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央视“雪藏”20多年,电视剧《抗美援朝》,当下该拿出来播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17 16:24 2

摘要:遥想20多年前,有部央视全额投资的战争史诗大剧《抗美援朝》,因顾及中美关系而被雪藏。

当下中美关系日趋紧张。

文艺界纷纷摩拳擦掌,想给老美上上强度。

遥想20多年前,有部央视全额投资的战争史诗大剧《抗美援朝》,因顾及中美关系而被雪藏。

导演李前宽和肖桂云(夫妻),代表作有《开国大典》《重庆谈判》《七七事变》等口碑佳作。

编剧张笑天,是主旋律影视作品在编剧赛道的天花板。

剧中还有古月、丁笑宜、王伍福等优秀的特型演员,其中不少人的演绎至今仍被认为是最传神的。

本剧投资3400万(30集),略低于央视1998年《水浒传》的4300万(43集),放在当时绝对是国剧顶级。

动用规模创纪录的10万解放军官兵参演(含沈阳军区3个整建制师),再现长津湖、上甘岭等战役的万人冲锋场景。

剧中有许多首次披露的历史真相,是一部全方位展现历史战争题材的大戏。

由开国上将洪学智担任军事总顾问,确保战役细节符合史实。

当下,这部剧应该抬出来了吧。

01、该剧已错过3次播出时机

在2000年央视的节目单里曾公示过《抗美援朝》的播出计划,准备作为2001年的新年开篇剧目,可惜没有了后续。

2009年,导演李前宽接受《南方周末》采访,尽管没有明确说出原因,不过暗示跟“国际关系”有关。

当时有关部门对于该剧的态度应该是搁置。

不过随着“911”的发生,事情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

作为美国在国际反恐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中方为了照顾其情绪,不可能在此时伤口上撒盐。

外交部前礼宾的司长鲁培新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侧面证实“‘911’事件后需维护中美关系”。

时间到了2010年,恰逢“抗美援朝60周年”,有老兵联名呼吁该剧播出。

此时的中美关系是合作与竞争并存。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为中国赢得了空前的国际声誉。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又延续了中国热爱和平的国际形象。

在此背景下,大概率还是出于外交考虑,该剧错失了第二次播出机会。

最近一次是2020年,广电总局发文,呼吁影视界配合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要弘扬抗战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

同时对影视作品提出,“不能违背常识、不能随意戏说历史和不能娱乐化抗战题材”。

这简直就是在贴脸点名《抗美援朝》。

试问,还有什么剧能更符合广电的要求?

然而,后面我们尽管迎来了《长津湖》、《志愿军》以及《跨过鸭绿江》等一系列作品。

却始终没有等到《抗美援朝》的播出。

而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本剧的多位主创先后离世,他们再也看不到了。

02、当荧幕亮起,他们的名字将再次闪耀

主演古月(1937-2005)

他是叶帅亲自从30位候选人中选定的特型演员。

从外形到湖南口音,以及毛主席标志性的“反手叉腰”和“夹烟踱步”,无不经过他的精心设计和苦练。

从历史胶片中逐帧分析教员的微表情并用心揣摩,才有了他在《开国大典》《大决战》《重庆谈判》等作品中举重若轻的表演。

导演李前宽曾评价:他让毛泽东从神坛走到战壕边缘,但始终隔着一条护城河。

编剧张笑天(1939-2016)

在中国主旋律影视创作的历史长河里,他无疑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以史为骨、人性为肉”的创作理念深刻影响了后续创作者。

他是官方认定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核心编剧,凭《开国大典》和《重庆谈判》两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

然而只有当《抗美援朝》能够问世,他的“建国史诗三部曲”才算完整。

他突破性地在该剧引入联合国军队战俘的视角,并真实再现了板门店谈判桌上各方代表的意见分歧。

他的创作是在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积极探索,他对于历史的考究和尊重依然值得今天的影视工作者学习。

导演李前宽(1941-2021)

他是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旗帜性导演,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主旋律影视作品以他的为范本。

他在《开国大典》里展现老蒋在溪口黯然祭祖、李宗仁代总统日常,这些“敌对视角”并非基于刻板印象。

在拍《重庆谈判》时,根据历史照片,他要求道具组1:1复建毛主席在曾家岩的50号书房。

《七七事变》为探寻人性的复杂和反思战争,他设置了不同视角。

他是国产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先行者和奠基者,对后世同类型作品影响深远。

主演郭连文(1953-2024)

他是刘少奇的特型演员,在1998年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被央视《少奇同志》剧组从全国大批报名者中挑中。

在《少奇同志》中,首次展现1957年刘少奇提出“两种教育制度”时辩论的场景。

《换了人间》中借助化妆技术和他的精准演绎,呈现了晚年刘少奇的憔悴。

在特型演员逐渐淡出娱乐圈的当下,他无疑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和缩影,跟角色深度绑定和抽离同样困难。

但是对于某些人而言,一生能有一个代表角色便足矣。

03、被雪藏20多年,该剧还适合播出么?

随着中国影视行业的工业化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大制作进入大众视野。

然而无论是《金刚川》,还是《长津湖》系列和《志愿军》系列,其在上映时都未能获得所有观众认可。

近些年口碑最好的抗美援朝作品,反而是《功勋》中的一个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

该剧并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以质朴和真实的人物塑造见长。

《抗美援朝》从技术层面看或许过时,但是在写实的人物塑造和战争群像刻画方面,都是技术提升所无法取代的。

并且该剧并非没有“大场面”,10万中国人民解放军本色出演难道不够震撼?

本剧使用退役T-34坦克50辆、喀秋莎火箭炮12门实拍,并首次在影视中还原“米格走廊”的空战场面。

剧组亲赴中俄朝三国实景拍摄(丹东、莫斯科、平壤),复刻50年代的鸭绿江铁桥原貌。

这些影像哪怕放在当下,依然具有相当强大的杀伤力。

另外,本剧的叙事角度放在当下依然犀利。

不仅使用了三方决策层的平行博弈(中南海、克里姆林宫和白宫),还有战俘视角(有黑人军医、英国画家)。

并增加了国际科学委员会在朝鲜采集昆虫标本的取证过程(细菌战的证据)。

正是上述这些内容太硬核、太真实、太震撼,或许才导致本剧的命运坎坷,怕是播出后真伤了美国人的感情。

总结

《抗美援朝》能否播出,早已超越单纯的影视问题。

这里涉及历史解释权、文化软实力和“中美关系”的复杂系统工程。

该剧的最终命运或取决于中美的博弈程度。

2027年,或是一个播出机会。

或者说,当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致敬最可爱的人。(撰文:木未舟)

来源:香港电影怀旧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