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序:豫西南平原上,突围部队与时间展开生死竞速。唐河渡口的浮桥在敌机轰炸中剧烈摇晃,战士们手挽手筑起人墙护卫辎重。苍苔镇外,十五军追兵的马蹄声已清晰可闻,先头部队却突然调转枪口,用缴获的美式山炮轰开包围圈。当蒋介石在南京怒摔电报时,中原健儿正赤脚踏过丹江的激流,
请加关注随时了解更多相关内容(铁血征途:中原突围的秦岭战略大转移共五集)
第三集:疾风劲旅 豫西南平原破重围
序:豫西南平原上,突围部队与时间展开生死竞速。唐河渡口的浮桥在敌机轰炸中剧烈摇晃,战士们手挽手筑起人墙护卫辎重。苍苔镇外,十五军追兵的马蹄声已清晰可闻,先头部队却突然调转枪口,用缴获的美式山炮轰开包围圈。当蒋介石在南京怒摔电报时,中原健儿正赤脚踏过丹江的激流,血染的绑腿在浪花中时隐时现。七月骄阳下,这支铁军创造日均行军百里的战场神话,把整编制的追兵甩在身后,在伏牛山南麓的密林中留下让敌人胆寒的进军足迹。
突破平汉路封锁线的中原部队北路突围主力,就象冲向暴风雨的勇猛的海燕,向着敌人陈以重兵的桐柏群山和豫西南平原疾进。
这时,已经发现我主力突围西进的国民党反动派慌张起来了。蒋介石在电话里斥责委以统一指挥“进剿”中原部队大权的刘峙“作战不力”。刘峙忧心忡忡地在郑州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说:
“吾人若不健忘,当能忆及去年十一、十二月间,李先念曾全部兵力实行西窜(注:指抗战胜利后,我在桐柏的反内战斗争)。当时襄樊被其包围,光(化)、谷(城)受其震撼。此次共军之窜扰,其蓄意盖在鄂北、豫南一带,形成一广大割据区。……”惊魂未定的刘峙的谈话表明,蒋介石的统帅部显然没弄清我主力西进的意图,但是他们严重地注意了我军的这一战略行动,而且十分害怕我中原部队恢复日本投降后三大主力会师桐柏时的态势,在郑州背后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因而,连忙动用了他们陈于路西的重兵,对我北路突围主力进行阻击、合围,妄图予以“歼灭”。
首先是把驻河南许昌、确山、明港一线的四十一军和襄樊、南阳、.谷城一线的第十军,火速调往随县北部的天河口一线,构成一道新的封锁线,阻我前进,然后在七月四日前予以包围“聚歼”。然而,在七月四日,我北路突围主力已神速地跨过了天河口一线,进抵桐柏。接着,蒋介石又命令刘峙调四十一军、十军与驻方城、泌阳、桐柏一线的十五军相配合,于七月七日以前,在唐河以南的苍苔地区对我进行截击、围歼。此时,我北路突围主力又在敌人的封锁线形成前,跨过了苍苔地区,夺取了郭滩渡口,架设了浮桥,飞渡唐河。蒋介石妄图阻我于唐河左岸,迫我背水就歼,连忙派出了十二架美制飞机,用空军封锁唐河。但蒋介石的这一梦想仍然幻灭。我们的部队安全地跨过了唐河与白河,继续大踏步地进军在豫西南平原上。
“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我们这支一往无前的英雄部队,在短短的十多天时间,几乎没有经过重大战斗,就胜利地跨过了桐柏山,跨过豫西南平原,插入了伏牛山南麓。七月十二日,全军胜利抵达战略转移部署中预定的内乡、淅川、荆紫关地区。与此同时,南路突围主力,也经过激战,胜利跨过了襄河,继续向武当山前进。
战局的这一发展,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战略部署。原来,他的部署是:用五倍于我的兵力,“一举歼灭”中原军区部队于宣化店地区。此计不成,即由西向东追击,然后“聚歼”我军于津浦线西侧,借以运兵东向,找我华东主力决战。结果是既未能歼我于宣化店,又未能迫击我军东去。相反,我中原部队主力却在胜利突围之后,长驱数千里,把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牵到西边,为华东我军主力捕捉歼敌战机创造了条件。
蒋介石发动反革命全面内战,一开始就碰了钉子。他恼羞成怒,一面以“堵击不力”的罪名,下令撤掉了十五军军长武庭麟的职务,一面向郑州、武汉、西安各绥靖公署下令,急调四十一军,四十七军、十五军、十军,分别置于南阳、镇平、内乡以南,和丹江沿岸的淅川一带,妄图在丹江左岸构成新的堵击、围歼阵势,同时令其二十师、十三师仍执行尾追任务。胡宗南部驻关中的第一军第一师和驻陕县的九十军第六十一师,亦星夜调至入陕咽喉——荆紫关,据险防堵。
为了摆脱集结在丹江左岸的敌人,我军决定飞渡丹江,然后西进入陕。
这时,丹江左岸的淅川、马蹬和李官桥,已被实行“超前追击”的敌人四十一军之一二四师、四十七军之一二五师和宛西保安团占领。
为了夺取抢渡丹江的渡口,七月十三日,三五九旅冒着滂沱大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浙川;十三旅三八团包围马蹬;其余部队同尾追的敌人展开了战斗。
七月十四日,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等同志,率领着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到达淅川附近的丹江左岸,准备抢渡。
当时,丹江地区连日暴雨,满江浑浊的洪水,裹挟着树木草渣,奔腾咆哮。江上没有船只,也没有桥梁。开始几次派人探渡,均告失败。后来,由于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的指点,终于在离淅川城三华里许的大石桥,找到一个可以徒涉的渡口。于是,大队人马冒着敌机的轰炸和扫射,胜利地渡过了丹江,把敌人抛在后面。
同一天,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和干部旅,经过激烈战斗,冲破了荆紫关,直指陕南。
来源:秦楚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