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凡大众集体吐槽的神剧,起码具备三个要素:反智、反逻辑、反日常。缺一样,都似乎难以“封神”。近期播映的悬疑、反谍大剧《绝密较量》我追了几集,感觉又是在看一部超级神剧。
但凡大众集体吐槽的神剧,起码具备三个要素:反智、反逻辑、反日常。缺一样,都似乎难以“封神”。近期播映的悬疑、反谍大剧《绝密较量》我追了几集,感觉又是在看一部超级神剧。
咱们用剧集呈现的事实说话:
第一集,“杨教授”与台湾谍报员刘丽静与见面,竟未提前核实对方身份,仅凭“网友奔现”式接触便直接进入核能实验室。在导演的眼里,这国家重点保密单位的核实验室就是一个菜园子,访客身仅凭出示临时证件便放行。更离奇的是台湾女特务进入后便立马实施暗杀,并拷贝数据。
谍报员怀疑人生了:妈呀,你们别抓了,让我直接蠢死得了。
剧情中燕城国际会议死谁合理?死谁更吸眼球?导演觉得死“中方代表”说得过去。怎么才能“说得过去”呢?于是,“中方代表”打出一张“文化牌”,主动要求和外商代表换杯,喝后中毒病危。且不说国际会议现场安保等级远超常规场所,茶歇食品的检测流程必然包含毒理筛查、人员轨迹监控等环节,单说主客明明点的是可乐,而被“建议”换成茶。主人如此冒昧,既不合情更不合理。这一生硬的场景,荒唐得无以复加。
第三集,黎科长亲自押送绝密电脑去国安局三处保存。途中发现有嫌疑车辆跟踪。当黎对司机说出“开快点,甩了它”时,我脑子里闪出一个问号:这是解放了,还是没解放啊?
如果是在没“解放”的敌占区,黎科长“甩了它”的决断没问题,如果是“解放”了的解放区,这送上门的“肥肉”为啥要“甩了它”?你的职责不是在应急通道里将它拦下,人赃俱获吗(跟踪车内的仪器正在远程拷贝)?导演,你能说说我这个观众的脑回路哪里出了毛病吗?
剧中交代,主角杨光是在国安部门一线深耕了多年的老侦查员。可是,在没有掌握任何证据的案件侦查初期,他竟然两次对局长提出请求使用“技术侦查手段”。这在业内人士看来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因为国家的法律对使用“技术侦查手段”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作为常识,每一个侦查员对此心知肚明。这不是轻易就可以迈过的门槛。唯有刚入门的新瓜蛋子才会如此幼稚。杨光兄弟,你是“老”糊涂了吗?
第六集,杨光发现两个嫌疑人入室行窃(已构成犯罪),而且是科学家的驻所。可这哥们舍近求远,只通知了在远在医院的手下,压根就没想到联系派出所或者保安,便不管不顾地只身闯入,结果在追逃中被撞个半死。这“孤胆英雄”的行为逻辑在哪里?傻到家了吧!
第八集。为证实嫌疑人是否到达瑞士,燕城的侦查员杨光竟然可以动用驻外同行进行偷拍和跟踪。同行在电话里汇报:“嫌疑人已进入一家酒店,我们进不去,要用一些特殊的办法。”
天啦!“特殊的办法”是什么办法?瑞士人看了难道不觉得这是明显的违法,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冒犯吗?当然,编剧和导演可以辩称是“艺术”故事。可外交从来无小事,别有用心的人正好用你的故事来借题发挥。天下许多事有的做得说不得,有的说得做不得,普通老百姓都明了的事理,你们就可以揣着明白装糊涂?
……
很奇怪,《绝密较量》停播了三天,我咨询ai,回答如下:
结语:告诉你一个秘诀——“抗日神剧”如何秒变“国安神剧”,只需要换一套服装和现代场景就行。
致谢阅读者
来源:百影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