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山海》未播先火,如何引爆预约狂潮?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04 21:21 1

摘要:在武侠剧慢慢衰落的现在,有一部叫《赴山海》的作品靠着350万的预约数量,很轻松地超过了《玉骨遥》(250万预约)、《庆余年2》(300万预约)等很受欢迎的大作品。

在武侠剧慢慢衰落的现在,有一部叫《赴山海》的作品靠着350万的预约数量,很轻松地超过了《玉骨遥》(250万预约)、《庆余年2》(300万预约)等很受欢迎的大作品。

这场预约热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流量秘密呢?当观众开始对审美感到疲倦,市场上同质化的难题也一起出现的时候,这部还没播出就已经很火的武侠新作品,通过内容、渠道、用户之间的深入互动,悄悄地引发了一种化学变化。这样一来,影视营销的最高限度被重新界定,呈现出了全新的可能。

精准营销的三重爆破,从数据看远比传统剧集更懂用户心理。

首支预告片,以水墨风的竹林打戏开场,在24小时之内,播放量突破了5000万,#山海美学#话题登顶热搜,这绝不是偶然。

制作方深深懂得Z世代的视觉方面的敏感性,在武侠的那些经典元素当中注入了赛博朋克这样的滤镜,使萧秋水那闪耀的剑光和李沉舟那漆黑的黑袍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相互对抗。

中期的营销,更加能够玩转粉丝经济。成毅在直播连麦的时候,突然地展示了反派黑袍造型,这一下子就点燃了观众的好奇心,从而带动了预约人数每天增加40万。

而到了收官阶段推出的武侠非遗特辑,把龙泉剑的锻打工艺,和剧情紧密融合在一起,从而让传统文化爱好者,以及武侠迷,实现了跨圈层的传播效果。这样的营销方式,从感官上的强烈冲击,逐步深入到文化层面的情感共鸣,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手法,精确地触达了不同圈层用户的核心兴趣点,进而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

平台生态链的协同效应,让预约转化就像那滚雪球一样,不断地加速着。

腾讯视频将预约入口镶嵌于公众号推文中,看似简便的导流举动,实际上隐藏着奇妙之处。推文内容特意加大了,一人饰演三角的演技挑战力度,以此来吸引用户点击预约页面,去观看角色对比视频。

更精彩的是,中视频开始进行布局了。《铸剑山海》这部纪录片,很轻松地、很愉快地展现了成毅的打戏训练日常。80万观众,在武术指导详细地讲解之下,深切地感受到了七个空中转体这种专业内容的困难程度。这类专业内容与剧集悬念紧密地相结合在一起,使得预约行为从之前的被动点击变成了积极主动的参与。

当用户在微信生态,看到预告片;在视频号,刷到纪录片;在QQ浏览器,发现预约入口时,平台通过场景化渗透,完成了流量闭环。

用户共创所产生的反哺效应,彻底地、鲜明地打破了传统剧集那种单向传播的、僵化的桎梏。

B站UP主,用AI将萧秋水的打戏,剪辑成了武侠版奥特曼打小怪,二创视频播放量破8亿;LOFTER上,李沉舟萧秋水的同人文,增量超300%,读者在评论区激烈地,争论着谁才是真正的主角。

这些UGC内容,并非简单的跟风,而是观众对角色复杂性的深度解构——有人为肖明明的社畜日常共鸣,有人为李沉舟的破碎眼神心碎,这种多元解读,让预约数据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千万观众共同参与的叙事狂欢。

当粉丝自发地制作了武侠修炼等级表,以此来梳理剧情线索,而剧方更是将这些创意转化为了官方物料,从而形成了内容生产与受众反馈之间的良性循环。

这场预约狂潮的本质,是影视工业对于用户心理的深度解码。

比起单纯地堆砌流量明星,或依赖IP的热度,《赴山海》的成功之处在于构建了这样的三层传播模型:情绪共鸣,文化认同,以及社交参与。这种模式通过情感上的共鸣,引发文化层面的认同,进而促进社交方面的参与,从而实现了成功。

它用武侠的外表,慢慢地将现代人的精神难题遮盖,让萧秋水的成长脉络,成了职场青年如镜子那般的映照;借着非遗的要素,机唤起了文化自信,使打戏的设计,变成了动作美学教科书般的范例;与此同时凭借用户的协同创作,把观众从旁观者的位置,转变为一起建设的参与者。

当传统武侠剧,还在以快意恩仇这种方式吸引着观众之时,《赴山海》已然凭借成长的代价、身份所带来的焦虑等存在主义层面的命题,使江湖的叙事和当代青年实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种将类型剧进行创新,与用户心理的洞察做深度融合的打法,或许才是破局同质化困局的关键——毕竟在流量的时代,真正的爆款,永远诞生于内容同人心的那个共振点。

来源:碧海青天0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