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超会哄》、《他超难哄》、《她超好哄》、《小难哄》、《他的小难哄》、《她哄不好了》等“哄”类文学霸屏,“世界名著”《难哄》播完了,短剧剧名的世界大战开始了。
文 | 娱乐资本论,作者 | momo
你哄我,我哄你,短剧剧名甜蜜蜜。短国又有新乐子了。
《他超会哄》、《他超难哄》、《她超好哄》、《小难哄》、《他的小难哄》、《她哄不好了》等“哄”类文学霸屏,“世界名著”《难哄》播完了,短剧剧名的世界大战开始了。
一部作品火了之后,短剧届会火速出一大批蹭热点的相关作品,剧情也许有差别,但剧名要瞩目要会蹭。这种低成本的流量继承方式,可以最大化剧名带来的初始点击。但是到底有没有人在意短剧观众的心情啊,我们是真没时间陪你们闹了。
大多数短剧创作者践行的逻辑:内容可以无脑,但标题不能不蹭。但由于这类剧名太过相似,被网友称作《名字太过相似稍不留神就找错剧》系列。
除了难哄系列,还有各种各样的花式剧名,无脑程度让人不得不怀疑,几万字的剧本都能写出来,四五个字的剧名就这么难编吗。
现在短剧市场主打一个万物皆可"哄",全民都在"沦陷",满大街"野"骨铮铮。
有让观众快认不出“哄”这个字,也有在评论区搞上田忌赛马的。
甚至还有因为“哄”字出现太频繁让观众感到腻味直接在评论区开炮的。
但若说这么多哄字辈的短剧出现,剧情到底真的跟哄有关吗?
其实不然。基本上是梦到哪句说哪句。
哄字只能暗示剧情是霸总、甜宠类,但剧情并不明晰。像《他超会哄》和《他超难哄》对比,一字只差却是两种情绪路径。
前者是标准的霸总倒追女主的叙事。男主是又争又抢的绿茶系悲伤蛙,爱玩强制爱。这种剧的受众,多数是希望被稳定情绪价值包围的女性。但是剧情里男主的病娇属性以及在女主得知男主真实身份后闹脾气被男主强行带走后囚禁剧情其实跟剧名里的“哄”字是半点不搭边。
后者剧情是女主无意剐蹭豪车,被迫成为模特男主的助理,日积月累中男主从冷漠到动情,走的是冰山男主被治愈路线。这种剧的受众更偏向渴望征服与拯救型恋爱幻想的女性观众。男主越冷漠、越难哄,最后被女主感化的瞬间就越有成就感。表面上只是“会哄”与“难哄”的对照关系,实际上它们其实分别瞄准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女性情感幻想和心理需求。但是单论创作来说,这几部作品并没有在剧情上有很大创新。
当剧情很难突破瓶颈,剧名就成了吸引流量唯一的战场。
古风刮过后,被热点套牢的短剧市场早年短剧的名字,“重生”“虐恋”“前夫”“京圈太子”“霸总”“契约新娘”可以直接当检索词,全都是赤裸裸的情绪过山车+剧情导览,观众一眼扫过便会因“是屎我也得尝尝咸淡”的猎奇心理点进来。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标题等于人设、剧名即剧透的套路,倒也形成了短剧特有的一种工业美学。
但随着去年下半年广电开始紧盯这种直给式欲望表达,一大波“重生”“霸总”“撕绿茶”的关键词开始陆续下架、限流。严查后短剧创作者们瞬间化身deepseek,集体投身命名创新事业。结果如何?
命名审查是过了,审美却塌了。
《春风再揽我入怀》《繁华落尽见真淳》《枇杷如盖方知悔》《一世仙缘桃花落》···
古风小生们潮汹涌来袭,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这一堆古文背后到底讲的是什么。
这本来是一次内容自救的机会,但现实是内容依旧狗血,只不过是蛇穿马甲装王八。
如果说以往“重生+角色称谓”这种命名方式,尚且能让人一眼识别题材属性(比如母子对垒、复仇翻盘),那么最近这一波围绕关键词的命名逻辑,干脆连题材指向都放弃了,纯靠热点和“蹭脸熟”来抢占流量端口。
像《他超会哄》、《他超难哄》、《她超好哄》、《小难哄》、《心尖难哄》、《他的小难哄》、《偏偏要哄你》、《她哄不好了》等高达十几部跟哄相关的短剧。还有沦陷系列的《温柔沦陷》不够劲就《致命沦陷》,今天《在他指尖沦陷》明天《于他心尖沦陷》,建议下次直接在观众智商里沦陷得了。以及不知道到底在野什么的《过分野》到《他过分野》到《在他心尖野》,基本一年级小学生也可以用起短剧名当课后作业,只需学到主谓状结构这一课即可。
没有剧情标签、没有设定预告、甚至没有世界观线索,只要名字有火过的剧名中的一个字二话不说就可以开蹭了。
在这个观剧如刷抖音、剧情如过眼云烟的时代,观众已经懒得精挑细选,他们追剧的逻辑可以简单归结为一句话:“看着眼熟就点,剧名顺眼就追。” 而短剧圈在《难哄》热度上来之后输出一系列跟“哄”相关的剧,恰恰成了一种蹭热点的密码,精准击中了观众的“模糊认知舒适区”。
什么叫“模糊认知舒适区”?就是观众不需要搞清楚谁是谁,也不在乎剧情到底有多新鲜,
只是脑海里有了相关剧很火的印象,便会相对其他完全陌生的剧来说更想点进去。
虽然现在市场看上去百花齐放,实则一根藤上挂满“哄”。整个行业依然处在一个粗放型的发展阶段:重命名、轻原创;重标签、轻逻辑;重播放、轻品质。
所有以效率、数量为唯一的叙事,都注定撑不过观众的审美疲劳期。毕竟微短剧的优势,从来不在“短和蹭”,而在“小而精”。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