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抬旗意味着什么?看懂八旗制度就知道皇后脸色为何如此难看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29 15:48 1

摘要:甄嬛因为皇后宜修的陷害,不仅对雍正心灰意冷,还成为了废妃,在生下胧月公主仅3天后便离开了紫禁城,前往甘露寺带发修行。

在《甄嬛传》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是皇后宜修最无语的一个场景:

甄嬛因为皇后宜修的陷害,不仅对雍正心灰意冷,还成为了废妃,在生下胧月公主仅3天后便离开了紫禁城,前往甘露寺带发修行。

原本甄嬛可以假死,与果郡王做一对神仙眷侣。

但是果郡王在奉雍正之命前往云南调查叛乱一事时,所乘坐的船沉了,所有人都以为允礼已死。

而此时的甄嬛已经身怀有孕,而眉庄又给甄嬛带来了一个坏消息:甄嬛的父亲甄远道在宁古塔患了重病。

为了查出允礼的死因,也为了救自己的家人,甄嬛决定回宫,给腹中的孩子认了一个爹—雍正。

得知甄嬛怀孕的消息,雍正便迫不及待要接甄嬛回宫。

宜修虽百般阻拦,最终还是失败了。

而在甄嬛回宫之前,便有了雍正沉浸式封妃的名场面,不顾及大臣以及皇后的劝说,自顾自地给甄嬛抬旗、赐姓、送儿子:

将甄嬛从汉军下五旗,直接抬入满军上三旗;

直接为甄嬛赐姓,而且还是大姓——钮祜禄氏;

甚至为了让甄嬛封妃名正言顺,不仅将甄嬛的年岁加了10岁,还给甄嬛一个现成的儿子—皇四子弘历;

雍正还觉得“菀妃”这个封号不好,而改为了“熹妃”。

给甄嬛改封号、送儿子这些都是小事,雍正沉浸式封妃之所以让皇后宜修如此无语,其实是也因为两点:一是雍正给与甄嬛的大姓——钮祜禄氏,甄嬛原本姓甄,是汉军旗出身;而钮祜禄氏不仅是满洲八大姓氏之一,而且钮祜禄氏家族频出皇后、皇妃、朝廷重臣,是大清十分显赫的家族;有了“钮祜禄氏”这个姓氏,甄嬛的“出身”的家族便丝毫不亚于宜修出身的名门“乌拉那拉氏”一族。

二是雍正为甄嬛抬旗,而雍正并非为甄嬛抬旗那么简单。

而是直接将甄嬛抬入了满洲上三旗,而钮祜禄氏家族所在的旗籍,是满洲上三旗中最显赫的一旗

对满洲八旗制度不了解的话,可能并不能真正了解雍正为甄嬛抬旗、赐姓,为何会让皇后宜修如此无语?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看看“满洲八旗”究竟是什么回事?满洲八旗中谁才是老大?

1583年,也就是明万历十一年,25岁的努尔哈赤在祖、父去世后起兵。

此时的努尔哈赤刚起兵自然是势力弱小,麾下将士没有多少人,便仅以黑旗为帜

1589年,努尔哈赤统一建州三卫,此时的努尔哈赤势力大增,所统治的人丁自然也在不断地增加。为了方便管理,努尔哈赤便设置了红旗军,红旗军由努尔哈赤来亲自统领;至于黑旗军,努尔哈赤则是交给了自己的同母胞弟舒尔哈齐,舒尔哈齐在建州女真时仅次于努尔哈赤的存在。

大约在四年后,随着所统领人丁的不断增加,为了方便管理,努尔哈赤便参照女真人猛安谋克制来创建了四旗:黄旗、红旗、白旗与蓝旗。

并且规定:

一牛录由300人组成

一甲喇由五个牛录组成,1500人;

一固山则是由五个甲喇组成,7500人;

如此,便有了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的官职。

到了1615年,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除海西女真四部之一叶赫部外所有的女真部落,并且已经有了建立后金、称大汗的打算。

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与海东女真(野人女真)

海西女真又被称之为“扈伦四部”,由叶赫部、辉发部、哈达部、乌拉组成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蒙古部落选择了归顺建州女真。

比如蒙古敖汉部、蒙古科尔沁部、扎赉特部、杜尔伯特部、郭尔罗斯部等,此时努尔哈赤麾下的牛录已经是起兵之初的百倍。

努尔哈赤便红白黑四旗,分为了八旗:

原红旗分为镶黄旗与正黄旗两旗

原本的白旗分为镶白旗与正白旗、正蓝旗三旗

原本的黑旗分为正红旗与镶红旗、镶蓝旗三旗

而八旗的旗主分别是:

努尔哈赤亲自统领正黄旗与镶黄旗

已经被封为皇太子的代善,则是统领正红旗与镶红旗

而皇太极仅仅统领正白旗

努尔哈赤嫡长子褚英的儿子杜度,统领镶白旗

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统领正蓝旗

努尔哈赤亲弟弟舒尔哈齐(舒尔哈齐早已被幽禁而死)的儿子阿敏统领镶蓝旗

这便是满洲八旗的来源,但从统领的八旗便可以看得出,努尔哈赤想要将汗位传给代善。

而此时的皇太极,确实不是代善的对手。

不过代善因为与努尔哈赤第四位大妃阿巴亥暧昧不清、虐待前妻所生的儿子等罪名,被废掉太子之位,与皇太极等三人并列四大贝勒。而且代善与前妻所生的两个儿子岳托与硕托分家,岳托与硕托负责统领镶红旗,而代善则仅剩下正红旗一旗。

至于皇太极,则是慢慢开始统领正白旗与镶黄旗。

最终,坐到汗位上的,便是皇太极。

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努尔哈赤称大汗前后,陆陆续续有不少蒙古部落归顺后金;到了皇太极继任汗位后,归顺后金的蒙古部落便更多。

天命九年(1624年),努尔哈赤将这些归顺后金的蒙古人编入了八旗满洲,编成了五个牛录;

到了皇太极继任汗位后,天聪三年(1629年),已经有了蒙古二旗的说法。

到了天聪八年,则是称为左翼兵与右翼兵;

天聪九年(1635年),察哈尔林丹汗的部众大部分归顺后金后,皇太极便正式设置了八旗蒙古。

便是从这一年开始,有了八旗蒙古的说法。

那么八旗汉军呢?

在八旗汉军出现之前,那些归顺后金的汉人都被编入了汉军,这些归顺后金的汉人都是满洲八旗的家奴

也就是说,一开始并没有汉军旗的说法。

到了皇太极继任汗位后,便不再把那些归顺后金的汉人编入满洲八旗为家奴,而是由汉人官员来管理。

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创建了汉军旗(仅为一旗而已)。

到了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极将汉军分为了两旗;

崇德四年时,皇太极将汉军分为了四旗;

崇德七年时,才正式将汉军扩充了八旗;

如此一来,八旗汉军才真正的出现。

便是从崇德七年开始,出现了八旗满洲、八旗蒙古与八旗汉军,而且都是由镶黄旗、正黄旗、镶红旗、正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与正蓝旗组成,八旗制度完善。

其实八旗原本没有高低之分,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了,皇太极继任后金大汗之位,称后金第二位大汗。

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前,努尔哈赤让第四位大妃阿巴亥所生的皇十二子阿济格、皇十五子多铎分别统领正黄旗与镶黄旗,这是努尔哈赤对阿巴亥所生两子的偏爱,虽然此时的阿济格没有立下多少战功,多铎尚且年幼。

皇太极继任汗位后,为了让自己继任汗位更加名正言顺,也为了巩固汗权,便将阿济格与多铎统领的正黄旗与镶黄旗改为了正白旗与镶白旗,而自己的正白旗则是改为正黄旗。

除此之外,皇太极还让自己的长子豪格(继妃乌拉那拉氏所生)替代杜度(努尔哈赤嫡长孙,褚英长子)而成为镶白旗旗主,并且将镶白旗改为了镶黄旗。

不仅如此,皇太极还在八旗中的每一旗都设置了固山额真(旗务大臣),来减弱旗主贝勒的势力

虽然皇太极已经继任汗位,但是皇太极并非完全掌握汗权,因为皇太极与另外三位大贝勒:代善、阿敏与莽古尔泰一起南面而坐。

对于极有野心的皇太极而言,又怎么甘心被人分了汗权呢?

在皇太极加强汗权的过程中,天聪四年阿敏被幽禁而死,他所统领的镶蓝旗便交给了弟弟济尔哈朗而统领。而济尔哈朗虽然是阿敏的亲弟弟,但是从小便跟皇太极一起在宫廷长大,与皇太极的感情极好。

天聪六年,莽古尔泰因罪而被皇太极夺和硕贝勒爵位,降为了多罗贝勒;如此一来,四大贝勒中仅剩下代善,代善为了自保便主动请求皇太极南面独尊。

次年莽古尔泰去世,他所统领的正蓝旗则是交给了同母弟德格类。

天聪九年,德格类也去世了。

因莽古尔泰、德格类被人告发曾想要密谋造反,而被削爵、踢出宗籍。

如此一来,德格类所统领的正蓝旗便到了皇太极的手里,由皇太极直接统领。

皇太极将正蓝旗与自己所统领的正黄旗进行了混编,正式成为正黄旗与镶黄旗。

如此一来,正黄旗与镶黄旗又开始由皇帝亲自统领。

至于豪格所统领的镶黄旗,则是改为了正蓝旗。

多尔衮是原本是跟弟弟多铎一起统领镶白旗,在顺治帝登基后,多尔衮为了柄权,便将弟弟多铎挤到了同母兄阿济格所在的正白旗,后来又将自己的镶白旗改为了正白旗。

在当时,正白旗的地位高于镶白旗,与代善统领的正红旗并排居于皇帝亲自统领的正黄旗与镶黄旗之下。多尔衮如此,就是为了抬高自己所领之旗的地位。

顺治七年,多尔衮去世了。

顺治帝并未让其他的亲王来统领正白旗,而是亲自统领。

便是从此时开始,两黄旗与正白旗由皇帝亲自统领,属于“上三旗”,而另外五旗则是属于下五旗,“下五旗”由诸王、贝勒来统领。

上三旗的地位高于下五旗,属于皇帝亲领的亲兵负责保护紫禁城;

而下五旗,则是驻守京师以及驻防在各地。

到了雍正朝时期,雍正帝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削弱诸王、贝勒对下五旗的控制,而将下五旗区分出了外佐领与内佐领(府属佐领)。如此一来,下五旗的部分佐领实际上也是由皇帝来直接统领的。

至于诸王、贝勒,则是仅控制府属佐领而已。

而且雍正帝还规定: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居左,了解历史的应该知道“左为尊”;

而正黄、镶蓝、正红,与镶红旗居右。

如此一来,镶黄旗便成为满洲八旗之首,自然也是上三旗之首。

而雍正帝要将甄嬛抬入满洲上三旗,而且赐予大姓钮祜禄氏,如此便让甄嬛有了满洲八旗之首镶黄旗的出身,而且还是勋贵家族钮祜禄氏家族出身。

皇后宜修的历史原型是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孝敬宪皇后出身满洲正黄旗。

雍正朝时,镶黄旗便已经位居满洲八旗之首。

仅出身上,甄嬛便反超宜修,如何能让宜修不头疼呢?

结语

在真实的历史上,真的有汉军旗被抬入满军旗的吗?

当然有!

像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的母族佟佳氏一族,原本属于汉军正蓝旗,康熙登基后将其抬入汉军镶黄旗,康熙二十七年又将其抬入满洲镶黄旗。

至于甄嬛的历史原型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原本是满洲镶白旗出身,后其家族被抬入了满洲镶黄旗。而且孝圣宪皇后这一支,也被乾隆皇帝并入了勋贵家族——弘毅公家族,来提升生母孝圣宪皇后的家族门第。

来源:职场鹰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