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镜子也称“阳燧”,可向日取火,正是光明美好的寓意,也可能是早期婚镜的雏形。新人通过铜镜祛灾辟邪,并且自我观照、映照真心、认可彼此,保佑婚姻生活更加顺遂、光明美好。唐代也有复用“阳燧”之名,唐·杜佑《通典》:“纳采礼物凡三十种”,其中就有阳燧,“阳燧成明安身
在《国色芳华》《无忧渡》《风起洛阳》等古装剧中出现的唐代风格婚礼仪式上,居然不拜父母拜一枚镜子?这有什么说法?
先说结论。“对镜展拜”是唐宋时期的婚礼旧俗,有驱邪祈福、自省自观的作用,而且镜子汉代以来也是采礼和婚姻信物之一。
当时镜子也称“阳燧”,可向日取火,正是光明美好的寓意,也可能是早期婚镜的雏形。新人通过铜镜祛灾辟邪,并且自我观照、映照真心、认可彼此,保佑婚姻生活更加顺遂、光明美好。唐代也有复用“阳燧”之名,唐·杜佑《通典》:“纳采礼物凡三十种”,其中就有阳燧,“阳燧成明安身”。
铜镜的纹样也都有美好寓意,比如以鸾鸟、孔雀为装饰题材的铜镜在隋唐时期颇受欢迎。
汉代时,铜镜已是二人关系的重要信物。人们通过铜镜表达相思之情,比如“愿长相思,久毋见忘”此类话语,更是多见。
还有这枚成都羊子山134号墓出土的西汉镜背面,刻有八字铭文:“愿毋相忘,长乐未央”。意思是希望我们别忘了彼此,要幸福长乐一辈子。
唐代时,铜镜已是婚礼重要仪式道具。如敦煌文书《下女夫词》载:“儿答:亲竖明镜近门台,直为多娇不下来。只要绫罗千万匹,不要胡觞数百杯。”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礼异》记载:“近代婚礼……娶妇,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可见“竖明镜”是婚礼的一个重要流程。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也载:“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此外,在入门仪式上也有,写得还详细:“新人下车檐,踏青布条或毡席,不得踏地。一人捧镜倒行,引新人跨鞍、蓦草及秤上过,入门。”《辽史》卷五十二《礼志五·嘉仪上》也记载了皇帝纳后时,需有一妇人“捧镜却行”。
此外还有"共结镜钮"习俗,即新人共执彩绳穿过镜钮(镜子背面中央的小钮),与“结发”同喻“永结同心”。
“展拜”意思是行跪拜礼,有一种说法是唐代尤其武则天时期及之后女性地位提升,以及考虑到女子佩戴簪子不便等,但这些说法仍有存疑。目前比较早能看到这种仪式情况的还是莫高窟第12窟南壁的晚唐壁画《弥勒经变》图,在这张画里,左侧帷帐中陈列镜子,右侧新郎行跪拜礼,新娘则侧立于旁,故也有人推测是一种入赘礼仪及北方少数民族“入夫婚”习俗(也是一种“入赘”,婚礼要在女方家进行)。
比如113窟里就有新郎新娘共同行跪拜礼的画面,所以也得看男女双方的实际立场。
而有的地方断章取义,强行强调“男跪女站,女尊男卑”,可以说比较片面。
镜子和婚姻在文学上也是强绑定的关系。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恒娥影,空余明月辉。”所谓“破镜”就指的是夫妻分离,但也代表这是一种信物,待重聚可以拼凑完整。所以“破镜重圆”指的就是夫妻关系重修和好。《太平御览》引《神异经》提到一对夫妻分别时将镜子一分为二,二人各执一半作为彼此信物,待来日重逢。
陕西安塞县王家湾汉墓中就出土了分为两半的铜镜,一半在男主人头边,另一半在女主人头边,说明了合葬分镜可能就是寓意等待下一世重逢。直到明代楚昭王地宫也出现了类似半面铜镜。
那婚礼会拜“父母”吗?会,女子出门前接受女方长辈的告诫,但二人正式拜见公婆已经是在第二天了。唐代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这里的舅姑指的是公婆。意思是新媳妇在等待天亮,要到堂前去拜见公婆。唐代迎亲笼统来说流程就有“铺房、祭祖、盘诘、催妆、下婿、障车、传席、躝新妇迹、坐鞍、对镜、入帐、撒账、共牢、合卺、弄新妇、却扇、拜舅姑”等流程(还不算纳采等准备工作),而我们现在所谓“迎亲-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的流程,已经是近现代民间简化版产物了。
来源:樱桃侃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