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尽的尽头》,这个剧名一看就不醒目,你都不知道它讲啥,前两天也看到这个,还看到任素汐身着检察服声嘶底里地给检察官贴正面标签,瞬间想起《第二十条》,过于伟光正,失真的程度只有业内人士才懂。所以,根本没有心思看。
《无尽的尽头》,这个剧名一看就不醒目,你都不知道它讲啥,前两天也看到这个,还看到任素汐身着检察服声嘶底里地给检察官贴正面标签,瞬间想起《第二十条》,过于伟光正,失真的程度只有业内人士才懂。所以,根本没有心思看。
可还是有朋友推荐,那就顺便看看。
如果只看故事,确实检方的剧都很会讲故事,也非常善于塑造检察官公平正义的高大形象。但,宣传应该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还原检察官的日常工作,如果为了塑造为塑造,无限拔高,就会让业内人士看了不舒服。
《无尽的尽头》,讲的是未成年人检察的故事,非常清晰地呈现一个检察官在公诉部门的入罪思维和转身未检时,逐渐多了嫌疑人/被告人视角,人开始变得有人情味,不再只考虑追诉和惩罚,而是想方设法体现“帮扶”和“教育”功能。
看剧的过程中,看着检察蓝在各个场景里奔波,有种恍惚感,不知他们是警察、律师,还是检察官。
鉴于检察官在侦查阶段就提前介入未成年案件,当他们奔波在一线、侦查讯问室,检察官亲自侦查,甚至绕开公安,自己先行调查……
作为曾经的检察官,我深知这很不容易,而且警官也很反感,你越俎代庖,对公安人员指手画脚,甚至大呼小叫,这不符合实际。提前介入,只是引导侦查,而不是代替,更不是领导。而且检察官也不喜欢提前介入,因为提前过去,等于是给警察免费打工,沦为工具人。
当然,大众只是看着爽,觉得检察官很飒,只关心故事情节是否饱满,是否有说服力。至于程序上的问题,公检两家的职能分工,并不关心。
但,不管观众是否关心,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尤其是歌颂某一个群体的公众形象的作品,还是应该更加真实和客观。
剧里有不少检察官重视程序的细。真实的工作中,重视的少之又少。
比如,剧里检察官通知被害人、鉴定人、证人到庭,当庭播放视频等,非常频繁。实际工作中,辩护方想尽一切办法申请这些,都不被许可。而这对查明事实,正确处理案件,都是巨大障碍。
可惜的是,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只在影视作品中。啥时候律师申请的同步录音录像,排除非法证据、侦查人员出庭等,不但被许可,也让他们说真话,个案的公正才可能有保障。
有没有发现,检方拍的各种突出检察官专业和敬业的作品,都是干了律师的活儿,形象才立了起来。否则,就很机械、枯燥、强硬、无味。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律师工作的重要性。
没有律师视角,检察官想把案子办好,办的公正公平,是很难的。
可以看到,当检察官的视角不仅仅是惩罚,还有如何挽救时,他就有更广阔的视野。
不管是未成年被害人还是嫌疑人,当检察官只关心如何定罪量刑,到更深入地了解犯罪成因、如何帮他们更好地返回社会,适应社会时,思考和行为方式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不得不走出检察大院,深入孩子的家庭、学校、社区,妇联等,而这是当前检察官办案最稀缺的。
不管是《第二十条》还是《无尽的尽头》,只要是有良心和职业底线的检察官,办案中,打动观众的,不是他们高高在上的不可一世和任性,也不是他们的威风和雷厉风行,而是躬身入局,切实走进每一个案件的现场,细心调查了解,发现案件背后的真实故事,在对犯罪行为定罪量刑的同时,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比如,父母出租未成年人乞讨后入狱,起诉剥夺父母监护权,并转移给民政部门。
这样的检察官,大众自然是欢迎的。只是现实中能遇到多少?
当然,看这个剧,也让我进一步思考,律师如何更好地触动检察官,让他们良心发现,不仅仅执着于定罪,而是更全面地看待当事人,看到事实和真相,也看到从轻处理或者不起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当他们被触动,当他们开始关心案件背后的故事,可能案件就有了不一样的走向。
电视剧中的检察官,几乎每一个案件,都在一线奔波。实际上,任何案件都需要。可是,有多少检察官能走出办公室,走进企业、厂房、社区、家庭?不能说完全没有,至少是非常非常稀少的。实际上,不可能。
现实是,检察官早已习惯于纸上办案,只看卷宗,然后提审走个流程,至于卷宗之外,是否有其他可能的情况,他们不关心,也不过问。可能是没时间,也可能习以为常,内心确信每一个移送过来的案件都是有罪的,不值得浪费时间和精力。
刑事案件,不仅关系当事人、被害人,也关系到他们的家庭和他们身后的企业、社会,应该慎而又慎。
剧中,检察官的权威来自地位?不,来自实实在在地办好个案。
剧中有个不太理解的地方,为啥给检察官树立一个躁狂的形象,只为了凸显她幼年留下的创伤?这样的检察官是不合格的。理性,平和、客观、公正,是一个检察官的基本要求。
躁狂的另一面,是不是想说任性和肆意,只是为了过审,不得不改为另外的形式呈现?
来源:程纪念律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