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意,一镜到底的叙事电影不在少数(请参考“星期五文艺“推荐文章:将“长镜头”发挥到极致的10部电影),但电视剧就难说了,这跟两者的商业运作模式以及看剧的目标受众群有关,但我认为更多原因还在一个“叙事手法的操作”上。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混沌少年时》要一镜到底?
这里所谓的“一镜到底(即一个长镜头)”指的是单集一镜到底(该剧共4集)。
注意,一镜到底的叙事电影不在少数(请参考“星期五文艺“推荐文章:将“长镜头”发挥到极致的10部电影),但电视剧就难说了,这跟两者的商业运作模式以及看剧的目标受众群有关,但我认为更多原因还在一个“叙事手法的操作”上。
试想:电影剪辑意味着导演可以更为主动地将他(她)想要灌输给观众的东西塞到镜头前和焦点内,可以轻松隐藏住故事行进的关键要素(即限制性视角)以达到牵着观众鼻子走(即抖包袱)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更为主观地将自己的观点与情绪通过蒙太奇等手法强加给观众。长镜头显然在这些方面处于了劣势。
然而我们可以反过来看这个问题:
越精心策划的叙事剪辑,越会将故事拉向封闭式(这里指故事框架与结构的封闭)与戏剧化(即观赏性),显然这跟《青春期》想要的现实感与社会性是反的。索性,它的导演和编剧干脆舍弃了剪辑,采用了“长镜头”。
这样一来增强了“记录式”的现实感,二来给电影创造了足够的“画外开放空间”(包括人物、环境及故事情节)。
关于这种开放空间的具体表现,我们待会儿会谈到。
这里先补充说明一下“现实主义”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差异——笼统地说后者的“现实”是一种观念与目的(比如说它要弃用戏剧光,它要弃用明星等等),前者只不过是一种手法和工具。通俗讲就是“现实主义”往往只是看起来像“现实里发生的”,至于它等不等同于社会现实,不一定。它是否存在导演的主观引导性,也不一定。这部《青春期》,显然焦点不止在外部环境与人物关系上,而在人物行为的心理动机(即作案动机)以及覆盖在人物关系下的那些隐藏社会元素上(比如说社交媒体)。
(有关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请参看【星期五文艺】另一篇文章:从“新现实主义电影”到意大利百年历史的狂想)
关于人物关系及外部传统家庭及教育环境之于案件的“无意义性”这点,剧集中已多次且着重给出了提示。
比如说第二集中亚当(警察的儿子)就父亲校园查访给出的提示:你查不到的,你根本就没搞懂。
再比如第三集中心理师一再纠结杰米(犯罪少年)其父亲及家庭背景后遭遇的荒诞收场。
说到此顺带说一下《青春期》名称的中文翻译——英文原名是 Adolescence(青春期即单词的直译),中文却翻译成了《混沌少年时》,真是聪明过人,恨不得把所有片都往类型上拉!难怪我们把青春期当成贬义,把这期间干的很多事都当成了“病”,比如说“早恋”。
书归正传。
如此看来,此剧“长镜头”不止为一个“现实感”服务,它还在通过复杂的镜头与演员调度表现青少年犯罪的复杂性(比如说第二集警察的学校探访,导演通过频繁的人物交叉镜头转换把校园几乎每个角落里的每个人群对待凶杀案的反应都演了个遍);
同时复杂的调度还展现出了英国公检法以及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青少年心理专业人士对待青春期少年的态度与关注力(比如电影第一集警察抓获犯罪嫌疑人后警局里走的那一套程序,导演还是用频繁的人物交叉镜头转换来处理)。
(注:这里所说的人物交叉镜头转换即跟拍的摄像机从一个被摄人转向另一个同时出现在画框内的人,进而转换被拍摄人或视角)
如此看来,长镜头着实具备了某些导游的性质(像《俄罗斯方舟》那般),只不过导游不止一个人,而且这个“导游带我们去的也不是什么景点,而是犯罪嫌疑人要走的程序点而已。
另外长镜头也不是肩扛或斯坦尼康的专属,它可以随时转换成固定镜头(比如说警局里那些审问)、轨道镜头甚至大摇臂或航拍(比如第二集结尾处的航拍),这些拍摄为人物的行为语言展示以及人物犯罪动机提供了外部线索;
最后导演还在局部利用长镜头单一视觉的局限性营造出了某些特别的蒙太奇效果(比如说第一集中医警在要求杰米脱光衣服进行检查时,镜头移到一旁的父亲,近景面部特写,其它元素被移到画外,如此你看到了什么……)。
所有这一切长镜头勾勒出了一幅青春期画像,有意思的是:青春期是个复杂、含糊、且抽象的内部概念,描述演绎它却用的是外部“现实主义“手法。这也是这部电影特别的地方之一。
西方影视剧以”青春期少年“为题材的作品不在少数。
从前几年的《亢奋》,到世纪初的《这就是英格兰》(2007),再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的《大河边缘》(River's Edge),五十年代的《四百击》……
所有这类电影有个共性:他们都多多少少涉及到“青少年犯罪”。
本文说的这部英剧《青春期》也不例外。
但我要说的是:即便“犯罪”始终伴随,但它并不构成电影的“类型片”要素。我们与其说“犯罪”在此是一种类型,不如说它是象征化元素。它象征的是一种“危险性”,一种始终伴随青春期少年的危险性,它起到的是一种辅助作用,而非故事线。
对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部英剧看似通剧是在讲述一件凶杀案,但实则这起案件在第一集就已结了案,没有悬念,没有包袱,更没有什么隐藏视角。
剩下的便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导演要把焦点搁在犯罪动机上,搁在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上,以及搁在阐述事情的复杂性上。
这起“未成年杀人案”还引出另一个在其中推波助澜的东西:社交媒体。
这个社交媒体是引发青少年荷尔蒙冲动,并最终酿成悲剧的直接催化剂(至少在创作者看来如此,全剧实则是在引导我们关注这一元素,而非将注意力放在家庭背景或教育背景这些错误方向上)。
该剧的最后一集直接将镜头对准了犯罪者杰米的家人身上(前三集围绕犯罪而设的主配角们几乎都再没出现)。
它似乎在提示我们:家人已经在尽所能做的最好了,但还是避免不了悲剧的发生。
到底原因在哪,这部英剧没有给我们留下答案,大概也正是这种开放式演绎会导向我们对“青春期”更深层次的思考。
来源:星期五文艺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