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高翰文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沈一石?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5-01 10:20 3

摘要: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充满权谋与人性挣扎的史诗中,沈一石与高翰文这两个角色,构成了耐人寻味的关系。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充满权谋与人性挣扎的史诗中,沈一石与高翰文这两个角色,构成了耐人寻味的关系。

沈一石是江南织造局的官商,深陷权力漩涡最终自杀;

高翰文作为杭州知府,怀抱"以商解困"的理想,却被卷入浙江改稻为桑的生死局。

沈一石和高翰文都是聪明人,但一个被烧成灰,一个却能全身而退。

沈一石是江南首富,却活成权力的提线木偶;

高翰文从翰林院才子到地方官,反而在乱局里找到生路。

他俩像照镜子,都看透了官场的脏,但一个认命,一个敢拼。

为啥结局天差地别?

身份不同,命运不同:

沈一石身上挂着“江南织造局”的牌子做事,表面风光,其实是严党和太监们办事,十足的白手套。

他赚的钱自己说了不算,随时会被收回。

沈一石和郑必昌、何茂才、杨金水开会商量改稻为桑分成时,他说“卖油的娘子水梳头,我这些织机绸行可都是为织造局开的.....”

毁堤淹田那事儿最典型:明明是严世藩要搞“改稻为桑”,淹了九个县害死百姓。

浙江的执行人郑必昌、何茂才为了自保,想出让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牌子去买田的主意,将水搅浑,最后背黑锅的却是沈一石。

他打着织造局旗号,去贱买灾民田地,实则是替严党背锅的替罪羊。

这一切都是因为商人,在大明地位决定的,士农工商,商人地位还不如农民。

高翰文不一样,他是正儿八经的翰林院编修,两榜进士出身。

刚到浙江就被沈一石下套,用美人计算计他,强迫他在省里议案上签字。

为啥不往死里整他?

因为读书人身份是护身符,官场再黑,清流文官总归比商人多口气。

沈一石认命,高翰文会变

沈一石早看透自己活不成,在淳安打着织造局牌子买田,瞬间变成了皇上赈灾。

既然命不保,就保全想要保全的人。

就像他设计用芸娘诓骗高翰文,结果自己反被逼到绝路。

高翰文也被现实抽过耳光,他提出的以改兼政的方略,被胡宗宪的三连问,搞得哑口无言。

在浙江,高翰文就做了一件事,背锅。

抄沈一石的家,郑必昌、何茂才派他去,结果啥也没有抄出,这个锅高来背。

去胡宗宪大营送军需,谁都不肯去,又派高翰文去。

好在胡部堂觉得高翰文是个好人,不应该在浙江送了命。

于是给他出了主意,让他自己去锦衣卫认罪,在诏狱呆一段时间,就可以出来。

胡宗宪的提点,让高翰文没有将命丢在浙江。

之后他和张居正私下接触,并献上了血经,为清流倒严做了一点贡献。

他从愣头青变成会思考的人,这才是官场生存法则。

活路在自己手里

沈一石死得惨烈,在熊熊烈火中,但没人在乎。

他提前安排了芸娘的后路,留下了账册、一封给郑何的信,就这么走了。

高翰文却把死棋走活了,在诏狱,吕芳前来问话,让他好好活下去,不要瞧不起芸娘。

高翰文很幸运,因为遇到了三个贵人,命保住了。

因为芸娘喜欢他,又间接得到了司礼监的庇护。

清流和严党对战,高翰文被双方抛弃。

被贬后家回不去,高翰文带着芸娘回到江南,靠着沈一石留下的银子和杨金水的人脉,几年时间成为棉布巨商。

之后,张居正与他联络,希望他做改稻为棉的生意,为国家出力。

就这样,高翰文又成了裕王夫妇的白手套,假以时日,高翰文也许会成为沈一石。

总结:

沈一石的悲剧在于,他明明知道船要沉,但是无可奈何。

高翰文能活下来,是因为他敢跳船——官服脏了就脱掉,圣贤书救不了人就改行织布。

来源:落水的焱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