和化妆的细微调整上。
数据来自豆瓣小组@爱短剧组、Dataeye剧查查
为什么短剧制作方会采取如此高频的翻拍策略?资深短剧发行明哥告诉小娱,其核心原因在于流量的稳定性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反馈。遵循爆款类型甚至同一个剧本的翻拍,可以让制作方快速切入已经验证过市场潜力的剧本中,吸引大量观众。每一版微小的改动,诸如男女主的情感线、主角的成长轨迹,甚至是剧中的妆容和场景格调,加上之前付费投流的逻辑,可能吸引不同类型的观众群体。
短剧从业者豆子告诉小娱,有观众就爱看这类本子,愿意多次观看,“甚至观众看完一个版本后,再看另一个版本就会忘了自己看过”。一些观众更喜欢看到主角在感情上的起伏,而另一些观众则对角色的自我成长更感兴趣。如此一来同一部剧通过不同的细节修改,实际上在无形中扩大了其受众群体的覆盖面。
像根据小说《我囤货娇养了戍边大将军》改编的“古穿今”类型的短剧也在市场上屡见不鲜,每一版改编基本都以微创新为主。这个剧本讲述的是女主通过家中的青铜鼎,将现代的物资运送到古代,帮助男主打仗。男主为了表示感谢,回馈给女主古代的金银珠宝。不同版本的创新之处在于,随着改编的推进,聚宝盆的功能逐渐增多,且不同版本中传送物品的器具也不断变化。例如,一开始聚宝盆仅仅用来传送物资,但后来版本中,聚宝盆的功能甚至加入了与人对话的能力,同时聚宝盆的形态也从青铜鼎变成了狗盆、超市、花瓶、碗等不同器物,进一步丰富了剧情。某种角度上,听花岛的主旋律短剧《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的核心创意也来源于此。
此外,随着短剧行业版权审核宽松,许多翻拍剧的版权并未得到严格管控,导致抄袭和盗版剧的现象相当普遍。《桃花马上请长缨》这一剧本已经被翻拍八部以上,甚至有性转版的《昔日长枪落马归》也收获了高额的充值额,达到了1500万以上。小说的原作者明确表示,短剧目前仅授权了由马秋元主演的点众发行的这一部,其他版本都是抄袭或盗版。
AI作图 by娱乐资本论
另根据小说从业者丽君向河豚君透露,“由于短剧的拍摄和制作周期相对较短,使得版权的周期也较短”。当前一部作品的版权到期后,其他制作方可以继续购买版权,重新拍摄改编,进一步刺激了市场的竞争和翻拍热潮。
如今“一本多拍”越来越前置。今年3月,有一部《不是我电子女友咋成剑仙了》,本来因为系统+乙游元素很有创新性,但其在一周内连上3个版本,各属于九州、番茄、欢聚三个不同平台,甚至性转版《不是我电子男友咋成剑仙了》也一同上线,最后没有一部跑出。行业人士不免对小娱痛心疾首,“每一部都怕被人抢先所以粗制滥造,最后导致这个创新题材直接烂掉了。”
短剧因商业而生,必然也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商业化压力。在追求爆款效应的驱动下,这种制作方式已成为了短剧制作的常态,也是一种适应市场需求的商业策略。
上周红榜的《天才少女归来》的解析中,小娱提到,这种抄袭打脸流实际上早已在多部爆款作品中屡见不鲜。剧情大致相似,往往以刺激观众情绪的方式不断制造期待,却又让他们频频失望,直到结局终于为主角实现痛快的“打脸”反击。
麦芽公司推出多部作品,如《小小球神不好惹》《小小武神不好惹》等,已经为麦芽建立起了一个稳定且高效的叙事体系。其常见套路是:主角原本在某个行业中是一位高手,但因转世或穿越,变成了一个普通人或孩童。这个新身份的主角在生活中常常遭遇困境,可能在家庭中受到欺辱或被小看,而后,作为典型的掉马流,他通过展现出自己原有的强大能力,最终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AI作图 by娱乐资本论
从台球到武林,从棋艺到剑术,尽管这些作品的具体职业和题材会有所不同,但“高手打脸”的核心情节是相对固定的,观众可以预期故事将如何发展。观众可从情节的可预测性中获得安全感,知道主角会最终反败为胜,而这种“套路化”的叙事仍然非常适用于当下的付费模型,因为观众对“爽点”的期待层层叠高。
除去这一类主角逆袭的作品,古代换亲题材也成为短剧中的常见套路,且已被翻拍多达十余版。
该类型的故事大致情节为:前世,女主嫁给了一个穷书生,但丈夫后来成为了状元;而女二则嫁给了达官显贵或将军,然而她的婚姻并未迎来好的结局。重生之后,女主和女二重新选择了自己的丈夫,但最终决定胜负的并非谁嫁得更好,而是女主凭借自己的智慧,最终赢得了所有的一切。
最早的《换亲》因其创意新颖、立意高远,被誉为短剧换亲届的纯元。后续的《主母荣华》《嫡女双世荣华》《再世芳华》等版本,在故事情节上进行了微小的改动,如调整人设、变动朝代背景等。不过重生、换亲主题的独特性仍使得这一系列短剧在市场中表现不俗,获得了相当好的数据反馈。
在每周的短剧榜单中,小娱还能经常见到重复之前爆款《蛇园》的短剧,连第一集的台词都一模一样:“我爸/我妈开了一个XX园/寺庙/包子铺,但是从小就不让我进去,他们只准男/女人进去,每个进去的人出来后脸上都露出满足的笑容,爸妈说,必须等我带回对象才能让我进去......
剧中也一定有一个性感的老板娘,所有前期剧情都往志怪、禁忌上引导,但最终又是一出“走近科学”的戏码。《蛇园》之后,这类短剧层出不穷,几乎每周都能见到,但很少再有充值4000w的爆款出现。
没有大创新后,短剧只剩自我重复。短剧不到两年走完了电影市场几十年的路,迅速的超过500亿产值,又迅速的遇到瓶颈。娱乐资本论以为,短剧除了产品力更符合手机使用习惯以外,其内容上的优势本就应该是高度创新、高度情绪、灵活低成本,但现在短剧在一切追求稳定性的商业驱动下,一味通过重复过去的成功模型,一味拔高成本PK制作班底,反而丢掉了短剧最有优势的地方。
1分钟速读本文本文讲的是现在短剧行业(类似抖音上的几分钟一集的连续剧)遇到了大问题,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没新意、不赚钱了!
老套路用到烂:现在短剧全在抄老套路,什么"重生复仇""霸道总裁爱上我""扮猪吃老虎打脸"的剧情反复拍。比如一个讲"女主用现代物资穿越帮古代将军"的剧本,光改个传送道具(从青铜鼎变成狗盆、花瓶)就拍了十几个版本,观众都快看吐了。观众不买账了:以前一部爆款短剧能赚5000万充值,现在连2000万都难。愿意花钱看剧的人少了一半,免费短剧也基本没人看。就像网红餐厅总卖同一道菜,大家吃腻了自然不来了。行业乱成一锅粥:热门剧本被几十个团队抢着翻拍,甚至一周内同一个故事能出三个版本,质量越拍越差。盗版抄袭满天飞,有作者说自己只授权了一部,结果市面上冒出八个盗版。媒体和从业者都头疼:专门报道短剧的媒体吐槽,红榜上的剧都像复制粘贴,黑榜上的品牌宣传短剧更惨,播放量只剩去年的十分之一。整个行业像滚雪球一样,越重复越没人看,但大家又不敢冒险创新。简单说,短剧就像快餐店,最开始用重口味调料(爽剧套路)吸引人,结果现在所有人都在做同一道菜,顾客吃腻了,餐馆却还在拼命复制,最后大家一起饿肚子。文章最后担心,这么搞下去,这个养活几十万人的行业可能要凉。
来源:娱乐资本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