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这部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至今仍被无数观众津津乐道。它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把西方芭蕾的优雅和中国革命的激情完美融合在一起,让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说起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这部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至今仍被无数观众津津乐道。它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把西方芭蕾的优雅和中国革命的激情完美融合在一起,让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你看那些女演员们,穿着军装、打着绑腿,却用最标准的芭蕾动作演绎着革命故事。她们踮起脚尖时是优雅的天鹅,举起钢枪时又成了英姿飒爽的战士。这种奇妙的组合,打破了人们对芭蕾舞的固有印象——原来芭蕾不仅可以跳《天鹅湖》,还能讲述我们自己的革命传奇。
说起《红色娘子军》,老一辈人总会想起1964年那个火热的年代。那时候,中国芭蕾舞团刚刚成立不久,演员们还在苦练《天鹅湖》的经典动作。谁也没想到,周总理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中国芭蕾的发展方向。他说:"芭蕾要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就是这九个字,催生出了一部震惊世界的红色经典。
记得首演那天,人民大会堂小礼堂座无虚席。周总理特意邀请了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一同观看。当大幕拉开,穿着军装的女战士踮着脚尖出场时,全场观众都屏住了呼吸。一个月后,毛主席看完演出后高兴地说:"革命是成功的,方向是对头的,艺术上也是好的。"这句话,给所有参与创作的艺术家们吃下了定心丸。
这部舞剧的成功来之不易。编导李承祥、蒋祖慧带着团队三下海南采风,和当地老红军同吃同住。作曲家吴祖强更是在海南住了整整三个月,把黎族民歌的调子记了满满三大本,才有了后来那些脍炙人口的旋律。
故事要从琼花逃出南霸天府邸说起。这个贫农女儿赤着脚在椰林里奔跑的场景,每次都能让观众揪心。当洪常青救起她时,那段双人舞既有芭蕾的托举技巧,又融入了戏曲中的"亮相"动作。第二场军民联欢时,演员们跳的"五寸刀舞"其实是改编自海南黎族的传统舞蹈。这些细节,都是创作团队在采风时一点一点抠出来的。
最精彩的莫过于"常青就义"那场戏。洪常青被绑在火刑架上,却用一连串的大跳和旋转表达革命者的不屈。这个创意来自京剧《红灯记》里的身段,但用芭蕾跳出来,反而更有冲击力。每次演到这里,台下总能听见观众的啜泣声。而琼花接过党代表证件时那个坚定的"足尖站立",不知道让多少年轻姑娘萌生了参军的念头。
三千多场演出,这个数字背后是几代芭蕾舞者的坚守。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提议把军装换成短裙,被老团长一口回绝:"要改服装,先改我的脑袋!"正是这种坚持,让《红色娘子军》在1994年被评为"二十世纪舞蹈经典"时,评委们全票通过。
有趣的是,这部舞剧还创造了不少"第一":第一次用芭蕾表现战争场面,第一次让女演员端着步枪跳舞,第一次把民族乐器融入芭蕾音乐。就连剧中的"女战士"音乐,后来都成了运动会的常用曲目。在海南琼海,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给剧组当顾问的老娘子军战士,她们总爱说:"这些娃娃跳得真像那么回事!"
说到音乐,吴祖强的创作可谓神来之笔。他把海南民歌《五指山上红旗飘》的旋律改编成了主题音乐,用西洋管弦乐演奏出来,既保留了民歌的韵味,又增添了交响乐的厚重感。那段"快乐的女战士"的旋律,现在听来依然让人热血沸腾。
服装设计也很有讲究。传统的芭蕾舞裙被改成了军装,但为了不影响舞蹈动作,又在腰部做了特殊处理。演员们穿着绑腿跳足尖舞,这个画面在当时堪称惊世骇俗。有个趣闻说,首演时有位老红军看完演出后激动地说:"我们当年打仗要是有这么好看,参军的人肯定更多!"
这部舞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同名电影打下的群众基础。老百姓早就熟悉了琼花和洪常青的故事,当看到这些人物在舞台上"跳"起来时,自然倍感亲切。特别是"常青就义"那场戏,演员用一连串的大跳表现革命者的不屈,这个处理让很多观众潸然泪下。
有意思的是,《红色娘子军》在国外的演出常常引发热议。1971年在阿尔巴尼亚演出时,当地观众对娘子军打绑腿穿草鞋的造型特别好奇。有个小插曲是,演出结束后,一群当地女孩围着中国演员问:"你们平时真的穿这种鞋子打仗吗?"把演员们都逗笑了。
《红色娘子军》的舞蹈设计处处透着巧思。你看琼花出场时那个"倒踢紫金冠",这个动作原本是戏曲武生的绝活,现在用在芭蕾舞里,把琼花那股子倔强劲儿表现得淋漓尽致。洪常青的亮相更是讲究,编导特意从京剧中借鉴了"英雄亮相"的身段,让他在舞台上一站,那股子正气就扑面而来。
编导带着演员们去海南采风时,看到黎族姑娘戴着斗笠跳舞,那灵动的身姿让他们眼前一亮。回来后,他们把斗笠的"甩、转、遮"这些动作都编进了舞蹈里。你仔细看,姑娘手上斗笠的每一个翻转,都是照着海南的黎族舞蹈原汁原味搬来的。但妙就妙在,这些民族舞蹈动作和芭蕾的旋转跳跃结合得天衣无缝,既保留了黎族舞蹈的热情奔放,又增添了芭蕾的优雅流畅。
军事动作的舞蹈化处理更是别出心裁。娘子军练刺杀那段,演员们端着步枪跳足尖舞,这个设计当初可把苏联专家看傻了眼。芭蕾舞演员向来都是轻歌曼舞,哪有拿着真枪实弹跳舞的?但中国编导就是有这个胆量,他们把刺杀动作分解成"突刺-收回-旋转"三个步骤,每个动作都卡在音乐的节拍上,硬是把军事训练跳出了艺术美感。
这部舞剧的音乐也很有讲究。作曲家把海南民歌《五指山上红旗飘》的调子揉碎了重组,用西洋管弦乐演奏出来。特别是那段"万泉河水清又清",明明是海南的山歌调子,配上圆号、小提琴,居然一点不违和。这种土洋结合的做法,在当时可是头一遭。
这部舞剧的成功,关键在于它找到了中西艺术的平衡点。编导们既保留了芭蕾的旋转、跳跃等核心技术,又加入了中国戏曲的亮相、云手等传统身段。音乐创作更是巧妙,既有西洋管弦乐的恢弘气势,又融入了海南民歌的悠扬旋律。
更难得的是,《红色娘子军》让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艺术。当它在莫斯科大剧院首演时,外国观众都被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震撼了。那些金发碧眼的观众可能不懂中文,但通过演员们的肢体语言,他们完全能感受到中国女性的勇敢与坚韧。至今,这部舞剧已经在二十多个国家上演,每次都能收获经久不息的掌声。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