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条古老的运河,如何承载起悠久历史与当代情感的交汇?改编自作家徐则臣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北上》自开播以来,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真实的生活描绘,在荧屏内外掀起一场有关运河的文化热潮。《北上》的破圈与出圈究竟透露出怎样的文化密码?其为严肃文学的影视化改编带来哪些新思
一条古老的运河,如何承载起悠久历史与当代情感的交汇?改编自作家徐则臣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北上》自开播以来,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真实的生活描绘,在荧屏内外掀起一场有关运河的文化热潮。《北上》的破圈与出圈究竟透露出怎样的文化密码?其为严肃文学的影视化改编带来哪些新思路?日前在京举办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第59期影视大讲堂“电视剧《北上》研讨会——《北上》的人文表达、历史叙事与文化认同”上,该剧主创团队、业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北上》的创作价值、革新之处等展开交流。
电视剧《北上》研讨会现场照。(彭丹/摄)
从文学到荧屏,“以小见大”的“二次创作”
小说《北上》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当把这样一部跨度恢弘的小说搬上屏幕,如何在叙事上压缩、整合,同时又保留原著的历史纵深感?这是摆在主创团队前的一道难题。一级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姚晓峰担任《北上》一剧的导演,他给出的解法是“以小见大”:将时间跨度和地理空间缩小,以一户院落的缩影,映照整个时代的变迁。
姚晓峰与编剧赵冬苓等人一起去到了运河边实地采风,他们这一路从扬州开始,一直走到了淮安、宿迁,把江苏段的运河从南到北走了一遍,这期间他们多次修改剧本,在结构上进行了大胆重构:原著小说《北上》的时间线是从清政府废止运河漕运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开始,而电视剧《北上》更多呈现的是2000年以后的运河故事,以千禧年为起点,尤其聚焦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传承与时代同行的精神内核。“2000年也是京沪高速公路全线贯通的一年,是运河在新时代命运变迁的起点。”姚晓峰说,变动之下绵延不变的是大运河畔居民们“自我革新”和“坚韧不息”的精神,正是这些“像草一样”的普通人,让运河不断、文化不灭。
电视剧《北上》剧照。
这启示着严肃文学的影视化改编并不一定要亦步亦趋,适度的结构重塑可以使其更适应影视语言。“文学改编影视剧是一场综合性极强的再创作。”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闫少非在会上指出,《北上》的文学性是在原著基础上经过二次乃至三次创作的成果,凝聚了创作者对题材故事的深思熟虑,是一次勇敢的探索,它对影视改编及其他创作者均具有参考价值。
一部“运河史诗”,也是“青春之歌”。与会专家提到,《北上》并未停留在“还原小说”的层面,而是以青春化的手法对原著的“寻根”与“反思”进行当代表达,深化了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象征意义,也贴近当代观众的情感需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纪录中心电视剧项目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马骏指出,针对运河的传承与保护主题,《北上》选择了一个全新的打开方式——90后一代人的成长和创业,以及运河边六个家庭的生活故事。启用“老戏骨+年轻演员”的搭配,大篇幅讲述年轻人的情感共鸣与时代共鸣,抓住了市场上长剧消费主体。“花街六子”的奋斗历程,从毕业后离开故土,到带着乡愁在时代的洪流中寻求自我价值,映射了许多90后的成长经历,快速拉近了年轻观众与剧集的心理距离。
电视剧《北上》剧照。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乙涵认为《北上》是宏大叙事年轻化表达的有益尝试。《北上》的改编充分考虑了传播规律与受众审美,以“青春视角”讲述了三代运河人的命运变迁,用大运河与“花间小院”两个空间作为文化载体,展现了时代变迁中的人文精神和身份认同。剧中通过两代人职业轨迹与价值观的对照,描绘了90后年轻人在传承与变革中寻找自我与精神归属的过程。她注意到,剧中夏凤华和马思艺两个女性形象是九零后的一体两面,她们的出走与回归,意味着这一代人血脉中文化基因的复苏。“《北上》的改编实践再次证明,宏大题材可以脱离对于史诗性和历史跨度的路径依赖。青春化的视角也能够承载时代变迁、文化传承、精神家园等厚重的文化母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魏兵指出,在叙事主题上,电视剧在保留原著核心情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叙事重心转移到现代社会转型期运河的变迁和花街百姓的生活故事,以日常叙事消解历史宏大叙事,更显当代叙事生活流的温情。此外,电视剧对空间情感价值的刻画与强调也是其创新改编的重头戏。花街小院作为核心叙事空间,形成浪漫的情感共同体关系。小院青年的成长故事重新诠释了“北上”这一时代主题。“北上”与心灵归处的回乡情结、与朴素的乡愁情感、与运河文化的代际传承紧密关联,花街与大运河的物性空间成为运河青年汲取重新启航的情感原动力,运河空间的传承性呈现出时间流动的诗性意味。
电视剧《北上》剧照。
从美术到表演,多维创作共塑精品
除了剧作改编,《北上》的成功也离不开美术、摄影、表演等各个环节的细致打磨。《北上》原著中大量描写了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与时代变迁,电视剧通过美术设计、镜头语言、服装造型等还原了京杭大运河沿线的生活场景,使地域文化和时代氛围得以具象化,激发了人们的地域认同和情感共鸣。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副会长全荣哲是该剧的美术指导,他表示这部剧不仅是对现实题材的再现,更承载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运河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表达。美术创作团队在导演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淮安、扬州等运河沿线的重要文化遗址,以增强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从而更真实地还原历史场景。团队在布景上力求真实与诗意并存,既体现沉浸式的现实主义,又融入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画面的抒情性与情感共鸣。
电视剧《北上》剧照。
从波光粼粼的运河水、川流不息的码头到邻里相连的小院,《北上》里各种镜头的调度与推拉都给人时间流转、命运沉浮之感。该剧的摄影指导、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会员周文操分享了自己实地走访运河沿岸、用DV记录生活画面的经历,看着河流上来来往往的大船,他感到一种震撼:“似乎有些东西是恒定不变的,人在变、景在变,但是河流没有变,河流上的光、河流上的影,还有河流里的植物好像一直静止在那里,当我们把镜头对准这些静物、这些光影、这些缓慢过往的人与物,仿佛透过他们可以走进时间缝隙,走进历史。像纪录片一样去拍摄河流的空镜,这是我们《北上》很重要的一部分构成。”在剧中,周文操采用大量长镜头,还原南方邻里间熟悉亲密的生活氛围,让观众“走街串巷”,感受市井活力。此外,他注重用不同色调的镜头服务于叙事,如讲述清朝历史部分用水墨质感的黑白调,到千禧年时期,用具有胶片质感的暖黄色调展现了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为作品增添视觉诗意和时代质感。
影视剧演员齐欢在《北上》里饰演梁海泓,这个兼具温柔与韧性的女性角色被她塑造得丝丝入扣,成了观众印象最深刻的角色之一。齐欢坦言,这个角色对她而言颇具挑战性,因为与她个人反差较大,好在逼真的拍摄场景和细致的造型设计帮助她迅速进入了角色状态。她特别提到,导演营造了一个自由、包容的创作氛围,让演员们充分发挥自我,不少真实鲜活的台词和细节正是在这种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诞生的,比如那句“我还是女人吗?我就是个男人……眼睛瞪的像牛一样!”这些临场的台词像是发自角色内心的呐喊。 “好表演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但你能呈现出几斤几两,取决于你付出了多少。作为非流量演员,我深切体会到精品剧作是集体虔诚的结晶,幕后坚守与台前的即兴火花同样珍贵。当所有部门以工匠精神打磨细节时,演员便拥有了肆意创作的底气。梁海泓最终不是被‘演’出来的,而是在创作共同体中自然生长出来的。”齐欢说。
电视剧《北上》剧照。
《北上》的热播不仅给电视剧创作带来启示,也开拓了文旅融合的巨大潜力。据该剧出品方江苏文投资本副总经理李洁影介绍,《北上》播出期间,运河沿线城市迅速开启“剧宣”热潮,扬州、无锡、苏州相继推出“运河文化之旅”“北上回家”等系列活动,吸引众多游客打卡运河、打卡江苏,播出来以来主要取景地昆山巴城老街清客流量已超60万人次,同比去年上涨超1000%,剧中的一个个场景,化作了热门打卡点。与剧中同名的淮安运河边“花街”,沿街商铺销售额提升近3倍。全剧深度植入昆曲、评话、竹雕、苏绣等非遗元素,并通过淮扬菜、油墩子等运河美食展现江苏风情,更是让运河文化在剧中熠熠生辉,使大运河成为“流动的文化遗产”。
“我们希望打造的不仅是一部剧,而是一条连接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文化长链。”江苏省文投集团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吴麟童表示,江苏文投与启蒙影业历时近七年打造《北上》,其背后是对“文化使命”的长期坚守。他强调,大运河文化的复兴不仅关乎文艺表达,也为“运河文旅”打开了新路径。《北上》的播出也带动了运河沿线旅游热度上升,成为文化赋能经济发展的范例之一。这条运河水,正在时代的映照下泛起更加动人的涟漪。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