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饰演的刑警韩青,一改往日荧屏形象,以瘦削的面庞、疲惫的眼神和标志性的黑眼圈,塑造了一个在高压职场中挣扎的真实女警。
2025年的春天,影视圈因孙俪暌违三年的新作《乌云之上》掀起波澜。
这部以女性刑警为主角的悬疑剧,自开播便陷入两极分化的争议漩涡。
有人盛赞其以“女性力量重构悬疑法则”,也有人痛批“五分剧本浪费满分演技”。
在这场舆论的风暴中心,《乌云之上》究竟是一场突破性的实验,还是又一次明星效应下的行业困局?
作为“大满贯视后”,孙俪在《乌云之上》中的表现无疑是全剧的焦点。
她饰演的刑警韩青,一改往日荧屏形象,以瘦削的面庞、疲惫的眼神和标志性的黑眼圈,塑造了一个在高压职场中挣扎的真实女警。
剧中,她拒绝替身完成雨夜追凶、倒车入库等高难度动作戏,甚至在拍摄时因过度投入而受伤,却仅以一句“这点小伤还用创可贴”轻描淡写带过。
这种“去明星化”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会崩溃、会争执、会为案件放下面子的复杂人物。
尤其是韩青在生理期强忍疼痛查案的微表情,以及面对搭档失踪时压抑的焦灼感,被不少观众称为“教科书级演技”。
然而,孙俪的全力以赴却未能完全填补剧本的短板。
尽管剧集试图通过“剥洋葱式叙事”展现碎尸案、警员失踪、毒品网络三条主线,但案件之间的松散联系和逻辑漏洞让悬疑感大打折扣。
例如,反派过早暴露身份、警方对关键证据的草率处理,以及主角被线索“牵着走”的被动状态,让观众直呼“悬疑变儿戏”。
更令人遗憾的是,剧中韩青对待新人的傲慢态度、不合实际的着装(如紧身皮衣追凶),以及频繁出现的“马赛克碎尸镜头”,进一步削弱了角色的专业性与剧情的可信度。
女性视角与社会议题:突破与局限并存《乌云之上》的野心不仅在于悬疑,更试图通过女性视角解构社会现实。
剧中,单亲妈妈白小蕙为救病儿铤而走险,反派周雪曼因童年创伤走向极端,甚至毒贩王学华也在情与法的夹缝中挣扎。
这些角色不再是简单的“恶人”,而是社会生态的镜像——医疗困境、城中村生存压力、职场性别歧视等议题被悄然嵌入案件之中。
这种将悬疑剧升华为社会剖析的尝试,无疑是国产剧的一次大胆突破。
一方面,韩青的职场困境真实可感:她需要对抗男同事的隐性歧视,承受追查内鬼时的同僚猜忌,甚至在崩溃边缘仍坚持查案;另一方面,编剧又给她套上了“性转版霸总”的壳子——冲动易怒、轻视新人,这种“为强而强”的设定反而让角色流于表面。
相比之下,李小冉饰演的幕后黑手周雪曼更具张力。她以温柔姐姐的形象掩盖复仇之心,眼神从慈爱到狠戾的转变堪称全剧高光,可惜戏份有限,未能充分展开。
《乌云之上》的争议,本质暴露了国产悬疑剧的深层矛盾:当行业迷信“大咖+流量”公式时,剧本的孱弱便成为致命伤。
孙俪与罗晋的二次合作本被寄予厚望,但后者在剧中仅以“回忆闪现”形式存在,戏份稀薄到被调侃为“活在女主角的幻觉里”。
而导演花菁对悬疑节奏的掌控不力(前作《八角亭迷雾》豆瓣5.7分已见端倪),加上剪辑对关键戏份的粗暴删减(如孙俪情绪爆发的哭戏仅留背影),最终让剧集陷入“演技救不了剧情”的尴尬。
市场的反馈更为残酷:开播首周热度登顶后迅速下滑,豆瓣评分至今未开,与同期悬疑剧《余烬之上》的口碑形成鲜明对比。
观众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悬疑剧=暗黑滤镜+多线叙事”套路的厌倦,更是对扎实剧本的呼唤——毕竟,真正的悬疑不在于血腥猎奇,而在于逻辑缜密的人性博弈。
一场未完成的实验《乌云之上》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国产剧的希望与痼疾。孙俪以“毁容式演技”证明了自己对职业的敬畏,李小冉、罗晋等配角贡献了片段式高光,社会议题的嵌入也为悬疑剧提供了新可能。
然而,仓促的剧本、失衡的节奏、套路化的人设,最终让这场实验止步于“半成品”。
对于行业而言,这部剧更像一记警钟:当观众早已厌倦“开局炸裂、烂尾收场”的流量游戏时,唯有回归故事本质,才能穿透“乌云”,抵达真正的光芒。
或许,正如孙俪在采访中的遗憾:“我还可以表现得更好。”
但若剧本的土壤贫瘠,再好的演员,又如何让角色生根?
-end-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