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何赛飞老师饰演的海兰珠不是普世意义上的绝世美人,但她在《孝庄秘史》中的一颦一笑、一嗔一怒,仿佛还原了那个26岁来归的科尔沁格格的形象,作为“大龄”女青年却能一跃成为后金汗王的头号宠妃,想必她一定有过人之处,或许无关颜值、无关德行、无关智慧,只因为交了心。
何赛飞老师饰演的海兰珠不是普世意义上的绝世美人,但她在《孝庄秘史》中的一颦一笑、一嗔一怒,仿佛还原了那个26岁来归的科尔沁格格的形象,作为“大龄”女青年却能一跃成为后金汗王的头号宠妃,想必她一定有过人之处,或许无关颜值、无关德行、无关智慧,只因为交了心。
自古君王多薄幸,只因未遇真心人。
《孝庄秘史》中哲哲和大玉儿(布木布泰)曾先后说过相似的话“都是最是无情帝王家,爱新觉罗家怎么尽出情种”。
最早这么讲这句话,是皇太极为了表达对海兰珠的宠爱,极尽所能,连中宫大福晋哲哲都深感“不可思议”,才有了如此感叹。
《孝庄秘史》中所涉及到的情节与历史吻合的不少,除去科尔沁一后二妃三姑侄内斗的情节为虚构外,主要体现在本人及孩子身前身后的政治待遇上:册立东宫大福晋、关雎宫宸妃、称皇八子为皇嗣并为其大赦天下等等。
那么历史上的究竟皇太极是如何厚待海兰珠的呢?
爱有千万种,但都指向“把最好的给你”
这两年网上群嘲“老剧”《如懿传》,作家硬是把继后那拉氏写成了乾隆的真爱,对这位真爱,乾隆什么都没给,只给了一句“有我在”,或许作家应该读读前史,毕竟,爱新觉罗家不缺情种,可以好好“致敬”一番。
顶配的后宫高位
给予仅此与中宫大福晋、也是海兰珠姑姑的后宫第一人之位,超越林丹汗两位福晋,位列东宫大福晋,在皇太极称帝后更册封为宸妃,居关雎宫。
东宫已是上上荣宠,又赐名关雎宫,这是清代宫殿中唯一一个出自诗经又明喻爱情的殿名,取自《诗经·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象征皇太极对海兰珠特殊情感的公开化表达,对帝王而言,直白地表达私人情感已经是超人所料。
而宸妃则是唐高宗李治曾经想许诺给武昭仪而不得的称号。
“宸,北极星所在,帝王之居也。”
此字乃是历代帝王专属称谓,而皇太极将此赐给海兰珠为号。
宸妃,经满文直译为“近处大福晋”,再度彰显海兰珠在后宫中仅次于中宫的超然地位。
封号和宫所已然把皇太极对海兰珠的特别之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就怕别人不知道海兰珠是皇太极心头至宝。
难怪电视剧要描绘作为皇后的哲哲都有些吃味。
用至高无上的权力为你“冠名”
海兰珠并非如布木布泰一般是她的蒙古名,而是满文,海兰珠的满文写法为「hairanju」,源自满语动词「hairambi」,意为“爱惜的”“怜爱的”,可理解为“被怜爱之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满文名,应当是皇太极婚后赐予爱妃的,因为五宫蒙古族后妃唯有她拥有满文名,以示殊荣。
皇太极和海兰珠交了心,这种爱不仅体现在宫殿名、嫔妃封号上,甚至连大名都是“我的爱人”。
特殊的满文名,特殊的爱,但远远不止于此。
爱屋及乌
科尔沁的女人在后金生了六个公主,直到海兰珠的到来,改变了这个“尴尬”,海兰珠生下了带有博尔济吉特氏与爱新觉罗氏血脉的男性“继承人”。
史书中明载:“崇德二年,宸妃生子,赦天下。”(《清太宗文皇帝实录》), 这也是清代首道因后妃生子而颁布的大赦令。
同时,根据外部史料朝鲜《李朝实录》佐证又可知,“蒙古诸部献礼,称此子为储君。”
皇太极则称皇八子为“皇嗣”,这个称呼武则天在武周时期曾册封给他李旦。
皇嗣与皇太子稍有差别,但又有接近之意。
一个新生的婴儿得到如此殊荣,固然离不开其背后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的影响,但满洲向来子凭母贵的传统,也印证了海兰珠的尊贵与受宠。
除了儿子之外,海兰珠的生母科尔沁小福晋也得到了特殊的封赏,其母被册封为和硕贤妃并赐仪仗,此前这是属于仅皇后家族的殊荣。
皇太极把能给的不应该给的都尽可能给了海兰珠,这才是“最爱”该有的待遇。
可惜天不假年,两人所生的皇八子没能活过一岁,而海兰珠更因丧子之痛也抑郁而终。
当死亡将两人分开时,皇太极再次展现了其“情种”本色,松锦大战在即,他罕见地抛下前线战事回到后方处理宸妃离世事宜,《清史稿》记载:“上恸甚,一日忽迷惘,自午酉始瘥。”
皇太极对自己这种行为进行了反思,自述说连自己的汗父驾崩时,自己都没有如此失态,但竟然为了一个妃子如此,甚是惭愧。他越是这么说,越能体现出他内心的痛苦。
死后殊荣
海兰珠又再次创下了清史唯一,追谥为敏惠恭和元妃:“谥敏惠恭和元妃……元妃者,原配也。”(《周书·谥法》) 海兰珠谥号“敏惠恭和元妃”共四字,满文译作“聪明恩惠和谐恭敬大福晋” 。
这是清代妃子谥号最长的一个,共四个字,远超清代后妃常规(通常仅两字);而元妃则将其地位提升到嫡福晋原配的高度。
当然在清初后宫制度并不健全的基础上,五宫主位都算是嫡福晋,都是妻子,这与中原王朝有所区别。
在丧仪上,皇太极令“辍朝五日”,《清史稿》明确记载此为“国丧仪制”,远超后妃常规丧礼规格 。
在其去世后元旦,又下诏“以敏惠恭和元妃丧,免朝贺,停止筵宴乐舞”(《清太宗实录》),将私人哀悼上升为国家行为 ,不断地向所有人宣告“痛失吾爱,再难乐”。
这是战场上杀伐果断的大清之主皇太极的另一面,一个普通的失去了挚爱的男人,是无情帝王背后的痴情形象。
直到他生命的尽头,皇太极依然未能忘怀海兰珠,他认为正是自己沉溺于这种悲伤,天地祖宗对他不满,才让他身体越来越差,这是上天的警告,但尽管如此,他依然难以自拔。
这大约是自持、精明、聪睿的帝王皇太极偏离他人生主线最严重的一次,但也是他最接近人的一次。
他与海兰珠的结合是满蒙联姻政策的产物,但却酝酿出超出政治的私人感情,塑造了清代帝王爱情的特例,颠覆了无情帝王的叙事,让明末清初风起云涌有了一丝暖意。
毋庸置疑,海兰珠是皇太极纵横捭阖一生中特殊的一站,是真正意义上的“白月光”,而这束光照亮了雄心勃勃的帝王,但也在黯淡中影响了皇太极和清初的历史。
海兰珠之死,改变了皇太极的对明政策,加速了皇太极的死亡,甚至改变了东北亚乃至未来明清之战的格局。
红颜先逝恩不改,莫教铁马饮长城。
z来源:乐观的原野Rj2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