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视剧《父母爱情》中,江德华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前期让人反感,后期被人喜爱”的角色。
在电视剧《父母爱情》中,江德华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前期让人反感,后期被人喜爱”的角色。
很多观众在江德华出场前期,会觉得她“没眼力见儿、说话不中听、做事不讲究”,但随着剧情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甚至敬佩这个女人。
为什么观众会有这样的心理转变?
归根结底,是因为安杰这样的主角光环。当一个角色初登场,一直处在与主角对立的位置,自然就容易引起观众反感。
江德华的“讨厌”,说到底就是她和安杰——那个温婉、体面、优雅的女主角——站在了对立面。
而她最终能“洗白”,被观众喜爱,则是因为她和主角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彼此不再是对手,而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江德华这个角色是如何完成“口碑逆袭”的。
前期让人讨厌是因为与主角一直处于对立面
政治背景对立:身份不对等带来的距离感
安杰出身资本家庭,知书达理、受过良好教育,是那个年代典型的“高知太太”。
而江德华则是农村出身、文化水平不高、说话粗鲁的“庄稼妹子”。
第一次见面,江德华因为怕嫂子“抢走哥哥”,在安杰面前语气强硬,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
还以“嫂子得听弟媳的”这种强词夺理的态度让观众印象极差。
尤其在那个讲究政治立场的年代,江德华的“工人阶级正统血统”让她对安杰的“资本主义家庭背景”有天然的戒备感和鄙视感。
江德华一直认为安杰是个“娇小姐”根本配不上她哥哥这样一个根红苗正的军人。
所以言谈之间总是以“资本家小姐”称呼安杰,还常常夹枪带棒,也直接拉大了两人的情感鸿沟。
成长习惯对立:生活方式南辕北辙
安杰是西餐、咖啡、法语歌的代表,而江德华是玉米糊、粗茶淡饭、山歌小调的化身。
比如,江德华搬来和哥嫂同住后,大声嚷嚷、满屋子跑、对家务大包大揽,甚至擅自翻安杰的东西。
这在她看来是热情、勤快,在安杰看来却是“没有边界感”。
观众看得憋屈,是因为我们代入的是主角安杰的视角——一个想过安稳、小资,有人伺候又不被约束,有自己空间的女人。
突然被一个“大嗓门、不讲礼数、不讲卫生”的婆家人打乱节奏,心里自然别扭。
抢女主人地位:热心过头就是多事
江德华从农村来到哥哥家,本是客人,却因勤快能干,在家庭中逐渐掌握了“话语权”。
她管孩子、管厨房,甚至开始干预安杰和江德福之间的夫妻相处。
在一次家务安排中,她甚至当着江德福的面指责安杰不够勤快,说“嫂子日子过得太讲究了”。
这种“越俎代庖”的态度,让安杰尴尬,也让观众不适。
虽说她是为了这个家好,但“好心”用错了方式,往往适得其反。
后期变得可爱:与主角建立感情链接的三个核心点
刀子嘴豆腐心:口硬心软是共同点
江德华嘴上不留情,但一次次行动却证明她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有一次安杰生病,江德华一边埋怨嫂子“娇气”,一边却连夜熬粥、细心照顾。
她口口声声不认同安杰的生活方式,但安杰喜欢花,她会偷偷记下来下次买回来种。
而安杰也是表面客气、内心倔强,她一开始对江德华诸多不满,所以经常和江德华打嘴仗。
但后来发现这个“粗人”其实有一颗柔软的心,两人渐渐从针锋相对变成了“打是亲,骂是爱”。
互助感情建立:患难见真情
在一次亲戚聚会中,安杰的堂妹因为安杰嫁给军人,说她“高攀”,顺带嘲讽江德华“没文化”。
安杰当场回怼:“她没上过学,但她撑起了我这个家。”一句话,让江德华当场红了眼圈。
还有一次,江德福出任务,家里经济紧张,江德华偷偷卖掉自己积攒多年的布票换了钱帮嫂子买布做衣服,却还嘴硬地说“旧布你也穿得习惯”。
这种在琐碎日常中建立起的情感链接,是她与安杰从对立走向理解的最关键转折。
善良底色相通:平凡中的大爱
虽然出身不同,文化不同,但江德华和安杰都心地善良,对家人有责任感。
江德华为了哥哥嫂子、为了几个孩子,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而安杰则用尽全力撑起这个家庭的门面与教养。她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个家。
越到后来,观众越能看出,这两位女性,一个是柴米油盐的支柱,一个是精神气质的核心,她们共同构成了江家这个家的“两个半边天”。
因此真正让人动容的,不是安杰和江德福的爱情,而是小姑子和嫂子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表现出来的人性光辉。
江德华从“让人烦”到“被人爱”,不是她改变了自己,而是她真实、厚重的一面被时间和生活揭开了。
观众从初印象的偏见中跳脱出来,看见了那个粗中有细、倔中有爱、泼辣却有情的江德华。
正如海明威所说:“世界让你受伤,但你依旧选择温柔。”这正是江德华的魅力:即便生活再粗粝,她始终选择用行动爱这个家。
她让我们明白,讨喜的人不一定完美,可可爱的人一定真实。
如果你也曾“误会”过德华,不妨重看一遍《父母爱情》,你会发现,她其实是这部剧里最让人心疼的角色。
来源:何小爆忆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