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共性寓于个性中,有时解剖一只麻雀,便能得到规律性的普遍认识。在微短剧文艺现场,每集3分钟、79集的现象级微短剧《家里家外》成为认识网络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那只“麻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家里家外》不仅以口碑与市场双赢之势为行业树立了价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共性寓于个性中,有时解剖一只麻雀,便能得到规律性的普遍认识。在微短剧文艺现场,每集3分钟、79集的现象级微短剧《家里家外》成为认识网络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那只“麻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家里家外》不仅以口碑与市场双赢之势为行业树立了价值标杆,更打破了微短剧只能靠“穿越”“霸总”“爽感”吸引观众的刻板印象,以生活流质地,成功实现“反算法”的题材突围。在近日由中国电视艺委会主办的《家里家外》暨网络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管理部门、专家学者、主创团队、播出方代表以“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既分析其成因,也指出该剧有待提升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为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
找到适合手机呈现的内容与美学表达。眼下对于微短剧的探讨火热,但是不同场合下人们对“短剧”与“微短剧”的混用时有发生,有的人口中说的“短剧”是“微短剧”,有的人口中说的“短剧”是“短剧集”,然而事实上二者有明确区分。比如关于“微短剧”,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有明确定义,“微短剧”是指“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新兴网络文艺样态。关于“短剧”,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的《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短剧通常采用单集时长15-30分钟的系列剧、集数在6集内的系列单元剧、20集内的连续剧、周播剧等多种形态”。
长短是一组相对概念,每个人对长短都有不同的心理感知。相较于以长短来命名的方式,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用传播载体来命名或更科学。事实上,《家里家外》在红果、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多平台上线,绝大多数观众是通过手机观看到这部竖屏微短剧的。专家谈到,舞台剧、电视剧、网络剧等传统分类,前面的定语取决于剧的传播方式、传播载体。如果延续前三种戏剧命名的方式,最科学的命名或应是手机剧。
研讨会上,专家谈到《家里家外》的成功在于实现了文学性的回归。该剧时代背景明确、人物关系扎实,对家文化与亲情、友情的表达细腻感人,四川方言的使用进一步拉近了该剧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但是这些真的都是微短剧的创新之处吗?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一针见血地指出,这部剧里有,在电影、电视剧、网络剧、舞台剧中也有,这些都是常规表达的内容,并不是微短剧所独创的。它的成功在于没有像过往一些微短剧作品一味靠狗血剧情、极端对立情绪等来构建戏剧冲突,而是把其他剧的优秀创作经验搬到了微短剧中。
手机的长宽比例不同、观看距离不同,给人带来的视觉美学也不同。什么样的内容最适合手机表达,什么样的美学呈现方式是手机独有的,这些问题亟待业内共同回答。《家里家外》导演杨科南谈到,早期竖屏在呈现人物状态和情绪上优势明显,但在人物和场景融合、中景全景镜头的叙事功能上存在不足。杨科南从电影海报中获得启发,借鉴海报的竖屏构图,探索人物和场景结合的叙事方式。在《家里家外》中,红砖墙、楼梯、坡道等具有纵向空间结构的场景,就十分适合竖屏呈现。而在人物呈现方面,当采用中景、小全景拍摄时,会将人物主体置于画面中间偏上的位置,这就与观众观看手机的视觉重心相吻合。杨科南有意摒弃了微短剧常用的近景镜头,转而多采用交代人物关系的中景镜头。在他看来,该剧聚焦家庭和年代,中景、远景等景别能更好地展现环境特点,也更有利于体现家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的流动。
“免费模式”倒逼微短剧提质升级。以红果短剧为代表的免费模式正在重塑行业生产格局。在发行端,相比较商业投放+付费充值的模式,自然流量+广告变现为内容方带来的收入占比正逐渐增大,这也促使微短剧版权方尝试通过免费模式寻求更为稳定高效的变现之路。而在内容端,过去每集“卡点”诱导观众情绪付费的方式,也逐渐向点击率、完播率、播放时长等考核数据转变,微短剧自身的内容品质愈发重要。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陆先高将《家里家外》的出现比喻为“沙漠中的少量水滋养生长出了植物,这些植物适合沙漠的水土,也会改善沙漠的气候,然后可能是飞鸟带来种子,植物会越来越多样,最终沙漠会以符合环境生长的逻辑,形成一片绿洲。”在他看来,尽管在红果等为代表的免费播出平台也充斥了大量同质化内容,但当大家观看微短剧可以绕过小程序付费时,原有的充值投流模式会迅速崩塌。平台大量的存量作品将构成基本满足用户简单情绪消费需求的内容池,用霸总、重生、穿越等老套路来支撑戏剧冲突将不再够用了,这时微短剧生态净化自然而然就发生了,创作者必然会更加看重现实题材,因为现实生活中才有更加真实和丰富的矛盾冲突。放弃投流付费模式、观照现实生活的《家里家外》选择在多平台免费播出,就是在这一逻辑下的标志性选择。微短剧开辟出的新的下沉市场不会一直停留在简单的娱乐消费层次上。微短剧给观众带来的审美铺垫,对节奏感、爽感的需求在未来创作中依旧会发挥出其特性与优势,但同时我们也要对观众审美的自然净化抱有信心。
来源:文艺报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