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每完成一项游戏便会获得一朵小红花——比如偷到了一个手机,又比如完成了一次盯梢。
这是一次骇人的“自杀”。
男孩被同桌带到烂尾楼“玩耍”,他不堪殴打欺辱,一跃而下。
这是一所特殊的“幼儿园”。
孩子每完成一项游戏便会获得一朵小红花——比如偷到了一个手机,又比如完成了一次盯梢。
这是一场惨痛的“相认”。
刚从溺水案中幸存的女孩,指认推自己下水的凶手正是爸爸。
好敢拍,也好会拍!常常要深吸几口气才能继续往下看,却又让我惦记着每天定闹钟追更——这正是《无尽的尽头》的独特吸引力。
它的好看不在于题材尺度,不在于以未成年人犯罪的悲剧景观为噱头,东拼西凑出一部短视频切片大全。
而在叙事力度,以利刃般的笔触割开未成年人犯罪的脓疮,层层剖析,直指病灶。
可看性拉满的同时,如刮骨疗毒,硬核治愈。
黑白背后,还有真相
校园霸凌致死案,灭绝人性。
黄家旺、陈小斌、李晖三人将张文轩困在烂尾楼。
拳打脚踢、撒尿凌辱、拍照记录、威胁恐吓……桩桩件件,耸人听闻。
判八年还是死刑?
司法理性与朴素正义两种声音对撞,撕裂出逼人的痛感。
一边是判决的一锤定音。
检察官林之桃力挽狂澜,三个少年故意杀人罪名成立,但由于他们年龄不满十八周岁,主犯也只被判刑八年。
一边是被害者母亲的声嘶力竭。
不满、不解,要求“杀人偿命”还儿子一个公道的哭喊,听得人心头泛酸。
真·开局即大招!《无尽的尽头》一上来,就以一桩校园霸凌案冲击人心,呈现扎实兼具锐度的质感。
法庭之上,直面矛盾。当断案不是终点,就绵延出更广阔的讨论空间。
法庭之下,抛开犯罪奇观与高涨情绪。它又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少年犯罪的全景真相。
紧接着的儿童团体盗窃案,进一步细细追溯一个少年犯的“养成”。
陆声,未管所教官们眼中难得的好学生。
是在班上带头忏悔的负责班长,也是帮助弱小出头的义气少年。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性格温和、眼神清亮的少年曾经因入室抢劫有了案底。
更难想象的是,减刑出狱后没多久,陆声“重操旧业”,在偷窃时被当场抓捕。
这次罪名更重,他被指认为一个儿童盗窃团伙的头目,利用七八岁的幼童和身怀六甲的孕妇,街头偷盗获取利益。
看到这里,你对他失望?愤怒?
别急。
往后看,你会发现陆声是果而非因——犯罪这条道路,似乎早早有人帮他铺好。
他的堕落,向内看,是原生家庭失职缺位。
父亲酗酒家暴,母亲精神错乱。
父亲的朋友雄叔说要带他去挣大钱时,父亲满口答应,他也笑得开心,期待能为家庭分担责任。
还是上小学的年纪,懵懵懂懂就与雄叔流窜街头行窃,学了一身“手艺”。
向外看,是有心之人刻意利用。
一次失手,陆声被捕。雄叔领人时发现警察对年幼的孩子只是批评教育,于是愈发明目张胆。
反正,出事有陆声帮他顶罪。
两厢共谋,催生出耸人听闻的罪恶。
竟有父母主动将孩子租给雄叔行窃收取租金,如蚂蟥吸血。
雄叔培养“小偷家族”,让孩子在滚烫的热水里捞肥皂,表现不好就关狗笼。
昏暗脏乱的废弃饭店里,养着一个个幼年“陆声”。
罪恶背后的一幕幕触目惊心,更狠的是,许多人忽略的一点也被《无尽的尽头》犀利指出——
以未管所为代表的社会机构仍力有不逮,难以介入每个孩子的未来。
高墙隔绝罪恶,孩子们学习知礼明义,还可以练习生存技能;可高墙之外,多的是偏见与歧视,恶意与阴谋。
尤为讽刺的是,陆声出狱,父母联系不上,来未管所接他的只有雄叔。
是的,陆声从未管所回到雄叔手中,是无缝交接。
陆声不是没有挣扎过。
打工赚钱,他被污蔑偷钱;反抗雄叔,弟弟陆鸣却在对方手中,为了不让陆鸣走上和自己一样的道路,陆声才决定献祭自己的未来。
这里必须提及一组现实中的“二进宫”数据:
据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对2003 年-2007年统计数据表明,初次违法犯罪年龄低于 11周岁者,以后约有 65%又重新犯罪;12 周岁-15 周岁初次犯罪的人中,再犯罪率为 54%;初次违法犯罪年龄在 16 周岁-18 周岁之间的人,再犯罪率约为 40%。
你会怎么看待这些再犯罪的未成年人?
追看《无尽的尽头》,我再也无法粗暴推断“人之初,性本恶”,被更新的认知是,孩子是被成人世界塑造的。
回首剧中这一幕,格外刺眼:
偷窃手机,转移赃物,装作无事发生,面色平静继续画画。
下意识的举动,越丝滑流畅,就越令人心痛。
被解救出来的珍珍已经被锻炼出了肌肉记忆,或者说,她被植入了病毒程序。
本该拿画笔的手,被烫得满是疤痕;最无忧无虑的年纪,却把偷窃当作童年唯一的游戏。
在她眼里,世界便是如此运转。
对于这样的孩子,判刑教育就够了吗?逃脱魔爪,她就可以展开新生吗?
未成年犯罪从不只是关于审判一个人,或者该判多少年的事情。
《无尽的尽头》不回避不美化,也无意成为指责“天生坏种”的情绪宣泄口,而是把罪恶摊开来,在太阳底下晒一晒,让我们看见真相的褶皱,从而思考与追问真正的解法——这才是这部剧最硬核之处。
法理之余,亦有人情
拍社会议题,苦大仇深的说教感最为劝退,而《无尽的尽头》却能让人看进去,而且很上头。
它宕开一笔,在法理之余用人情味儿夯实了剧作明亮果敢的底色。
落地妥帖的观感,来自一个个真实鲜活、血肉立体的人——
检察官林之桃,看似无情却有情。
事业上,杀伐果决。专管重大刑事案件,被泼油漆也面不改色。家庭里,冷面冷心。母亲葬礼,她送去礼金,短暂出现,不作停留。
仿佛行走的AI,精准而冷酷。
直到被调去未检工作,我们才得以剥开林之桃厚厚的茧,窥见她柔软滚烫的内心。
起初,她最为抗拒。不想处理与孩子有关的案件,面对有知遇之恩的郑副检察长也试图摆烂。
也是她,一旦开始,最先上头。冒天下之大不韪,启用尘封十二年的法条,主张剥夺陆父对陆鸣的监护权。
字字句句直戳心坎,被我封为国剧界最强嘴替。
面对游湖幼童溺水案,她甚至有些情绪失控。
公园游船,天朗气清。
父亲眼神躲闪,偏要往湖心岛开;继姐使坏心眼,拼命摇晃小船。
掉入水中,小虎和小花一死一昏迷,谁来负责?
无论真相如何,两个孩子受到的伤害肉眼可见。
跟着父亲涂怀伟与继母生活——衣衫破烂,浑身伤痕,衣架上的血迹擦不尽。孩子成了家中的情绪发泄口,是继母迫不及待要“解决”的东西。
林之桃第一次将情绪带进检察工作,用尽一切办法给涂怀伟定罪。
这桩案件,让林之桃露出完美面具后的一丝裂缝,也撕开她童年的一角。
父亲酗酒家暴,母亲从不反抗。
林之桃告到郑雁来检察官面前,一辆警车拉走了他爸。过后,她却陷入母亲的责怪打骂与邻里的指指点点。
得知这晦暗过往,我才明白林之桃身上那股未经打磨、无视常规的原生气质从何而来。
她不需要人理解。不原谅、不忘记、不放过,因为林之桃从未背叛追求正义的小小自己。
检察官与受害者的身份交融,指向林之桃独行的自救之路。
她穿上玩偶服,护着小花勇敢指认“父亲”。
“我要告我爸”和“爸爸是大灰狼”隔着时空呼应,激荡阵阵回响,也看得我热泪盈眶。
林之桃的勇敢和坚定珍贵,白恩宇的人设也在打破刻板印象。
很少见到这样的塑造——去爹味版老父亲形象,看得人心头暖呼呼。
他对未出生的孩子是:
以往只有男主舍小家为大家,追求正义与事业,理所当然委屈妻子孩子。
而白恩宇不同。
老婆怀孕,未管所的工作性质让他们一周只能见一次面。白恩宇试图调动工作,宁可离开尽职尽责多年的岗位,也要陪在老婆身边尽量不错过一次产检。
他对未管所里的少年犯亦是:
白恩宇笔记本上记得满满的都是少年犯们的性格、喜好,以及“调教指南”。
他没有作为过来人的偏见,不会滥用权力。成日与少年犯相处,也没有摧毁他对人性的信心与想象。
再让人头疼的少年犯随口一句抱怨他也会记在心上,时时警惕自己身为成年人的傲慢。
林之桃和白恩宇这组人物对照,超越俗套的性缘关系,实在太妙。
一个从过去走来,感同身受每个孩子的痛苦无助;一个向未来出发,追求和创造更安稳温暖的世界。
未检工作,恰恰最需要细腻柔软、有人情味的人来做。
又比如书记员程薇,最强后勤。
临时办公室又偏又小,堆满杂物,紧邻厕所。她却总能在种种不便中找到生活的美。
未检部门的纸质门牌上,两个简笔画小人萌得没边了。
还有郑雁来副检察长,看见她就是稳稳的幸福。
她懂人,看准林之桃和白恩宇适合搭档,一手组建起未检试点部门的团队。
她还懂对症下药。
对守组织规定的林之桃下命令,直接调任。
对讲义气的白恩宇讲人情,边吃边谈,把小伙聊得服服帖帖。
有这样一群人在,未检部门的日常也极为落地生动。在保证对检察工作刻画真实性的同时,也让普通观众得以走近看清它的真面貌。
大战“空话专家”这场戏,燃得我热血沸腾。
林之桃有理有据,专业辩论;白恩宇讲故事煽情,魔法攻击;郑雁来最后出场,带来上级指示,绝杀比赛。
人的底色相同,心往一处使,短短几天,未检部门就有了团魂。
这样有人味儿的日常,我可以看一百集!
硬核表达,指向治愈
看人,看事,《无尽的尽头》值得细看的还有那些言外之意。
镜头语言补充对案件细部的信息,后劲灼心。
漫天试卷“压”在文轩身上一同坠楼,让我心头一惊:应试教育不仅培养同窗,还培养对手。
说来荒谬,李晖找校外人员霸凌张文轩,仅仅是因为误会作为卫生委员的张文轩记了他的名字,让他被老师罚做了一礼拜值日(事实上,张文轩从来没有记过任何一个同学的名字,反而替不少人做了值日)。
少年的天真与易怒,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孩子被关进狗笼、锁进箱子,触目惊心之余,也暗喻成人对弱者的物化。
林之桃凝视深渊,镜头由远及近扫过她胸前的徽章,无声宣誓着检察官是守护孩子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些沉默闲笔,使得《无尽的尽头》不仅好看,而且是一出值得回味的佳作。
我尤其喜欢那本日记带来的闭环——
李晖交给陆声。
犯罪过后始终没法抬起头的少年,在每个漫长的夜晚反复咀嚼愧疚。他托即将出狱的陆声将道歉带给文轩妈妈。
这一次,他想“当面道歉”。
陆声交给林之桃。
陆声将从未管所里出来时,扔掉了所有东西,唯独这本笔记本贴身珍藏。雄叔被捕后,他将这本笔记交给了林之桃,彻底告别过去,走向崭新的生活。
最后由林之桃交给文轩妈妈。
病床上的女人泪如雨下……
没人有资格要求她原谅,但《无尽的尽头》试着诉说,唯有少年的真心悔过与直面错误,才有可能离弥补与和解再近一步。
戏好看往往因为功夫在戏外,《无尽的尽头》也是如此。
创作者付出大量时间精力,进行田野调查,打磨剧本,深入一线和真正的检察官一起见证未检部门的从无到有,一起经历笑和泪。
明白未检题材背后的意义,才能抱有敬畏心讲述故事。因为这背后牵涉的是一段又一段人生。
幕后纪录片里,演员任素汐在剧本围读时突然爆哭,高伟光说着说着强忍哽咽,刘琳反复咂摸,无法想象检察官要如何消化负面情绪……
参与者的直观感受,和作为观看者的你我其实并无不同。
这也是《无尽的尽头》最打动我的地方——不标榜题材的重大意义,而是传递身而为人的真情实感。
切真,最为动人。
剧播出后,引发了关于未成年犯罪的多元视角的讨论。
有悲愤,有心碎,也有对检察工作的理解和对少年犯的重新审视。
如蝴蝶扇动翅膀,在现实里听到阵阵回响。
而这也意味着,《无尽的尽头》的创作初心被见证,被践行——
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无尽的远方和所有的孩子,都与我们有关”。
来源:吐槽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