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士》的看点和几点思考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30 14:48 1

摘要:电视剧《棋士》自2025年3月播出以来,凭借其独特的叙事视角、深刻的人性探讨以及围棋哲学与犯罪悬疑的巧妙融合,成为年度现象级剧集。以下从看点与启发两方面进行总结:

电视剧《棋士》自2025年3月播出以来,凭借其独特的叙事视角、深刻的人性探讨以及围棋哲学与犯罪悬疑的巧妙融合,成为年度现象级剧集。以下从看点与启发两方面进行总结:

一、核心看点

1. 围棋哲学与犯罪叙事的创新结合

剧中以围棋为隐喻,将棋局中的“布局”“弃子”“劫争”等策略融入犯罪设计。例如,主角崔业利用围棋思维策划劫案、误导警方,甚至通过复盘棋局隐藏犯罪痕迹,赋予悬疑剧东方智慧的色彩。黑白棋子象征善恶对立,而崔业从“掌控棋局”到“被欲望反噬”的转变,深化了剧集的哲学内核。

2. 复杂人性的深度刻画

主角崔业(王宝强饰)并非传统反派,而是被生活压力与尊严丧失挤压的普通人。他的“黑化”源于儿子重病、经济窘迫、社会不公等多重困境,展现了人性在绝境中的挣扎与道德模糊。剧中通过细节(如焚烧衣物象征信念崩塌)和情感张力(如兄弟对立、婚姻疏离),呈现了角色的灰度与真实感。

3. 兄弟镜像与情感博弈

崔业与警察哥哥崔伟(陈明昊饰)的对抗是全剧核心冲突。两人职业对立、价值观碰撞,兄弟情在亲情与正义的撕裂中逐渐显露锋芒。例如,崔业利用对哥哥办案思路的熟悉策划犯罪,而崔伟则在追凶中深陷情感挣扎,展现了中式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4. 生活流叙事与群像刻画

与传统罪案剧不同,《棋士》采用“遇人则慢,遇事则快”的节奏,通过琐碎生活场景(如家庭矛盾、职场压力)铺垫人物转变逻辑。剧中还刻画了夏生春生兄弟、妻子淑华等配角,折射社会转型期的集体焦虑,增强了现实共鸣。

5. 王宝强的突破性表演

王宝强一改往日憨厚形象,将崔业从窝囊教师到阴鸷罪犯的转变演绎得极具层次感。例如,他通过佝偻体态、眼神变化(从涣散到阴鸷)以及细节动作(如镜前吐唾沫),精准展现了角色在生存压力下的崩塌过程。

二、社会与人性启发

1. 家庭教育中的“溺爱陷阱”

崔业的悲剧被解读为原生家庭教育的失败。父亲将他的价值与围棋成就绑定,母亲的回避型沟通,导致他形成“只有赢棋才能被爱”的扭曲心理。这种“情感勒索”最终演变为对儿子的控制欲,警示家长需平衡爱与规则,避免以“为你好”之名剥夺孩子的独立人格。

2. 人性善恶的边界探讨

剧中通过崔业的堕落轨迹,提出“人是否天生向恶”的思考。他的犯罪并非预谋,而是生存压力与尊严丧失下的被动选择。例如,他试图救赎被绑架的职员,却在利益诱惑中逐渐失控,揭示了人性在极端情境下的脆弱性。

3. 社会转型期的个体困境

《棋士》通过群像展现了新老价值观更迭下的社会焦虑。例如,校长为赞助强迫崔业输棋、企业家王红羽的虚伪成功学,映射了功利主义对道德底线的冲击,引发观众对“成功”定义的反思。

4. 围棋智慧对人生的隐喻

剧集借围棋术语传递处世哲学:

“逢危须弃”:面对危机需懂得取舍,而非盲目坚持;

“输棋复盘”:失败的价值在于反思而非逃避;

“双活”:人际关系中需寻求共赢而非零和博弈。

三、争议与反思

尽管剧集广受好评,部分观众认为其犯罪逻辑存在漏洞,例如崔业的“高智商犯罪”设计不够严密,结局因审查限制趋于俗套(如伏法收场),削弱了人性的复杂性。然而,其尝试打破国产罪案剧的套路化叙事,仍为行业提供了“演技扛剧”与“深度叙事”结合的范本。

综上,《棋士》以罪案为壳、人性为核,通过围棋哲学与生活流叙事的创新表达,成为一部兼具娱乐性与思想性的佳作,值得观众在悬疑之外深思个体命运与社会现实的交织。

来源:吧唧一嘴猕猴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