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甄嬛在获宠后的第一个生日,她的幸福感真的变成了现实。看着雍正为她精心安排的盛大婚礼,不仅甄嬛被感动得不行,连屏幕前的观众也都深深沉浸在这份甜蜜里。
甄嬛的生日聚会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心机,真让人感叹,她就是没领悟到。唯有果郡王看透了其中的玄机。
观众对《甄嬛传》里的雍正和甄嬛有这样的看法:他们之间曾经有过爱,但真心相爱的却并不多。
甄嬛虽然比雍正小,但面对帝王那明晃晃的宠爱,她也无法抵挡,最终把自己的心完全交了出去。
甄嬛在获宠后的第一个生日,她的幸福感真的变成了现实。看着雍正为她精心安排的盛大婚礼,不仅甄嬛被感动得不行,连屏幕前的观众也都深深沉浸在这份甜蜜里。
不过要换个角度,看看雍正内心的真实感受,就明白为啥郑晓龙给《甄嬛传》定的主题是“批判”了。
雍正安排果郡王来操办这场生日会,结果看来真是不错。
把温泉水引进荷花池,荷花竟提前绽放,再加上空中飞舞的风筝,简直贴合甄嬛当下那种“少女懵懂、心潮澎湃”的心境。
甄嬛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导演特意把镜头对准了身边的人。
皇后带着一丝嘲弄,笑着看甄嬛,暗指她不明白自己看似受宠却其实是替身的真相,心里不禁有些酸楚。
华妃的反应让人过目难忘,她也对这份惊喜感到振奋,但转念一想,心里又觉得略为刺痛,毕竟这是她心中最爱的男人在“取悦”其他女子,顿时脸上挂上了失落之色。
旁边的颂芝一直在留意自家小姐的表情,看到她不高兴,自己也立马提不起兴致了。
导演把镜头一大块聚焦在华妃身上,直接向观众传递信息:她的反应才是这场寿宴的关键,透过华妃的视角,让大家明白这会儿皇帝心中最爱的是甄嬛。
这时的雍正把甄嬛视为纯元的替代品,生日宴其实更像是为了他心中那位梦萦魂绕的纯元而办的。
显然,雍正作为九子夺嫡的最终赢家,绝对不是个只会为了爱情而犯傻的人。
雍正的后宫与前朝的关系紧密,实际上他支持甄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新的权力支点,以此来对抗华妃。
比如,甄嬛第一次受到宠爱时,雍正给她赐温泉浴,表面上看是彰显深情,其实是在给华妃传递一种警告——年氏并不是不能被替代的。
至于雍正为什么选果郡王,其实也是通过他的高贵身份来表现雍正对甄嬛的宠爱,后来迎接甄嬛回宫也是同样的手法。
果郡王作为个闲散的宗亲,出面负责盛典的筹办,既能体现帝王的恩宠(这样一来,皇帝亲自参与就显得对女色有些沉迷),又暗含了对宗室绝对的控制权(果郡王不得不听从皇命)。
剧中果郡王在筹备盛典时特别用了莲花、风筝这些元素,表面上是为了迎合甄嬛的喜好,实际上却和雍正“出淤泥而不染”的政治形象相契合,正好符合编剧对他“皇权推手”的定位。
姣梨妆,这也是帝王心术的一种意识形态展示。
姣梨妆的样子像梨花,而梨花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代表着“离别”和“纯洁”。雍正通过这个妆容暗示甄嬛要维持“忠君不二”的信念。后来民间模仿这种妆,其实就是皇权审美自上而下的一种规范。
导演为了让观众能够跟上剧情,特意安排了福晋们在后宫聚会,聊起了“姣梨妆”怎么流行起来的。通过这个机会,把民间对甄嬛受到皇帝宠爱的信号也传递了出来。
这场看似热闹非凡的生日宴背后,其实都是一场场的阴谋,真是可惜甄嬛没看透。
甄嬛在生日宴上还沉浸在“四郎的深情”之中,她虽是历史书迷,却始终没领悟到“后宫等同于前朝”的真谛,直到“纯元旧衣的事”发生,才终于明白过来。
从甄嬛的“这种认知滞后”中,我们也能看出导演想传达的“封建制度对女性主体性的压制”。
果郡王虽然明白生日会的政治意味,但他还是把生日会办得热热闹闹,宣传得有声有色。可接下来他和甄嬛的相处却恰恰说明了他同样深陷情感的泥潭。
他的“明白”只停留在战术层面,缺乏更高的战略视野。比如后来他擅自带兵去救甄嬛,结果反遭雍正猜忌。这些情节恰好形成对比,说明即便是贵族精英,有时也难以摆脱那个时代的桎梏。
观众们纷纷表示,甄嬛的生日庆典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木偶戏,雍正在幕后操控,果郡王则负责配乐,而甄嬛直到跌落高台时才察觉到那些提线的绳索。
早期的雍正对甄嬛的情感虽然“有真心,却不多”,这正体现了帝王情感的异化本质。在绝对权力面前,真心不过是让系统正常运作的润滑油,残酷却又真实。
所以,很多观众看完《甄嬛传》都会有这种感受:明明感觉是爽剧,可是里面的东西却是悲剧。最终,甄嬛虽然表面上拥有了一切,实际上却失去了所有。
这也正好契合了郑晓龙拍《甄嬛传》的初衷,实际上他是带着“批判”的态度来拍这部剧的。
我想表达的就是这些。
来源:小鱼视频娱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