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5分,韩剧为什么总能出神作?

西瓜影视 韩剧 2025-04-18 16:05 2

摘要:这个春天,韩国又问世了一部现象级剧集——《苦尽柑来遇见你》(以下简称《苦尽柑来》),豆瓣评分高达9.5分,接棒《请回答1988》创下了韩国年代剧的第二座高峰。

她们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出了一座虚构的母系乌托邦,看起来悲悯却不苦情,让女性的代际话题有了更高的立意和更具象的表达。

作者|夏尔、编辑|孤鸽

这个春天,韩国又问世了一部现象级剧集——《苦尽柑来遇见你》(以下简称《苦尽柑来》),豆瓣评分高达9.5分,接棒《请回答1988》创下了韩国年代剧的第二座高峰。

不少观众为它从头哭到尾,视其为“催泪瓦斯”,集集泪流成河。可以说,它已提前预定了“年度最佳韩剧”。而“韩国最应该申遗的是韩剧”这句话的含金量也在上升。

尽管《苦尽柑来》初期主要围绕一个关乎陪伴、懂得、牺牲与成全的爱情故事所展开,但后续的亲情故事也拍得颇为动人,尤其是“女性的三代托举”深得东亚亲情叙事真传,罕见地贡献出一个母系视角下的家庭叙事样本。

即便隔着时代、地域、语言的差异,中国观众依旧能够打破壁垒,从这部剧中感受到细腻的情感、琐碎的日常以及普通人用乐观消解苦难的韧劲儿。在这个平凡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生活,看到了父母,也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许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西。

《苦尽柑来》在叙事结构上类似经典国产剧《父母爱情》,它们都起笔于老一辈的爱情故事,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线,并用生命的褶皱书写时代的史诗。

故事共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篇章,每个篇章都与“失去”相关联:女主角吴爱纯春天失去了母亲,夏天失去了小儿子,秋天失去了奶奶,冬天失去了爱人梁宽植。四季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恰如老年爱纯所说,“我曾以为,人生是从春天到夏天,进入秋天再来到冬天,但是我错了,人生是有时候像冬天,有时候又像春天。”

爱纯晚年感悟

虽然是一部年代剧,但该剧却渗透着一种浪漫主义风格。比如,“诗”这个意象在剧中贯穿始终,从老年吴爱纯“写不出诗”写起,写她儿时的诗人梦,写梁宽植对她梦想的尊重与呵护,写济州岛对她的给养与束缚,对她诗情、诗性的催生、孕育与启发。

济州岛的实拍美景也让剧中的浪漫主义风格得以落地:湛蓝的海水、金黄的油菜花田、碧绿的橘子林、辽阔的海岸线……每一幕自然风光,都呼应了古朴的时代感和主人公恬静的内心世界。

故事从1950年代讲起,一直讲到2020年。女主角吴爱纯是个苦命人,因为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她不得不在叔叔家寄人篱下,连条黄鱼都吃不上。后来,爱纯好不容易被母亲接走生活,可她享受到的母女时光却不足一年。母亲29岁英年早逝,留在继父家的爱纯又沦为免费保姆,承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

母亲光礼与女儿爱纯

在爱纯最艰难、最委屈的光景里,她身边一直有个名叫梁宽植的男孩相伴左右。

宽植是鱼贩的儿子,家里开有一家鱼店。从小到大,宽植始终是一个坚定的“唯爱纯主义者”:爱纯吃不饱饭,宽植就给她送鱼吃;爱纯因母亲去世哭成泪人,宽植便及时出现,安慰、照拂;爱纯在路边卖白菜,羞涩得喊不出吆喝,宽植便代劳卖菜……

后来两人私奔失败,爱纯高中肄业、大学梦碎,差点嫁给二婚男,也是宽植放弃进修,坚定地娶爱纯过门。可以说,几乎爱纯生命中的每个重要节点,都有宽植相伴。

而两人从青梅竹马到相濡以沫的父母爱情,也构成了《苦尽柑来》最好嗑的一部分。

故事以非线性叙事展开,爱纯和宽植的爱情经历了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阶段。在结婚前后他们经历的考验尤甚:婚前,他们被迫放弃梦想,经历重重考验走到一起,正如旁白中说的“他们的春天不是孕育梦想的春天,而是打碎梦想,而且他们心甘情愿这样做”;婚后,他们又经历了祖辈刁难、儿子去世、变卖房屋(助女儿出国)等一系列考验。

爱纯与宽植乘船私奔

两人感情成立的基础,就在于宽植的坚守与责任。这是一个有别于传统父权社会孕育出的男性角色,作为剧中的“纯爱战士”,他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女性对理想型男性的需求与向往。

宽植事事以爱纯为先,他的行动很简单,却很磅礴。为了爱纯,他能勇敢地对抗自己的原生家庭,吃饭时选择与自己的妻女同坐小桌吃饭,把碗里珍贵的豌豆舀给爱吃豌豆的女儿。对彼时落后的小渔村来说,他的举动不啻于是一场革命。

即便母亲、奶奶与爱纯发生冲突,他也会坚定地站在爱纯身边,“爱纯是来和我一起生活的,不是来给你们当儿媳的。”他以“第一先生”自居,哪怕妻子事业比他成功,他也会丝毫不感到失落,而是以对方为荣。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惦念着爱纯,剧集用一组蒙太奇交代了宽植人生中的最后一句情话:“还可以吗?这辈子跟我在一起真的还算好吗?”

宽植维护爱纯

再怎么铁石心肠的人,大概都难以招架住这种级别的煽情。而爱纯和宽植的故事也再次印证了爱情的动人与可贵——托付终生的爱情确实存在,一个人会用一生去无条件地偏爱、守护另一人。无论现实如何荒腔走板,人与人之间如何疏离、冷漠,但大家的心还是热的,会为故事里人物奉献出眼泪与真心。

爱情之外,《苦尽柑来》还是一部关照女性代际成长的剧集,折射出了东亚普通家庭里三代女性、两对母女的命运走向——外婆光礼,母亲爱纯和女儿金明,诚如剧中旁白所说“外婆在海里游,妈妈在地上跑,我才能在天上飞”。

有网友如此评论《苦尽柑来》中的三代女性:“光礼面对的是生存的课题,爱纯面对的是生活的课题,金明面对的是人生的课题。”

外婆光礼是济州岛上的海女,她的一生都困在大海里,不仅要养孩子,还要养一个吃软饭的老公。前夫的早逝让她背上了“克夫”的名号,即便她如何辛勤劳作、与命运抗争,但那些无情的指责还是会凭空甩到她身上。

由于海女下海时不配备呼吸装备,单靠一口气支撑,这让“海女”成为了一项极其危险的职业,号称“头顶着棺材下海”。2024年问世的纪录片《最后的海洋之女》就将镜头对准了这一特殊的群体,片中一位阿姨表示,韩国从朝鲜王朝时期就有海女存在,有些男性也曾下海,“男人发现做这行太难之后就不干了,女人没有办法只能接手,因为毕竟还要养家糊口。”

海女是那个年代的底层女性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工作。而有工作就有尊严,自食其力的光礼在教育女儿方面也很有一套。她很早就意识到不能让爱纯重复自己的人生,她以生命为赌注努力地赚钱,用自己的方式为爱纯获得体面,乞求老师多照拂爱纯。她说,“我(在水下)多憋一秒,爱纯就能多读一年书。”

她还教会了爱纯反抗命运、享受人生的道理,“做牛做马,都不要做济州岛的女人”“走出去,别做海女”“可怜的是我,不是你,不要退缩,尽情享受人生。”

光礼教导爱纯

剧中有场戏夜行戏,起因是爱纯在叔叔家吃不上黄鱼,被母亲“掀桌”领了回去。那场戏被拍得很美,母亲手提一盏明灯引领爱纯前行,月光、大海、夜色、灯光相辉映,蓝、黑、黄构成画面的主色调,清寂又温暖。

这场“引领夜行”后来成了剧中的一个隐喻。光礼去世后,她引领者的形象依旧停留在爱纯的潜意识里,多次以梦境的形式出现,为爱纯做出指引,成为爱纯生命里的爱的回响。

后来,爱纯又将她从光礼那里继承到的精神力和人生哲学,托举到了女儿金明身上。她让女儿拥有了骑自行车的权利,让女儿免于做海女的厄运,并拥有能“掀桌”的能力,甚至后来还放弃开海鲜店的打算、变卖房产助女儿出国留学。

她说,“如果金明不会骑那辆自行车,她就会一辈子呆在厨房里当煮饭婆。我要让她做一切想做的事,拥有她想要的一切。我不想让她做收拾桌子的人,而是成为可以掀桌子的人。”

爱纯的“掀桌论”

在母亲的托举下,金明拥有了更广阔的眼界与前路,成为了首尔大学的高材生,并在就读期间赴日留学。当准婆婆让金明辞职做全职主妇时,她可以掷地有声地反驳,“我也有理想,我想一路往上爬,丛经理做到协理,甚至做到总裁。”

无论爱纯还是金明,她们都深知如果不好好爱自己、像傻瓜一样过日子,她们的母亲是会流泪的。她们受到了母辈的智慧滋养,继承了母辈的精神,也以自己的行动回应着母辈的期待。

她们以自己的方式,构建出了一座虚构的母系乌托邦,看起来悲悯却不苦情,让女性的代际话题有了更高的立意和更具象的表达。

《苦尽柑来》后半部分主要围绕子女关系所展开,对代际关系进行了更细致入微的挖掘与呈现,而这部分也成为了其爱情、母系托举议题外的最出彩的一部分。

东亚家庭普遍实行大家长制: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全力付出能为子女博一个“更好的未来”;而孩子们则往往成为承载父母未竟愿望的载体,被父母左右自己的人生。

金明赴日留学

《苦尽柑来》也落笔于这一点。很多人看到后面都觉得金明这个角色太过拧巴:一方面,作为被偏爱的长女,她深知父母对自己付出了太多,一直活在内疚里;另一方面,因为她看过了更丰富的世界,认识到了贫穷出生带来的局限与不公,看到父母活得那么辛苦,她又会不自觉地背负上沉重的枷锁,希望自己能一飞冲天,带父母脱离泥潭。

与男友英凡相恋时,碍于英凡的中产家庭背景,金明心中多少是有些自卑的,所以她才会在接触中带点讨好色彩:比如,双方父母首次见面,英凡父母迟到却不道歉,她不敢有怨言;又或者,带母亲去会亲家,哪怕母亲的脚被鞋磨破、疼痛难忍,她也步履不停,只因准婆婆讨厌迟到的人。

直到金明意识到这段不幸的婚姻很可能会给自己造成伤害、会让母亲为她哭泣,她才最终选择了放弃。她爱英凡,但她更爱她自己,就像她在取消婚约时说的,“伯母,我之所以忍受你到现在,不是因为我觉得配不上你儿子,是因为我知道你让英凡多难堪。你把你儿子的人生当成自己的。”

相较英凡来说,金明显然是幸福的,因为她的父母一直尊重她的选择,从未限制她的选择,更未替她做出选择。而英凡控制欲爆棚的母亲,则成为了一个反例——因在乎门当户对,而强迫自己的儿子娶一个不爱的女人。

英凡的母亲是剧中为数不多的“反派”

虽然父母对子女的出发点都是源于爱,可这种爱一旦走向控制,就会变成一种情感勒索,要求孩子屈从于自己。爱纯和宽植这一对父母尽管文化程度不高,却巧妙地避开了这一误区,懂得给孩子最纯粹的爱。

即便如此,两代人也总进行着无效沟通。金明会在父亲来首尔看望自己时,与父亲相顾无言,会在怨怼父母后,独自后悔地流泪;而父母则是说得少做得多,每当金明回家时,低头不语,用各色小菜表达自己的爱。

这是东亚国家父母儿女特有的代际困境,也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对于这一难题,《苦尽柑来》只做呈现,不做解答,即便点到为止,依然余味无穷。

老年爱纯与宽植

相较同类题材剧来说,《苦尽柑来》最大的特点是“会做减法”,用短短16集涵盖了韩国70年的时代变迁,在多个时间线上辗转腾挪,精炼而流畅,证明了好剧从不会被集数限制。

当下国产剧集数也趋向精短,《苦尽柑来》无论是顺滑的转场、诗意的旁白,还是前后呼应的伏笔、层层递进的情感,都值得国内的创作者学习借鉴。

《苦尽柑来》的另一大特点是写人,而非写苦难。很多人将这部剧与小说《活着》做对比,觉得它们都带出了相似的人文取向:主人公都吃了很多苦,但仍保持善良;苦难不是重点,角色对苦难的抗争,对命运的不屈从、不妥协才是重点。

优秀的文本是共通的,动人的情感也是相同的,希望国产剧也能在创作上“苦尽甘来”。

来源:博客天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