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睹物思人,三十多年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一经推出便掀起不小的波澜。记得当年的《北京晚报》上,还刊登过六位“编辑”的漫画形象。三十多年光阴流转,曾经年轻的编辑李冬宝(葛优饰演)已 68岁,戈玲(吕丽萍饰演)年过六旬,中年编辑余德利(侯耀华饰演)79岁,陈主
上个周末,笔者在西交民巷自东向西行走之时,路南的一座似曾相识的近代建筑物,不经意间映入眼帘。
这座建筑于笔者眼中,竟透着异乎寻常的亲切感:《人间指南》编辑部?没错,就是它!
睹物思人,三十多年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一经推出便掀起不小的波澜。记得当年的《北京晚报》上,还刊登过六位“编辑”的漫画形象。三十多年光阴流转,曾经年轻的编辑李冬宝(葛优饰演)已 68岁,戈玲(吕丽萍饰演)年过六旬,中年编辑余德利(侯耀华饰演)79岁,陈主编(吕齐饰演)已近百岁高龄。而陈主编麾下的两位老编辑:刘书友(张瞳饰演)于2007年溘然长逝,享年84岁;牛大姐(童正维饰演)也于今年4月14日离世,享年88岁。当年的“编辑部”,已然化作一代电视观众心中难以磨灭的情感记忆。
剧中故事接地气
其实,在此“邂逅”《人间指南》的编辑们,只是我一厢情愿罢了。这座西式风格的二层小楼,原为中国农工银行的所在地。然农工银行的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大兴、宛平农工银行。这所由北洋政府财政部及京兆财政厅垫付五万银元筹办的官方银行,于1922年在西交民巷购置地皮建房,且于同年迁入现址办公。1927年,该行改组为中国农工银行,其资本总额为五百万银元。到了1929年,农工银行迁至天津,后又迁到上海,而留在北平的行址则成为其分行。到了1951年,中国农业合作银行迁址于此。后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等组织在楼内办公。
这座近代建筑的地面部分为二层,半地下一层,乃一座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在其山墙正中位置,刻有大楼竣工的时间“1922年”。由于该建筑的欧式风格太过鲜明,导致一些专家学者将其认定为法国银行。于是,在1995年的北京市文保单位名录中,便出现了“西交民巷——法国农业银行旧址”的字样。直到2001年,待市政府下发“关于第六批市保单位勘误的通知”时,此地的名称才改回“中国农工银行旧址”。
由于此地是中国记协的办公场所,将其用作《人间指南》编辑部的拍摄地,也属顺理成章。《人间指南》编辑们的人生经历,不过是大时代对于小市民生活产生影响之后的一种细致入微的折射。人们喜欢看这部电视剧,说白了,是因为它实实在在地“接地气”。
比如《水淹七军》一集里所讲述的那次萝卜大丰收,就源自上世纪80年代末的大白菜滞销。当时北京郊区的大白菜连续几年丰收,产量超过需求。按照《北京日报》的报道:“这年赶上多年不遇的暖冬,地里的大白菜长得格外茁壮,等到收割季节,在其他菜品也比较丰富的大背景下,1.6亿斤大白菜一下子成了卖不动的积压货。”当然,勤俭惯了的北京市民,还是会多少买些大白菜的,但购买量远不及供应量。为保证菜农利益,市政府曾号召民众踊跃购买大白菜。“当时的大白菜有着非常神气的别名,在遍布京城大街小巷的菜站里,堆满了新鲜的大白菜,黑板上大大地写着几个字:‘爱国菜’。”
市政府不得不紧急动员全市各个机关、学校、工厂和部队购贮大白菜。有的单位直接把大白菜买回去当作福利分给职工,有的单位是职工买了白菜后可以报销。在《编辑部的故事》里,“爱国大白菜”被替换成了“爱国大萝卜”。《人间指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既要承担一部分卸车任务,又要想方设法地向广大读者推荐“萝卜菜”,进而带动大萝卜的销售。尽管菜谱的选择不尽如人意,但编辑们为国分忧的热忱却可圈可点。
剧中地名有故事
在《水淹七军》一集中,为了寻找制作“萝卜菜”的烹饪高手,余德利找到了儿时邻居王大爷。王大爷所居住的地方,就在南豆芽菜胡同。其实,北京城区内并没有一条名曰“南豆芽菜”的胡同。在东城区的朝阳门内,倒是有南、北豆芽胡同。此地最初为豆芽胡同,后来被南沟沿胡同拦腰一刀,截成南北两段。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曾经的四大宿舍区之一,便在这里。而其余三处,则分别位于史家胡同20号(老门牌56号)、米市大街和礼士胡同之内。
依照梁实秋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的回忆,北平街道的名字,大部分都很风趣。宽的叫“宽街”,窄的叫“夹道”,斜的叫“斜街”,短的有“一尺大街”,方的有“棋盘街”,曲折的有“八道弯”、“九道弯”,新辟的叫“新开路”,狭隘的叫“小街子”,低下的叫“下洼子”,细长的叫“豆芽菜胡同”。这里出现的“豆芽菜胡同”,并不是梁实秋先生的笔误。如今西城丰盛地区的宏汇园小区,在城市改造前曾为民强胡同。而这条民强胡同,于1965年前的名称便是豆芽菜胡同。只不过,此胡同没有南北之分罢了。看来,《编辑部的故事》是有意“笔误”了。
《寻子记》一集中,寻找失散四十多年亲生儿子(小名叫“狗玉子”)的台湾老兵所暂居的宅院,位于铁门胡同。此胡同居于菜市口的东北侧,而今已经被高楼广厦拦腰截断,无奈地形成了铁门胡同北段与铁门胡同南段。遥想余德利骑单车在铁门胡同里串来绕去的情形,犹如一场大梦。曾经的铁门胡同南口,是“戊戌六君子”于菜市口被砍头的东端。而砍头的西端,则是现在的“广阳谷”一带。
在《一朝权在手》一集中,李冬宝短期充当交通安全员。他协助指挥交通的路口,在台基厂大街与前门东大街交会之处。于电视剧的镜头里,能清楚见到昔日比利时公使馆(如今的紫金宾馆)的绿色屋顶。
在这一集中,还曾提到了林先生退伍后所拿到的地契。这份地契的位置,按照余德利的说法,是“北京西郊的罗道庄、四季青”。实际上,罗道庄大体位于西钓鱼台以南、翠微路附近,与四季青之间还有几公里的距离。而在20世纪后期的北京市民眼里,四季青可是最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曾有一段时期,北京城区蔬菜供应量的七分之一左右,都是来自四季青。罗道庄也是适宜种植农作物的一块宝地,不然也不会出现农业大学的校园与试验田。由此看来,罗道庄与四季青,都曾被京城百姓视作西郊大地的肥沃田土。至于两者之间的距离远近,似乎无关紧要。
《我不是坏女孩》一集中,那个因单相思而起自杀念头的女孩,住在蓟门小区西里。若查寻地图,会发现“蓟门小区”是真实存在的地名。然仔细一查,却又不禁失笑:原来,这蓟门小区,是由东区、北区、南区等组成。而在西区的位置,则是首都体育学院。无论是“蓟门小区西里”,还是“蓟门里西区”,都查找不到。
此外,也是在这一集中,编辑戈玲询问自杀女孩家附近的医院是哪所,李冬宝回答说是“304医院”。而位于西三环航天桥西侧的304医院,与北三环蓟门桥西北侧的蓟门小区,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对话蕴含生活经验
在《无中生有》一集的开头,编辑李冬宝略带醋意地与戈玲闲聊:“昨天晚上我看见你了,在西单‘百花市场’,和一个男的。”戈玲回答:“昨天晚上我就没出门。”“绝对是你,我仔细张望了一下。”“是不是我我还不知道?你肯定认错人了。”“你们从‘百花市场’转完出来,又进了‘豆花庄’一人吃了碗龙抄手,又合吃了碗‘叶儿粑’。”在李冬宝与戈玲之间的这段带有醋意的对话中,提及两处西单地点。一处已然消失,叫“西单百花市场”;一处搬迁且改头换面,叫“豆花庄”。
西单百花市场,就位于西单北大街东侧、武功卫胡同路北。这是一家营业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大型市场,主要经营日用百货、服装鞋帽。自1988年开始进行第一期建设,至90年代三期完成,“百花市场”成为西单商业区的绝对“地标”。依照媒体的报道,它“与相继发展起来的民族大世界、特别特鞋城等连成一片,成为北京最早一批万元户诞生的地方”。那年月逛“百花”,就如同今日逛“汉光百货、大悦城、老佛爷”一样,实乃都市时尚的代名词。
西单的豆花庄,全称叫“天府豆花庄”,其位于西单北大街东侧、武功卫胡同路南。若查阅上个世纪90年代的北京地图,会发现:离开百花市场西门,需要由北至南穿过武功卫胡同西口,再沿途经过洞天餐厅、西城区沁园冷饮商店、金城装饰,便可达到天府豆花庄。自百花市场步行至豆花庄的时间,顶多三分钟。由此看来,《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是颇有逛街经验的。
1991年的5、6月间,国内共有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发生了水灾,其中又以5个省和自治区的灾情较为严重。灾害最重、损失最大的,是遭到洪水侵袭的安徽与江苏。据当时的初步统计,安徽全省受灾人口达48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近70%。江苏全省受灾人口达42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根据当时的新闻媒体发出的官方报道:至少有200万无家可归的灾民,曾在淮河大堤上搭起了一眼望不到头的临时帐篷。1991年的年度主题,就是“抗洪”。在灾难面前,编辑部成员团结一切,分头联络曾经帮助过、接触过的各方人士,将捐款捐物放在首位,组织义演活动。而这场义演活动,也成为《编辑部的故事》全剧收尾的标志。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