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人物解读第六百零四期:深挖《知否》,才发现,有些事真的是玄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人物解读第六百零四期:深挖《知否》,才发现,有些事真的是玄学。
01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在原著中,常嬷嬷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明事理,护短,大胆泼辣,从来不仗着顾廷烨的势,就耀武扬威。
坐享京城第一美男头衔的齐衡,也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他温润如玉,努力上进,家境殷实。
可以说,在齐衡身上,几乎找不出什么瑕疵。
不过,常嬷嬷和齐衡却是原著中两个特别的存在,一个“克家”,一个“克妻”。
02
一生坎坷的常嬷嬷,她的出身并不低。
纵观常嬷嬷这一生,年少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但她并不是出身穷苦。
其一:常嬷嬷的父亲是秀才。
常嬷嬷的父亲,是一位秀才。
在古代,分为士农工商。虽然,常嬷嬷的父亲只是秀才。
从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产生了约10万名进士,100万名举人。
至于秀才呢,大约不会超过2000万名。
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从秀才算起,大约在2110万人左右。
根据大数据统计,2024年大约有1100万大学生毕业。反推回去,古代的一个秀才,学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985和211大学的本科生。
当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家长们也很重视考试。可在古代,教育资源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能读得起书的人,少之又少。还只能是男性参加科考。
而且,秀才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在公堂之上可以自称学生,不用下跪,犯事后也不得用刑,相当于今天的大学生。
虽然,秀才没有授予官职的资格,但可以在乡里担任一些职务,如教书育人、主持乡试等,有一定的小型权力,类似于今天的村干部。
原著中,卫姨娘出身耕读之家,文炎敬也出身耕读之家。
卫姨娘是因为家中突发变故,才迫不得已进盛府为妾。
至于文炎敬,他虽然出身耕读之家,可在如兰有身孕的时候,文老太太想把一个自小服侍文炎敬的丫头,收为通房。
所以,常嬷嬷的家庭,并不差。
原著中,小秦氏与康姨母要求明兰作陪,小桃报给明兰说常嬷嬷来了,
康姨母当即冷哼一声:“一个奶母罢了,好大的排场。我说妹妹,也是你太宽了,哪有叫下人这般蹬鼻子上脸的,还叫夫人撂下长辈去见她。”
明兰神色镇定,淡淡道:“姨母有所不知。常嬷嬷也是好人家来的,父亲原是秀才,家道中落才在白家当了乳母,始终不曾入过奴籍,何来下人一说。”
而且,常嬷嬷的孙子叫常年,孙女叫常燕。
常嬷嬷进白府做奶母时,她夭折了初生女儿。白老太爷瞧着常嬷嬷夫妻很尽心妥帖提出收下常家夫妻俩。
这样看来,大概常嬷嬷是家中独女,夫婿是她的上门女婿。不然,在同姓不婚的古代,她的孙子和孙女不会随她姓。
由此可见,常嬷嬷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至少,直到她成婚时,她都是幸福的。
其二,父亲过世后,常嬷嬷开启了悲惨模式。
白氏嫁给顾偃开时,常嬷嬷夫妻没追随,而是回归自己的小家庭了。
那时候,常嬷嬷夫妻已经有了一些家底。可常嬷嬷带着儿子媳妇和孙儿孙女上京城寻白氏的庇护时,却没有提及她的夫婿。
这说明,常嬷嬷的夫婿过世了。
对于一个现代普通的女人来说,丧夫也是一件大事。更何况在古代。但常嬷嬷没有被打倒,还独自一个人撑起了小家。
古代没有计划生育,常嬷嬷夭折了女儿,还会继续生育。可常嬷嬷却只有一个儿子,就很奇怪了。
对此,常嬷嬷对明兰说过:“那时家里头难,吃了上顿没下顿,头里几个都没站住,我连稳婆都做过。
一直到进了白府,奶上了大姐儿,老太爷出手阔绰,家里日子才好过。说起来,年儿他爹能读书也是亏了白老太爷。唉,一转眼,两个都……”
可见,常嬷嬷是有过好几个孩子的。
作为母亲,即使孩子在肚子里就没了,那也是极其心痛的。更何况,常嬷嬷连着好几个孩子没站住。
唯一的儿子,也就是常年的父亲,茁壮成长,还在白老太爷的帮扶下,进了私塾读书。
可是,他娶的妻子胡氏撺掇他做生意,叫人坑了,家里赔了个干净还不够,人也给打的半死。于是,常嬷嬷带着他们到京城寻求白氏庇护。
虽然,白氏过世了,可顾廷烨还在。于是,顾廷烨安顿了常嬷嬷一家。但她的儿子还是没挺过去,过世了。
年少丧夫,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不得不说,常嬷嬷一生坎坷,但在玄学上来说,她很“克家”。
03
出生富贵,死了三个妻子的齐衡,他“克妻”。
齐衡,就不用过多介绍了。
父亲是齐国公府的嫡次子,母亲是平宁郡主。
先不说齐国公府积累了很多财富,就是齐衡的父亲没有承袭爵位,他们一家也不缺钱。
襄阳侯无嗣,他将大半的家产都给了唯一的孩子平宁郡主做了陪嫁。
而且,齐国公府嫡长子,也就是齐衡的大伯,也只有一个儿子,还体弱多病。
外人猜测,这齐国公府的爵位,大概要落在齐衡的身上了。
除此之外,齐衡连娶了三位妻子——老皇帝的孙女嘉成县主,申首辅的女儿申氏,还有庆宁大长公主的嫡孙女。
嘉成县主为了得到齐衡,找人毁了荣飞燕的清白。结果,荣家联合四王造反。
荣显还当着京城众多女眷的面,将嘉成县主母女带走。最终,被人在一处废弃的宫殿被发现,是受辱至死。
齐衡的第二位妻子申氏,在剧版中,虽然她与齐衡携手一生了。不过,原著中,申氏却是爱而不得的。
她知道齐衡心中的白月光是明兰,也知道齐衡不爱她。
刚开始,她催眠自己,觉得齐衡上进,家世好,哪怕在她的孕期,齐衡都没有找通房。
另一方面,千娇万宠长大的申氏,还是觉得委屈。所以,她想完全地拥有齐衡。
所以,齐衡赴任闽南时,申氏不听人劝说,非要带着两个孩子随行。
这也不怪申氏,毕竟,长柏赴外任的时候,王氏不想海氏去,还急吼吼的给长柏塞女人。
文炎敬赴外时,文老太太也是想留下如兰,让通房妾室随行。
众人见劝说不了申氏,也就放弃了。
可闽南瘴气湿热,北方人水土不服,两个孩子到了闽南,就身体不适,最后,申氏和两个孩子全部丧命闽南。
齐衡又迎娶了第三位妻子,是庆宁大长公主的嫡孙女,婚后不久即夫妻俩就承袭国公府爵位。
后来,这位夫人为齐衡生了两个儿子,新夫人生下二子后过世,时年不满三十。
大概平宁郡主也没想到,齐衡会三次成了鳏夫。
如果说齐衡与嘉成县主关系不好,嘉成县主过世,对齐衡来说,是解脱。
但申氏温柔娴静,人心都是肉长的,申氏还为齐衡生了一对金贵的龙凤胎。
所以,申氏的过世,还有龙凤胎的早夭,对齐衡来还说,是真的诛心。
连续失去了两位妻子,到了第三位妻子的时候,齐衡大概也是希望二人能够相敬如宾到老吧。
但她也早逝了。
隔年,平宁郡主夫妇也过世了,此后齐衡不再续弦,只留两个老姨娘服侍日常起居,亲自抚养两个儿子长大。
都说自古美男多克妻,而齐衡的一生,也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
04
齐衡和常嬷嬷,自然是两个毫无相关的人。但两个人的晚年,却是南辕北辙。
吃了大半辈子苦的常嬷嬷,在老年时,终于品尝到生活的甘甜——常年迎娶了蓉姐。
常年官运亨通,蓉姐在明兰的教育下, 还有闺学的学习中,她管家理事都不在话下,还很识大体。父亲又位高权重。
所以,常嬷嬷的晚年,终于过上了含饴弄孙的日子。
至于齐衡,三位妻子过世后,两位姨娘服侍他的起居。但齐家这样的人家,是需要当家主母管家理事的。
姨娘管家,大概是说不过去的。虽然,不排除齐衡的两个姨娘,管家理事不在话下。
而且,齐衡一个人亲自教导两个孩子,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更何况,齐衡赴外任返京时,是入六部的阁臣。那工作,可是相当的忙。
不过,齐衡的老年生活里,除了两个姨娘,两个儿子,他还有孙子。还有长柏这个自小的朋友,同窗,同年,外加同僚,情同兄弟。
齐衡过世前,让丁姨娘把两个大阿福交给了长柏的孙女,她瞧着两个大阿福鲜丽的釉色已脱落大半,又似常被握在掌心轻轻摩挲,面目体态都模糊了。
把玩间,她翻过两个娃娃,在底部发现隐隐的字迹,女娃娃底部写着‘小六’,男娃娃底部写着‘小二’。
这种爱而不得的感觉,大概暗恋过的人都懂,希望他过的好,又遗憾他们之间没有个未来。
所以说,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太甜蜜的生活,也会有波澜。太苦楚的生活,也会能迎来蜜糖!
来源:叶叶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