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所有人都以为玫瑰的归宿要不是庄国栋,就是方协文时,她却偏偏选择了那个生命只剩三个月的男人。
在所有人都以为玫瑰的归宿要不是庄国栋,就是方协文时,她却偏偏选择了那个生命只剩三个月的男人。
傅家明。
这个决定,很多观众直到剧终都没反应过来。前男友庄国栋,事业有成,感情未了,还在不遗余力地试图回头。可玫瑰毫不动摇。
她不是没爱过庄国栋,也不是没在和方协文的婚姻中挣扎过。但只有在傅家明面前,她才第一次不需要“证明自己”。
她终于可以只是做玫瑰。
不是母亲,不是妻子,也不是谁的美丽皮囊。
“你是不是在想我?”
傅家明问出这句话时,玫瑰没有回答。但她的眼神出卖了一切。
那晚的船,不大。也不稳。像极了他们这段来得太快、太不现实的关系。
可偏偏,玫瑰就上了船。
这一幕,看似浪漫,其实危险。傅家明明知自己身体状况,却依然邀请玫瑰同行。不是不负责任,而是他知道,玫瑰想要的不止是一个男人。
她要的是共鸣。
“船不就是让人开的嘛?”傅家明轻松一笑。
这句话,简直是给玫瑰设下的“自由陷阱”。她太久没听过这样的话了。
在庄国栋那里,她是被安排的人生副本;在方协文那里,她是被控制的“生育工具”。
只有傅家明,给了她一次真正“随心所欲”的机会。
不是爱情让她上了船,是她终于想为自己活一次。
“其实我到现在都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跟我分手。”
庄国栋这句话,说得太晚了。
五年过去,他还是不懂。
他以为玫瑰是任性,是不懂事。可他从来没问过她想要什么。
他安排法餐,却没准备给孩子的餐位。面对孩子叫他“果冻叔叔”时,脸上写满尴尬。他的诚实,不是优点,是不解风情。
他爱她——没错。但他只爱那个“不需要孩子、不需要家庭牵绊”的玫瑰。
他爱的是那个可以辞职追他到法国的玫瑰,是那个愿意绕着他转的、为他牺牲的玫瑰。
而玫瑰,已经不再是那个玫瑰了。
她带着女儿下楼吃汉堡,就是一种测试。
不是测试庄国栋是不是好爸爸,而是测试他是否愿意和现在的她一起生活。
结果显而易见。他没准备好。
不是所有的爱,都值得再开始一次。尤其是那种“我以为对你好”的爱。
“你画的这幅画,其实是在表达你童年的孤独,对吧?”
傅家明说完,玫瑰沉默了很久。
她第一次遇到一个人,不是夸她画得好,而是看懂她画里藏着的痛。
他不是用赞美去讨好她,是用理解去靠近她。
他带她女儿去给死去的兔子办葬礼,写歌安慰她。不是为了讨好小孩,而是让孩子学会面对失去。
这种细腻,是玫瑰从未在两个前任身上得到的。
方协文只会问:“你有精力上班,没精力生儿子?”
庄国栋只会说:“我以为你是那个愿意陪我留在法国的女人。”
只有傅家明,用行动告诉她: 你不需要成为谁的附属,你本身就值得被爱。
他不求玫瑰改变,也不让她牺牲。
他甚至在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后,提出分手。
“等我死了,记得忘了我。”
这不是煽情,是尊重。
他尊重她的未来,哪怕那个未来没有他。
很多人说玫瑰恋爱脑。
和庄国栋爱得太疯,和方协文结婚太快,和傅家明陷得太深。
可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她从未停止追寻“被理解”的可能?
她不是没清醒过。她也不是不知道傅家明快不行了。
可她依然选择去爱。
不是因为她傻,而是因为她终于知道, 爱从来不是对未来的投资,而是当下的共鸣。
哪怕只有三个月。
她也要抓住。
不是谁都能做到这样勇敢。
所有人都在问:
为什么不选庄国栋?为什么不回头?为什么不现实一点?
可玫瑰不问这些。
她只问自己: 我现在快乐吗?
答案是肯定的。
爱不是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找一个能看见你的人。
傅家明,看见了玫瑰的灵魂。
所以她才义无反顾。
哪怕只是一夜定情。
哪怕结局早已注定。
她依然选择上那艘小船。
因为那是她第一次,真正为自己而活。
来源:疏影尚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