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凭借扎实的剧本、紧凑的节奏和极高完成度,渐渐积攒起口碑和热度。
国产悬疑剧,是彻底扶不起来了。
陆川导演,秦昊、韩庚主演的《借命而生》。
顶着「迷雾剧场」的金字招牌,也没能激起什么水花。
不仅收视被碾压。
口碑也不尽如人意。
豆瓣评论区都在吐槽,「迷雾剧场一部不如一部。」
鱼叔也吐槽累了,不想再折磨自己。
今天索性安利一部真正让人上头的悬疑剧。
网飞出品,没有耀眼的明星阵容,一开始没有引起关注。
但凭借扎实的剧本、紧凑的节奏和极高完成度,渐渐积攒起口碑和热度。
播出1个月多后,豆瓣评分涨到8.4分。
更是连续数周跻进全球口碑榜前列。
评论区,好评如潮。
还没看的鱼友们,心动了吗?
话不多说,一起来看看——
《白宫杀人事件》The Residence
这两年,国产悬疑剧频频翻车。
槽点无非这几点,但处处戳中该类型的内核:
一是悬疑剧不悬疑,全是故弄玄虚;
二是破案过程降智,线索硬扯、逻辑稀烂;
三是与案件无关的废戏太多,节奏拖沓,故事无聊。
而这部剧,可以说是把国产剧的这些毛病一一治了个遍。
论悬念?
案件发生在一个几乎不可能发生命案的地方——白宫。
这可是全美安保最严、制度最规范的场所,所有进出人员都要经过严苛的背景审查和多重安检。
但,偏偏就在这里。
还是一场盛大的国宴当晚。
负责统筹全局的首席管家,被发现死于白宫三楼的游戏室。
现场疑点重重。
管家口袋里有遗书。
体内检出毒物,手腕有割痕。但,经法医检测,致命伤是脑后受到的重击。
而且,现场没有任何凶器。
死者两只手腕都有深而齐整的割痕,不可能是自己动手的。
明明,自宴席开始后,白宫就门扉紧锁,人员出入受限,安保分布各处。
命案现场,几乎就是个大型密室。
游戏室又大敞着门,人人都可随时入内。
同一层还是总统及其家人的住处,安保更严格。
这与其说「发现尸体」,不如说是「当众死亡」。
凶手究竟是谁?
当晚,白宫内每个人都成了嫌疑人。
足足有157人。
人员构成复杂。
从总统、总统亲属、各国政要,商界大佬、网红新贵,再到歌唱家、表演家,以及忙前忙后的员工……
每个人都有不对劲的地方。
有政客在案发后偷偷潜入管家办公室,被逮了个正着;
澳洲外交部长,被发现穿着已逝管家的衣服;
主厨的菜刀,是造成管家手腕伤口的凶器;
园丁的百草枯丢了;
兼有网红身份的社交秘书,情绪不稳定,案发前刚表达了对管家的不满。
简直人人都像凶手。
没有降智破案,推理全靠细节和动机堆出来。
侦探并非被寄予厚望,背负业绩压力的传统警探。
而是一个体制外、被边缘化的怪人女侦探。
她痴迷于观鸟,能长时间耐心观测环境,推测鸟的存在方位,然后通过鸟的声音、形貌确定品种,记录其形象。
她总是用观鸟的方式破案。
花大量时间观察人与环境、收集线索、推敲逻辑。
谁曾进出游戏室?谁最后与他说话?谁与他有过交恶?谁的话漏洞百出?谁在现场留下的痕迹与口供不符?
她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基于人物的职业、日常和生活习惯,竭力还原想象。
几乎每集聚焦一个嫌疑人,形成貌似合理的猜想,又往往有出其不意的反转。
上一集刚觉得真相水落石出,下一集又被彻底推翻。
剧情表面上不断回到原点,又暗中持续推进,把观众拉进一个个神秘莫测的谜团,不断挑起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这种情况下,观众也不是看神探炫技,而是不知不觉参与到判断、筛选、质疑、推翻的推理游戏中。
此外,这部剧几乎没有任何废戏。
没有无聊的感情戏和无关的回忆杀,每场戏都紧扣案件,老老实实讲案情。
当然,剧中也展现了角色在案件之外的生活,但拍得干净利落又扣题精准。
其中一场戏,回到了侦探的童年时期。
她妹妹的一只意义重大的袜子丢了。
女主通过四处调查、引导妹妹回忆、观察现场的蛛丝马迹,结合生活习惯,推测出袜子是被邻居家的小狗叼走了,最后果然在狗窝里找到。
表面上这场戏与案件无关,但其实借此清晰展示了侦探破案的方式,对整部剧的悬疑氛围和破案逻辑起到暗示作用。
还丰富了侦探的角色形象,让我们看到她冷漠的外表之下对妹妹的关心和爱,也和结尾揭开真相后对管家的遭遇鸣不平形成呼应。
还有很多嫌疑人口供、调查中寥寥几笔的猜想,都能立起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延伸出某种群体生活想象。
比如,被上层人朝令夕改,折磨到抓狂的管家;
以及,因为在白宫工作受到女儿崇拜,却在具体工作中受尽委屈、冷眼的清洁工……
即使是在白宫这样一个遥不可及的环境中,各色人物的复杂情感,完全能让人想象和带入。
他们所说的,无论矫饰的谎言还是坦诚的自白,都能建构起某种关于真相的想象。
反而让破案过程更为曲折精彩。
很多国产悬疑剧往往还没学会走,就想要飞。
还没做好悬疑推理,就想一步跨到社会揭露。
但结果,往往是两个都没做好:破案不精彩,社会批判也沦为说教。
像迷雾剧场之前有部张子枫主演的《回来的女儿》。
最基本的案情都没梳理清楚,悬疑感也没烘托出来。
急于上升到家庭伦理、代际关系、社会改革等大的议题,结果反而更让人看不下去。
这部剧则在保持悬疑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带出社会层面的表达。
有对国际政坛虚假和平的讽刺。
国宴上,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美国总统和各国外交大使相谈甚欢,一幅世界和平的美好表象。
结果出事后,调查发现,个个都心怀不满。
歌手抱怨现场混乱,自己把同一首歌唱了太多遍。
很多人并不在乎政治,只关心自己。
这部剧也俨然一出隐喻——
表面华美肃穆的白宫,背地里挥洒着仇恨和鲜血。
也有对冷漠政府官员的批判。
管家死后,侦探刚发现遗书,就有人激动欢呼。
政界高层们,都急于以自杀作结。
仅仅为证明自己的安保有力,为保住乌纱帽,就如此堂而皇之地漠视生命。
还有对基层打工者生存处境的揭示。
很多人一直兢兢业业工作,却得不到合理的酬劳。
也得不到基本的尊重,只会被当作仆人使唤。
稍微犯一点错,还面临被解雇的风险。
为白宫奉献了一生,却还都是编外人员。
糕点师傅花了几个月时间,才做出一个完美的「姜饼白宫」。
上层组织者一句「不需要了」,心血就全白费了。
更有对精英阶层的全方位祛魅。
管家和其他白宫员工,耗尽半生为总统一家服务。
但总统一家人,完全像是跳梁小丑。
仅仅因为淋浴的水温不合适就暴跳如雷,还要让航天局出动重修管道系统。
很多人整日窝在房子里酗酒。
闲得无聊把成吨的盐倒进马桶,害死维修工。
还会偷白宫里的各种物品拿出去倒卖。
一地鸡毛的白宫,更让人看到了草台班子的现实。
不仅国宴现场发生凶杀案。
调查期间还发现,国宴里居然混进了两个路人。
有人喝醉酒后稀里糊涂跟着外交大使进了白宫,受到热情款待,吃了国宴,见了总统,最后大摇大摆离开。
让人想到现实中的美国白宫群聊泄露事件,也算是紧跟时事了。
这部剧将悬念留到了最后一刻。
原来。
真凶居然是兼有网红身份的社交秘书。
实属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
说意料之外,是因为她并非白宫内部人员。
也不像之前那些嫌疑人,有明显的作案动机和疑似作案证据。
表现得也一直像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说是情理之中,是因为,她作为网红,行为浮夸、极度利己,本就代表了与白宫传统背道而驰的新贵。
她向来反对管家保守、古板的行事作风,一直追求打破戒律,迎合前卫的社会风潮。
她想把现场打造更时髦一点,想取消传统庆祝日。
但多次因预算不够,被管家拒绝。
她多次表达「重塑白宫」的愿望。
还曾对管家说过一句话——
「钱一直都是从另一堆钱里来的,钱就是这样运作的。」
已经铺垫了她「洗钱」的事实。
所以她真正的杀人动机是,掩藏自己的罪行。
她意识到,管家已经发现了她腐败的证据。
正担心被揭发时,她意外发现了管家的日记,其中一页是被工作折磨得筋疲力尽时所写,内容近乎遗书。
她便撕下这一页,杀死管家,伪造了自杀假象。
问题在于,本来一团糟的案发现场,遍地证据,绝不至于让它成为迷案。
但没想到,现场因为多方掩盖、误解、慌乱清洗,被彻底破坏。
先有总统弟弟喝得迷迷糊糊,见有人死在自己身边。
担心被当作嫌疑人,便将尸体拖到其他地方。
之后,又有清洁工刚刚被管家告知辞退消息。
她叫嚣着要杀掉管家,还告诉了作为修理工的男友。
后脚,这对情侣分别看到了管家遇害的场景,都以为是对方干的。
出于爱意,匆忙收拾了现场。
从而就有了一个被重新布置过的,全然虚构的案发现场,以及被完全破坏和扭曲的物证、人证。
阴差阳错地,造成了难以破解的迷案。
因此,让人迷惑的不仅仅是案件本身。
更是人心的复杂难料。
到底是什么驱使那么多人面对一桩不是自己所为的杀人案,不断撒谎、作伪证?
全剧也一直在引导观众思考和想象这一问题。
这部剧虽带着同情的视角,刻画了白宫最底层工作人员的辛苦和焦灼。
但同时,也没有回避人性的灰色和不堪的现实。
有厨娘和外交官的偷情;
女仆偷喝给客人的酒,偷跑出去抽烟;
清洁工隐藏了自己的犯罪前科,进入白宫……
正因为他们唯恐暴露出自己不堪的一面,或唯恐说出真相后失去工作,所以都在无形中参与了对真相的埋葬。
人的脆弱、阴暗、矛盾和自私,交织成一幅让人无奈又心碎的社会群像,成为这个烧脑案件厚重、真实的底色。
迷案有法可破,可结构困境几近无解。
这也正彰显了本剧别具匠心的地方——
在给予观众悬疑烧脑的畅快之余,留下一声百感交集的喟叹。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来源:天天开心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