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剧导演大会来了多家短剧平台,现场瞬间就热闹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28 10:32 1

摘要:本届电视剧导演大会议程丰富、组织隆重。昨天开幕式上的致辞和主题演讲,负责“高度”。昨晚星光熠熠的“导演之夜”红毯和颁奖活动,几度“血洗”各大热搜榜,负责“热度”。

四月底的宁波北仑海风浩荡,正是春往夏至的变更之时。

昨日,在此拉开帷幕的2025年电视剧导演大会,以“拥抱时代,思变求精”为主题,也相当应和时节。

本届电视剧导演大会议程丰富、组织隆重。昨天开幕式上的致辞和主题演讲,负责“高度”。昨晚星光熠熠的“导演之夜”红毯和颁奖活动,几度“血洗”各大热搜榜,负责“热度”。

而昨天下午汇集了九位行业大咖的精品剧创作研讨会,用干货对内喊话,负责“深度”。

这场研讨以“思变与思辨,变革时代的精品剧”为主题。

发言人中既有“主场作战”的导演代表如惠楷栋、安建、董亚春、阎建钢,也有“客场”竞演的编剧代表王小枪,还有以李啦(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李莉(爱奇艺戏剧中心总经理)、李茜茹(番茄小说IP业务负责人)、乐力(红果短剧总编辑)为代表的平台业务负责人。

值得一提的是,不知是因为巧合还是会方特意策划,参加这场研讨的平台代表大多是短剧相关业务负责人。

主持人 李星文

如此阵容排列,让这次研讨会特别有了种让导演集体“思变与思辨”的意味。

这场研讨上,究竟有怎样的真知灼见和针锋相对呢?我们一一数来。

编剧先开“枪”,我谈10个点

此次研讨上,首位发言的是著名编剧王小枪。他发言的标题是《写给导演的一封信》。

这封信里,他写了10个话题,也是十种探讨沟通。

一是关于创新。编剧和导演要统一思想,要杜绝跟风模仿。要参考不要复制,要启发不要借鉴。题材类型不能变,叙事角度可以变。

二是关于沟通。不能等作品播出时,才明白沟通比面子更重要。编剧和导演应该是伙伴,穿越逆境,抵达彼岸。

三是关于改剧本。老生常谈,两股战战。他的观点是剧本可以改但不要魔改。锦上添花,尽量不要把锦撕破。雪中送炭,也要保证炭火能点燃。

四是关于审查。创作的铁锹需要挖得再深一些。在明确基本价值观和是非观的基础上,应该尽量完成去脸谱化的人物塑造。不要拿差故事和烂故事去碰瓷。

五是关于现实主义。任何一种题材都要关照现实,要和观众拉近距离。剧本拍摄表演,无不如此。

六是关于体验生活。人物,内心,信念感,全部藏在生活的每一寸间隙里面。体验生活一百个重要。

七是关于文学性。体验生活里的生活有缝隙,缝隙里藏着的细枝末节都是文学性。

八是关于市场。 短剧不是洪水猛兽,观众的时间才是赤膊相争的高地。和竞争者争夺观众,和观众争夺时间。

九是关于剧本围读。算法和AI计算不到剧组氛围,也计算不到互相尊重与惺惺相惜,以及灵感相撞的火花四溅。这些都可以通过剧本围读解决。

十是关于关系。导演和编剧的关系就像建筑师和设计师。一个负责蓝图,一个负责建造。但是伟大作品需要两者在碰撞中达成共识。

平台短剧负责人上线,秀肌肉也求合作

代表腾讯视频发布短剧精品化战略的是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李啦。

她通过三个关键词分享了腾讯视频对于精品短剧的支持,分别是精品生态、技术护航、人才进阶。

其中,人才进阶部分讲得最为详细。她表示,腾讯视频将持续提供资源和机会助行业内有才华的导演们成长。对于初入行业的导演,精品短剧可以成为他们的一条职业进阶之路。

腾讯视频去年底的爆款剧《九重紫》,导演曾庆杰就曾经与腾讯视频合作精品短剧《招惹》。

与腾讯视频合作过精品短剧《神医大人别撩我》的陈跃进导演,也在一部喜剧风格的长剧《滤镜》中施展了才华。

曾执导过《授她以柄》《富贵逼人太甚》等多部千万级分账作品的女性导演周潇,也在开发孵化长剧作品。

她表示,腾讯视频非常期待和更多业内优秀的创作者们同行。期待每一份创作野心都有回响,每一个精品内容都有回报。

代表爱奇艺发布微短剧策略的是爱奇艺戏剧中心总经理李莉。研讨会上,李莉提出了“一个模式+七项计划”。

“一个模式”指的是“会员免费模式”,即依托于爱奇艺现有的会员基础,将其平台影响力辐射到微短剧领域。爱奇艺站内的百部横屏短剧,万部竖屏短剧,均免费开放给爱奇艺VIP会员。

“七项计划”指的是精品微剧千部计划,百部港片微剧计划,普法微剧万集计划,古龙IP微剧计划、国安公安微剧计划、短剧大剧计划、精品短剧百部计划。

前五项计划将以短剧的形式翻新、重构经典IP和经典真实的案例,此前的爱奇艺·世界大会上已经有过详细介绍。

今天的研讨会上,李莉重点介绍了“短剧大剧计划”和“精品短剧百部计划”。

短剧大剧计划,简单理解就是大演员、大IP、大制作,在这三个维度上全面对标长剧。万茜和秦俊杰主演的《朱雀堂》、翻拍自英国BBC王牌IP的《九号密室之黑帷背后》、《唐朝诡事录》的衍生短剧《唐诡奇谭》都在此列。

精品短剧百部计划意在从数量储备上实现内容突破。何谓“精品”?三条标准:IP系列化,精品创作和题材创新。比如《大明悬案录之鉴影篇》《原罪2:无光角落》等作品。

今年爱奇艺的目标是通过分账模式合作超百部横屏短剧,李莉坦言这个目标的完成仍有压力,欢迎有意向的导演合作。

代表番茄小说进行主题演讲的是番茄小说IP负责人李茜茹。

上台后,李茜茹先分享了一组数据——

自成立以来,番茄小说已有60万签约作者以及78万部签约作品;网络文学用户的规模群体已经攀升至5.97亿人次,每两位中国网民中就有一位是网络文学的受众;中国网络作者的规模已经达到2400多万,30岁以下的年轻作家占比超过七成,番茄小说的原创作者中57%是95后。

这些数据里潜藏着番茄小说的三大变化:创作群体年轻化、类型融合创新和内容趋势“新思潮”。

年轻作家的占比提升促成了创作群体年轻化;网文用户的增多、网络作者的增多则势必导致创作上的良性竞争:新的故事元素涌现、叙事节奏升级、男频女频不再泾渭分明。

这些变化都对网文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推动着网文内容向更具包容性、普适性的方向上进行发展。

在变化面前,不变的是网文创作的内核永远是故事和情感。无论技术如何革新、趋势如何变化,一个好的故事始终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作为红果短视频的总编辑,乐力是当天备受瞩目的发言嘉宾。

他将红果短剧目前的行业优势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短剧形式的接地气、全民化为短剧构建了丰富的人才梯队,这种创作活力、人才队伍正是一个行业、产业最重要也最宝贵的资产。

第二,红果现有的IAA模式(应用内广告)让内容版权方直接参与平台合作,参与分账,这是2024年短剧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微短剧的精品化正是依托于这两点才能实现:产业规模增长,会让一大批微短剧从业者从把这个行业当成过渡性质的工作到把它看作一种值得长期从事的事业;

同时,产业规模增长也会吸引更多有专业背景的人加入,他们对创作、对自我表达的追求也会滋生微短剧内容的迭代与升级。

一句话总结就是:让留下来的人变得更优秀,让更多优秀的人愿意留下来。

听花岛和完美宣言就高度符合这两点。前者是较早入局短剧行业的短剧制作机构,在打造了一系列爆款后,今年又交出了口碑热度双丰收的《家里家外》;

后者是长剧大厂牌完美影视打造出的短剧厂牌,陆续推出了《大过年的》《全职主夫培养计划》等热门短剧作品。

导演们的定力和回应

惠楷栋从事导演行业二十余年,作品题材广泛。在今次的研讨会上,他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分享了三条创作理念。

第一是坚持初心,要“真听真看真感受”。拍摄《我是刑警》时,为了真实还原中国刑警的办案日常和精神风貌,创作团队深入一线,与刑警们面对面地交流,搜集了大量真实素材。这才成就了这部剧饱受赞誉的“半纪实风格”。

第二条是打造精品。这句话大家并不陌生,但具体要如何落实?惠楷栋导演的观点是导演要严格把关创作的每个环节,在剧本、导演、演员、摄影、剪辑等各个方面都做到极致、最好。

第三条是展望未来,主要分为内容和技术两个层面。内容层面,惠楷栋导演将不断拓宽创作边界,挑战新的题材类型;技术层面,他表示会积极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和番茄小说IP负责人李茜茹的发言相呼应,安建导演的发言也可以概括为“变与不变”。

“变”指的是技术的变化、社会形态的变化、美学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都会反映到每个导演和创作者身上。

“不变”指的是导演的定位和影视创作的功能:

导演是剧本的诠释者和剧本表达的指挥者;影视创作是以导演为核心的主创团队呕心沥血的个人表达。

爆款是不可预测的,而创作者能做的,就是在不确定性中抓住确定性。

继开幕式上做主题发言的龚宇之后,安建导演也在现场再次呼吁主管部门以及资本能给创作者开放更多的创作空间。

作为《跨过鸭绿江》《西北岁月》《天下同心》的执导者,董亚春导演用六步拆解了长篇电视剧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

第一步,用人物带动故事。人物是故事的主宰,是核心中的核心,这一点在长篇电视剧中尤其重要;

第二步,冲突是戏剧的灵魂,要在冲突中不断推动故事发展。导演要敢于写矛盾冲突,并且要在政治分寸和艺术尺度中掌控好平衡;

第三步,营造真实可敬的战争氛围。不管作品是什么风格,画面一定要让观众有强烈的代入感和认同感;

第四步,用留白的方式创造诗境。导演的镜头要不断地在写实和写意之间相互交集融合,用诗画和留白的方式创造意境,留给观众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

第五步,重视细节。剧中的每一处场景、每一个道具都要经得住拍特写、拍细节;

第六步,打造史诗风格。具体表现为三个基本特征:内容要有历史依据和可考性,以国家英雄、民族英雄为作品的主人公,作品包含深刻的忧患意识。

阎建钢导演是当天最后一位发言嘉宾,发言内容简单但有力,也是对这场精品剧创作研讨会最好的总结——

“正视变革,积极应对。万象更新,世界不变。创作规格会变,创作规律不会变。我们既要尊重世界需求,也要坚持美学追求。千变万变,不失热爱、不失敬畏。”

【文/卞芸璐 王盼】

来源:影视独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