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鄙弃《亮剑》——反传统的未必就是真实的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06 05:07 2

摘要:国民党旧军队中,军事长官一个人说了算。中共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一样,红军时期,不论军事的政工的,都是党组织集体决策,政委拍板。到了抗战时期,政委的权力有收缩,但在部队中的话语权仍然大于军事干部,党组织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在《亮剑》里,给人看到的就是李云龙一个

(《亮剑》的粉丝慎入)

人说《亮剑》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其在很多方面的表现,是反传统的。这话不假。

一、《亮剑》有哪些反传统的表现

在反传统这方面,《亮剑》的确开创了许多先河。

国民党旧军队中,军事长官一个人说了算。中共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一样,红军时期,不论军事的政工的,都是党组织集体决策,政委拍板。到了抗战时期,政委的权力有收缩,但在部队中的话语权仍然大于军事干部,党组织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在《亮剑》里,给人看到的就是李云龙一个人当家,被塑造得像个山大王一般。“团长管打仗,政委管生活”。作为一贯坚持党指挥枪的中共军队题材的电视剧,这样的表现是以往看不到的。

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上,走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打仗就是靠军队,很少有民众参与其中,所以你在国民党军的阵营中看不到妇救会,看不到青抗先,看不到县委、区委在起作用。但中共坚持的敌后战场不一样。毛泽东、朱德都曾反复强调,鱼儿离不开水。所以在以往的抗战题材文艺作品中,县委、区委、武委会、妇救会等占去很大比重。但在《亮剑》中,所有这些都是装点一下便一带而过。表现八路军,单纯突出军队而忽略地方干部和群众组织,这也是以往的同题材文艺作品不曾有过的。

国民党军中的称呼,是弟兄、弟兄们,这是旧军队中的言语符号。为与旧军队相区别,中共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摒弃弟兄二字并坚决抵制,统称同志。这是我人民军队的特色,是区别于国民党旧军队的言语标签。所以,以往文艺作品中表现我军,绝对没有称弟兄们的。但《亮剑》中不同,不称同志们,称弟兄们,而且是高声高调。这反传统的尺度,前所未有。

国民党军队中派系林立,兵归将有,所以你想让他牺牲本部保友军保全局难上加难。人民军队中则不同,湘江之役中的红三十四师、中原突围中的皮定均旅等,都因牺牲本部保全局被载入史册高调赞美。在这支军队中,能担此重任被视作无限荣光,争先恐后。但《亮剑》中的独立团不一样,李云龙的团一点亏也不能吃,让独立团牺牲而保其他部队,门儿都没有。如此塑造一支八路军团队,刷新了认知。

在旧军队中,这个军长那个司令的,动不动说这是我的队伍,这是我的兵。可在人民军队里,都只会说共产党的队伍,毛主席的战士,谁听到过诸如“我彭德怀的队伍”,“我刘伯承的兵”,“这支队伍我只认陈赓”?没有,不可能有,这是犯大忌的。但在《亮剑》里,“老子独立团”、“我李云龙的兵”、“独立团我只认李云龙”等言语高调出现。你啥时候看到有过有如此反传统的表现。

该剧中反传统的表现,当然还有很多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这哪里是反传统呀,这简直就是颠覆,是对我军指挥员形象的颠覆。

有人说了,说《亮剑》是艺术作品,不能按记录片那般要求,所以说《亮剑》那样的表现没毛病。

呵呵!能说出这话的,显然看不懂我抨击的是什么,不配在我这发评。我抨击的就是作为电视剧的《亮剑》,不是纪录片。

二、为什么说《亮剑》是明红暗黑

一部影视作品,是有启示或暗示功能的。也就是说,不要看它用了怎样的片名或剧名,标榜了怎样的主题,喊了怎样的口号,重要的是看它通过故事的演绎,最终给观众以怎样的启示或者暗示,达成了怎样的欣赏效果。

不得不承认,《亮剑》在利用情节暗示这方面是得逞了的。

《亮剑》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台词说过不要党指挥枪,可整剧给人以强烈暗示,政工干部有碍而无宜,军事主官一个人拍板治军才更高效,没有党委反而指挥更顺畅;

《亮剑》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台词说过不要组织纪律,可整剧给人以强烈暗示,服从就是呆板,就是傻逼,想怎么来就怎么来才能得胜利;

《亮剑》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台词说过不要党性,可整剧给人以强烈暗示,一个人说了算的豪气、霸气、痞子气,那才像个爷们,才能带好兵打好仗。

《亮剑》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台词说过独立团不是党的军队,可整剧给人以强烈暗示,独立团就是李云龙的,他李云龙才是独立团永远的老大。

剧中,八路的军装、符号、番号等应有尽有,可从行为到语言,哪里有半点八路的影子?县大队、区小队、妇救会等应有尽有,可不过是不得不做的点缀而已,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给人留下了多少深刻的印象?

三、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

有人举例指出,说《亮剑》李云龙身上的那些东西在我军的历史上是真实的存在,所以说《亮剑》是真实还原了历史。

存在就是真实,这话没错。但个别的存在未必能够代表总体的真实。

红四方面军有一个很能打的军长余天云,八路军有一个很能打的代师长陈光,新四军有一个很能打的支队司令员高敬亭,这几位就不认党指挥枪那一套,老子天下第一,管你谁来当政委,谁跟他搭档都得像小媳妇那样全得听他一个人的,对组织的决定想服从就服从,不想服从就不服从,跟李云龙很是相像,这的确是真实的存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在天全时,有一个班的战士,就是在班长的带领下,偷吃过老百姓的两只鸡,这也是真实的存在。

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雁翎队组建之初,队长就是在政委全不知晓的情况下,私自带队与曾经是把兄弟的伪军大队长唔面,这同样是真实的存在。

解放战争时期,山野一纵北上山东时,有个副旅长就曾经带兵抢夺战利品,这仍然是真实的存在……

但用这些真实的存在来说明问题行不行?不行。有的人长了六个手指,而且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这也是真实的存在,对吧。但这样真实的存在能不能说明人的手指的一般情况呢?不能。和正常长了五个手指的人相比,长了六指的能占到几成?

人民军队中战将如云,像余天云、陈光、高敬亭那样的有几个,占了多大的比重?偷吃老百姓鸡的、甩开政委私自行动的、抢战利品的,在我军的历史上又占了多大的比重?

而且余天云、陈光、高敬亭等都是怎样的结局,各位应该都知道。可能不一定知道的,是那偷吃百姓两只鸡的整整一个班被陈昌浩下令全部枪毙了,是那甩开政委私自行动的被敌人占了便宜全部牺牲了,是那纵兵抢夺战利品的副旅长被叶飞当众捆绑关了禁闭。

这些个案在我人民军队中,不是正面典型,是反面教材。

有意夸大这些极个别情况而无视总体的、一般的情况,甚至拿它当作正面典型去否定一般情况,这不叫记录真相,这是耍流氓。这是历史虚无主义作品《雪白血红》中的伎俩,这是武汉疫情期间《方方日记》中的伎俩。

四、《亮剑》所谓的“成功”,体现在哪里?

对于绝大多数不了解我军历史的观众来说,《亮剑》悄然无声地取得了至少以下三个“成功”:

一是成功否定了党指挥枪这一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

二是成功混淆了人民军队与国民党旧军队的本质区别;

三是成功贬低了古今中外独具特色的我军政治工作与政工干部。

《亮剑》以明红暗黑的阴招,毒害了一大批无知或少知的观众。

五、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喜欢《亮剑》

《亮剑》之所以被那么多人所推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观众下意识地认为“反传统的就是真实的”,而该剧正是很好地抓住了多数观众的这一心理,以致形成共鸣。

那么,《亮剑》表现的那些看似令多数观众耳目一新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就是新东西真东西呢?

不是。

《亮剑》赋予李云龙的那些东西,故意歪戴军帽粗话连篇的草头王形象、不要政委而由他一个人说了算的黑老大作风、不受组织纪律约束的自由主义行为等,一点也不新鲜,那都是冯玉祥、张宗昌等旧军阀玩剩下的东西。

这些军阀身上的东西,在我军初创的二三十年代,也曾经存在,但这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极力反对并加以克服的。经过了长期的、艰苦的斗争,到四十年代延安整风后,已经完全杜绝。从此,人民军队与旧的军队彻底区别开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军原则,创建了自己独特的工作与生活作风。像李云龙身上那样的痞子气、军阀作风和自由主义行为,被彻底扫进了历史的辣鸡堆。

但《亮剑》的粉丝不懂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没见过的就是新鲜的,而新鲜的就是必须要去追的。就像改开之初很多无知少女穿着从洋垃圾堆里买来的计女服装招摇过市还顾盼自炫一样,就像已经绝迹了一百多年的婚丧陋俗重又被当成新潮抬了出来一样,对于早在延安时期就被杜绝了的那些旧军队中的破玩意儿,因为不曾知道而感觉新鲜,《亮剑》这般把腐朽当新奇,就正好迎合了他们的这股子好奇心和观赏欲。

《亮剑》的粉丝,多是历史知识严重欠缺者,是艺术欣赏水平严重低下者。这和他官当的有多大、学历有多高没太大的关系。不信你翻看他们原创的历史类文章和艺术欣赏类文章,我敢说绝大多数是空白。在这一点上,跟电视剧专业户的那些大婶大妈并无二致。而偏偏这部分人,构成电视剧观众的主体,占了绝对多数。

《亮剑》以颠覆人民军队的历史作代价,胡编乱造,低俗狗血,就恰恰赢得了这部分观众的力挺,从而赢得了收视率。

收视率说明不了什么。手撕鬼子、包子雷的收视率也不差,不一定比《亮剑》的收视率差。

(正文完)

附:

这是一篇旧文。此文发出后,有人提到了老电影《人民的战士》中的一首插曲,用该插曲首句“林司令员,命令往下传”来否定我原文中提出的没有人敢说“我彭德怀的队伍,我刘伯承的兵”。

统一回复如下:

一、“林司令员,命令往下传”这句,类似小说《保卫延安》中的“彭司令员说”,类似电影《挺进大别山》中的“刘司令员说”,类似《大进军》系列中的“邓政委指示”等,与“我彭德怀的队伍”、“我刘伯承的兵”等,根本就不是一码事儿。

二、湘鄂西苏区,有过“贺龙军”、“贺龙的队伍”的说法; 冀中抗战初期,有过“我们永远跟着你,英明的吕司令”的歌词;《八路军进行曲》最早的歌词,有过“朱德的旗帜高高飘扬”一句。这些,都是真实存在过的。

但请注意:

第一,这是中共军队早期的现象,1942年延安整风以后,特别是中共七大以后,差不多已经完全杜绝。

第二,七大以后还有,也是像上面“六指”的比喻那样,仅仅是个别情况,不代表一般情况,更不是典型情况。

来源:牛o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