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三部权谋神剧:历史中的平衡,改革及探索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18 00:10 2

摘要:《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及《走向共和》,这三部历史电视剧反复看过多次,也是我最喜欢的三部国产电视剧,可以谓之为“神剧”。虽然影视剧是艺术化地再现历史,但每一部都以极其宏大的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经济、人文等,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以及那个

《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及《走向共和》,这三部历史电视剧反复看过多次,也是我最喜欢的三部国产电视剧,可以谓之为“神剧”。虽然影视剧是艺术化地再现历史,但每一部都以极其宏大的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经济、人文等,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国都有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知。

历史不仅仅是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结果。通过这三部历史“神剧”,我们既看到了先人们的政治智慧,也看到了锐意进取的改革,更看到了对未来发展之路的不懈探索。

01

《大明王朝1566》的“平衡之道”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严嵩、徐阶、张居正、吕芳、胡宗宪、海瑞等人物颠覆了过往我对他们的认知,每一个人刻画的都很饱满立体,可谓力透纸背。

以嘉靖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无一不在运营着“平衡之道”:

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却仍牢牢控制着朝局;

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虽不会压制百官,但却会牵制内阁、平衡官场;

严嵩虽然担任内阁首辅数十年,培植严党,压制百官,但又受到皇权及“清流”们的制约,不敢肆意妄为;

裕王、徐阶、高拱、张居正为代表的“清流”一派,做人做事力求上顺帝意,下抚百官,时机不成熟与严党斗争但却不倒严;

胡宗宪身为封疆大吏,既要顾严嵩的师生之谊,又要顾嘉靖的忠君之事,更要顾儒家的佑我黎民,周转于各个政治势力派系间,力求平衡。

嘉靖帝的权术平衡哲学集中体现在他经常念叨的那句“云在青山水在瓶”上。清流也罢,严党也罢,每个人都在自己位置上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最终都是被皇帝所掌控。尤其嘉靖讲的“长江黄河之论”,更是将帝王平衡之术说的更清楚明白: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之水清,黄河这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独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

可嘉靖皇帝的后世子孙并没有学会他的这套“平衡之道”。崇祯皇帝废魏忠贤阉党一派,重用东林党清流一派,原本想让大明能“海晏河清”,可他的“兴长江而废黄河”之举却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崇祯帝临死前痛呼:文人误国皆可杀!

在大多数时间里,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就在这种平衡中运行着。历史当局者都希望能找到自身与时局关系的平衡点,而一旦失衡,就会导致他们在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上的悲剧。

平衡之道不管对于为人处世,还是为官治国,都有着极大的意义,任何偏执和固执都会导致事态的偏移和结局的不完美。

这或许就是我们从《大明王朝1566》中最应该汲取和学习的吧。

02

《雍正王朝》的“改革之艰”

《雍正王朝》可以说是央视电视剧频道重播次数最多的电视剧了。为什么要一直重播这部电视剧?除了电视剧本身的艺术效果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电视剧中所传递出的一种锐意改革的精神,这和当下我们也在进行各项改革是何其的相像。

雍正时期的改革,士绅一体当差,摊丁入亩等,这些政策都是在针对读书人与地主,改革触动了官绅地主的利益,是社会财富的一次再分配,自然受到官绅乃至统治阶级内部的极力反对。虽然改革之路困难重重,但雍正通过设立军机处强化皇权,使军政大权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雍正通过雷霆手段,使得改革得以施行。雍正死后,为乾隆皇帝积累了七千万两白银。可以说,正是雍正的锐意改革才使得康乾盛世成为可能,也成为清朝能够持续十二帝的基础。

当我们今天再来审视雍正推行的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举措时,不得不佩服这位帝王的魄力和耐力。魄力是因为改革要触碰的利益之大,耐力是因为改革要面临的阻力之大。饶是雍正这位将君主集权推到顶峰的“铁腕皇帝”,改革之路也是异常艰难。

山西亏空案、科场舞弊案发生后,雍正皇帝和群臣有一长段独白:

“你们以为朕赐了诺敏天下第一巡抚的匾,就一定会为了顾全自己的脸面为诺敏开脱。说到底,是为朕自己文过饰非,如果你们以为朕为了顾全上书房几个重臣的脸面,就一定会投鼠忌器。如果这样想你们就错了,同列祖列宗的江山社稷相比,同九州万方的天下苍生相比,朕的脸面算得了什么?上书房几个重臣的脸面又算得了什么?如果朕连这一点都分不清楚,圣祖仁皇帝会把这万斤重担交给朕吗?”

改革就是要触动权贵的既得利益,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才是改革,如果相反,那就不是改革,而是打着改革幌子进行的挡箭牌。尽管今天形式与古代发生了变化,但人心的贪念和阶层的利益是没有区别的。 改革的重任,依然任重道远。

03

《走向共和》的“探索之困”

有人说,《走向共和》是“一部带有崇高悲剧意味的英雄史诗”。我觉得,《走向共和》所描述的正是那个时代里的英雄、奸雄都在“找出路”,为个人找出路,也在为国家找出路。

电视剧通过真实的人物形象和艺术化的历史故事,刻画了各个阶层的“探索”: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孙中山、黄兴等人通过革命推翻帝制,寻找“共和”之路;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另一派寻找的是建立君主立宪的出路;

以慈禧、李鸿章、光绪、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寻找的是如何维护统治同时又在有所改进下确保“皇位永固”的出路……

《走向共和》以波澜壮阔的视角展现了晚清及民国初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但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片段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北京城大街上一个卖馄饨的小贩说的那段话:

“离开咱北京城,上哪吃这么香喷喷的馄饨去?日本打进北京城又怎么样?咱该干啥还干啥,就他们能把咱怎么着?这是咱大清的屋檐!他日本人就算来了,也得在咱大清的屋檐下!败了又怎么着?自打元太祖以来,咱不是一直败着吗?可元人他呆住了吗?没有,不过一百年,他不就乖乖回草原放羊去了吗?这后来啊,就是大清来了,开头还说什么要废科举,不许咱汉女裹脚。这到头来怎么着?咱的科举照旧,女人呢还是小脚。谁败了?咱没败,谁来谁败!就咱这馄饨,他满人不也照吃照喝吗?表面上咱是败了,到头来他们总会随了咱,到头来还是咱赢。”

根深蒂固的“染缸文化”,让历史的探索总挂上一层无之奈何的悲凉。

好在一代代的仁人志士接棒,探索,才有了今日的成就和发展。这是我们的时代之幸。

历史是什么?

历史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把鞭子。镜子是为了让你看到过往的经验,鞭子是为了让你记住教训走得更快。

我们读史就是为观今,平衡之道,改革之艰,探索之困,在当下的今天我们也都会碰到,也都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从历史中汲取一些智慧,负起该有的担当,或许时代也会留下我们的呐喊和回响!

来源:真诚百灵鸟0Xqw2h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