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渡》:长剧向短后的第一个「受害者」?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01 17:51 2

摘要:前半句是《无忧渡》里半夏与宣夜分别时说的话,后半句是笔者看到结局的心中所想。相比前半部分剧情的好看程度,《无忧渡》的结局像被什么洪水猛兽追赶一样仓促结束,大 Boss 打得太简单,关键人物的牺牲表现出浓浓的「工具感」,开放式结局的设置并没有闭合整个剧情的圆环,

作者|五月

「我就送你到这里了」,「啊?就到这里了」?

前半句是《无忧渡》里半夏与宣夜分别时说的话,后半句是笔者看到结局的心中所想。相比前半部分剧情的好看程度,《无忧渡》的结局像被什么洪水猛兽追赶一样仓促结束,大 Boss 打得太简单,关键人物的牺牲表现出浓浓的「工具感」,开放式结局的设置并没有闭合整个剧情的圆环,缺了点能长久咂摸的余韵。

《无忧渡》疑似成为平台对缩减剧集集数一刀切的第一位受害者。

优秀的前摇,遗憾的结局

区别于短剧「强冲突 + 快节奏」的工业糖精模式,从宣夜与半夏的相遇到心意互通,《无忧渡》用近 20 集剧情的大篇幅构建男女主的情感羁绊,从而使男女主的情感发展具有水到渠成之感。不仅如此,剧集中对于「中式志怪」风格的打造也极具氛围感,串联式的单元剧叙事方式也增强了内容的可看度。

然而,这些优点却因为仓促的结尾却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精心铺陈的前期剧情,本应在高潮部分绽放光彩,却因急促的收尾显得力不从心,观众对剧情的期待与沉浸感,在最终的几集中未能得到满足。

首先,逻辑闭环的前后不搭让「细糠」沦为噱头。

《无忧渡》的叙事方式采用单元剧的形式,一个故事一个单元,但是其中穿插着半夏寻父、子空寻弟、宣夜身世之谜等线索,使每一个看似单独的故事被串联了起来。主创团队在采访中也表示,因为不是硬核推理悬疑剧,观众的关注点并不全在剧情发展上,所以通过双线和多线并行的叙事方式,把每一个单元故事跟主线做串联,从而增加角色之间的关系,不会使主人公沦为单元剧情的摄像机。

这种串联式的方式却并没有达到抽丝剥茧,前后呼应的效果。例如,半夏母亲被蜃妖抓入画中十二年,被解救出来之后容颜没有变老(剧情中设置画内时间与现实时间一致)并且对自己女儿的亲近具有一定的抗拒。关于这段剧情,网友们纷纷猜测半夏的母亲可能也是妖,半夏的身世也有隐藏部分,可大结局并未给这部分内容一个合理解释。包括宣夜师叔作为使主角团险些团灭的最后大 Boss,其仇视妖怪,想要毁灭无忧境的理由也是草草带过,其选择的行为方式更是具有逻辑上的硬伤。但是根据剧情设定,帮助动物成妖的元灵是不可再生需要循环利用的资源,师叔只需要静静等待,无忧境自己就会灭亡。这种逻辑上的矛盾,让「细糠」越品味越不对劲,世界观也就失去可信度,沦为生硬剧情的推进工具。

其次,《无忧渡》的情感升华更像是为了达到「悲壮结局」而强行按下的快进键。

在半夏与宣夜的感情发展中,宣夜为了半夏违背与父亲的诺言前往地下城帮助半夏寻父,半夏不在乎宣夜妖怪的身份,坚定地要与他成婚。但是因为宣夜要回到无忧境守护妖族,而妖族到人界的通道并不能随意打开,半夏作为独生女要成全孝道,导致两人可能要「异界恋」。这本该利用足够的剧情去渲染两人的爱而不得,但是剧情并没有给这个结局足够的理由。仔细琢磨剧情后,观众并不认为这段关系已经陷入死局,比如,无忧境十二年开一次界门,子空与宣夜兄弟俩为什么不能一个在门外,一个在门内里应外合拯救无忧境呢?能够保护一妖自由穿梭界门的桃符坏了,为什么不能寻找一下制作方法再创造一个呢?

相比于前部分剧情,观众看不到他们为打破困境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只留下一个模糊不清的,被夺舍式的「认命式结局」,这样的结局自然不被观众买账。缺乏足够动机与铺垫的开放式结局,使原本立体的角色形象在结局中显得扁平化,观众对角色的共情与关怀也随之减弱。《无忧渡》在结局时并未提供足够的信息与线索,使得观众在面对开放式的结局时感到迷茫与失望。观众期待的不仅仅是一个未解之谜,而是一个能够引发深思、与剧情整体相契合的结尾。被「一刀切」的长剧

从《无忧渡》的创作班底来看,总导演林玉芬的几部代表作,如《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宸汐缘》,都是大体量的长剧集且在当年的收视与口碑都很不错,如此专业的团队,为何会把《无忧渡》的结局创作的如此仓促呢?

网传《无忧渡》在拍摄过程中拍摄了多个版本的结局,本该是童话般 HE 的结局被爱奇艺私自改为 BE 结局。编剧赵娜也在采访中表示原本设想的结局是宣夜使用因果剑后失忆,没有来过人间,成为蛮瑛,半夏通过线索回忆起一切,勇敢前往无忧境,与蛮瑛联手击败进入无忧境的沈图南,最后在半夏离开前,蛮瑛恢复记忆。这个结局因为制作难度太大,被否掉了。那么,如果按照编剧所说原定的结局进行制作,这段剧情绝不是一至两集就可以完成的,要付出的成本也就随着增加。此外,也有网友猜测爱奇艺是否因为想要《淮水竹亭》快速接档《无忧渡》,所以仓促修改结局并压缩剧情。

而在 1 号看来,2022 年 11 月杀青《无忧渡》,因为主演的税务风波被积压了三年。在积压的三年中,平台的市场策略一直在变动,《无忧渡》这样的长剧集也就面临被缩短或调整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无忧渡》的结局仓促成为平台策略调整下的「牺牲品」。

近日,多个视频平台发布消息要进一步缩减剧集集数。为什么平台极力推动剧集集数的缩减呢?数据显示,2024 年长视频用户前五集弃剧率达 50%,而微短剧用户日均使用时长突破 72 分钟,完播率高达 80%。观众对内容的「快餐化」需求,倒逼平台压缩剧集长度。

原本这种「降本增效」的形式能够改善长剧集剧情注水,情节拖沓的负面创作现象。然而,平台过度为追求内容的精炼与高效,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降本增效」,形而上的对长剧集进行短剧化改造,这一举措虽然能迎合当下快节奏的观看需求,但是给不少长剧创作者带来创作思维转变的难题,也可能对观众观感产生不良影响。

长剧编剧习惯通过多集铺垫人物成长而短剧需要每集设置 2-3 个高潮点。《九重紫》的导演曾庆杰曾在采访中表示:「快节奏不是长剧的标配。现在观众喜欢的不是快节奏、慢节奏的问题,而是接受信息的密度比以前大。」这种转变对编剧的创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既要保证信息密度,又要避免情节碎片化。深耕长剧创作的编剧一时无法掌握短剧的「爽感精髓」,短剧的「强冲突 + 高密度」逻辑被简单移植到长剧中,形成了叙事密度的 「伪提升」。对于某些宏大题材来说,剧集集数减少意味着一些重要辅助剧情可能会被删减,或通过台词进行简单的交代,观众却无法认同这样的剧情走向。对于导演来说,短化的长剧需要更紧凑的剪辑和视觉冲击进行剧情匹配,充分视听语言的设计要求更高。平台的「短化」要求,正在重塑编剧、导演的创作生态。因此,在剧集缩短是当下必然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如何在「短化」浪潮中寻找新平衡点成为长剧创作者未来工作的新命题。

而在 1 号看来,尽管「短化剧集」如日中天,但长剧依旧有自身不可取代之处。

首先,长剧的情感深度具有不可替代性。当短剧凭借「一集打脸三次」的快节奏收割流量时,长剧能够通过细腻的群像刻画和时间跨度构建出短剧难以企及的情感厚度。例如,《甄嬛传》在播出十年后,仍能让观众为「眉庄之死」落泪,为「甄嬛与果郡王的爱情悲剧」叹息。这种差异的本质在于,长剧通过群像刻画和时间跨度,为情感搭建了一个可以生根发芽的叙事花园。

其次,长剧在复杂叙事上更具优势。长剧往往拥有更为宏大的世界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通过多线索交织和层层推进,能够带给观众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观影体验。短剧的快节奏和高密度虽然能够迅速吸引观众,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能与长剧相提并论。同时,不是所有题材都适合「短化」。悬疑、职场等爱情剧更适合「短化」,而历史正剧、家族史诗等需要厚重铺垫的题材则更依赖长剧。年代群像剧《人世间》一共播出 58 集,在当年获得了现象级的评价,豆瓣评分 8.4 分,而同样的年代群像剧《六姊妹》却因为集数只有 38 集,遭受了一些质疑。《六姊妹》的原著小说具有一百多万字,浓缩成 38 集的电视剧不可避免地出现剧情跳跃过快等情况,从而使一些情节推进、情感升华的铺垫不够。

由此可见,平台对于剧集集数的一刀切减少是否缺乏一个机制进行平衡呢?平台是否需摒弃「唯集数论」,根据题材、IP 属性和市场反馈灵活调整集数。

1 号结语

长剧的价值,在于它是观众与角色共同成长的时光容器,是用细腻笔触勾勒的人性图鉴。当我们为《甄嬛传》而着迷、为《人世间》的烟火人间而感动时,本质上是在拥抱一种超越 「即时爽感」的精神陪伴。影视创作从来不是简单的集数加减法,而是对叙事规律的尊重。平台的「剧集集数一刀切」或许能短期内收割流量效率,却也在透支长剧的情感根系与题材土壤。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群像故事、需要篇幅铺陈的宏大世界观、需要代际共鸣的时代叙事,终究无法在「短化速成」的工业流水线上真正扎根。

参考文献:

1. 月活将被红果超越,优酷紧急加码竖屏短剧,买量提升 1262%,能自救吗?

2. 平台推行 8-12 集 " 一刀切 "!

3. 仙侠奇幻剧怎样才算圆满?|对话《无忧渡》《念无双》

《主编浅度》视频号

来源:剪剧为乐的萧千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