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论看多了才发现,他们根本不懂《西游记》!| 精选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13 15:39 3

摘要:不过呢,我跟大家不太一样。因为我小时候,家里没有有线电视。我跟西游记的缘分,是从一本连环画上开始的。这个连环画,虽然内容上有很大的改编,但剧情人物基本上是完整的,说白了就是妖怪是全的。

大家好,我是小镜。

从今天这篇文章开始,我要写一个关于解读西游的长篇连载。

我想,至少有90%的朋友们,是从86版电视剧开始了解西游的,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不过呢,我跟大家不太一样。因为我小时候,家里没有有线电视。我跟西游记的缘分,是从一本连环画上开始的。这个连环画,虽然内容上有很大的改编,但剧情人物基本上是完整的,说白了就是妖怪是全的。

等后来家里条件好了,可以在电视上看西游记了之后,就始终有一个问题在困扰着我,那就是不管我每天多么守时的坐在电视机跟前,总会觉得自己错过了几集。

所以,为了补上这莫名其妙的几集,每次电视上播放西游记的时候啊,我都是一集不落的认真看完,可气的是,无论我怎么努力,它就是补不上。后来才知道,人家电视剧压根儿就没拍全!

在当时那个互联网还不发达的年代,为了了解那些在电视剧里消失的妖怪,我唯一能够想到的办法就是去看原著。

我记得我当时下了很大的决心,说一定要把西游记仔细的读一遍。但实际上,这就是囫囵吞枣的翻了翻,知道那些消失的妖怪是怎么回事之后就放下了。

可是万万没想到,多年以后,当我在互联网上,再次看到关于西游的内容,竟然都变成了,诸如:

红孩儿是太上老君的私生子啦;

孙悟空其实已经死在了取经途中啦;

猪八戒才是那个隐藏实力的大佬啦;

取经都是如来佛在下的一盘大棋啦;

论玉皇大帝对佛道两派的平衡之术啦;

满天神佛都是怎么靠吃人长生不老啦;

蟠桃人参果还有唐僧肉是怎么控制神仙的数量啦;

西游记其实是一部恐怖血腥的黑暗现实小说啦;

等等等等。

这些数不胜数的揭秘文章,先别说内容啥样,就算光看个题目似乎就能让人激动不已。

但是这些内容,却让我产生了错觉,难道我之前看过的原著是残本儿吗?

虽然我看的很粗糙,但是也不能有这么多的关键点没有注意到啊。

没办法了,只能在耐着性子读起了原著。

该说不说,再次读到原文,确实有了很多新的收获啊。

之前因为年龄小,书中大量的定场诗啊,旁白词啊,我都是跳过不看的,一来呢,有很多字儿不认识,二来呢,也不明白是啥意思。

等人到中年时,再次看到的时候才发现,那些之前跳过的内容里,信息确实挺多,首先,它是用来补充背景信息的,其次,这里面还填充着很多关于修炼的指南,那这么一看的话,西游记还真的不只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的。

但是,就上面我说到的,那些惊人的揭秘内容,我还真的是一点儿都没找到。

为此,我又看了明朝李卓吾评本的西游记和清朝黄周星的《西游证道书》,我发现,他们在点评中,也经常辟谣一些毫无根据的解读。

我这才知道,原来那些微言大义含沙射影的解读,也不是现代人才开始的,抓眼球搞流量的事儿啊,是古已有之。

除去一些完全与原著矛盾的解读之外,还有一些解读,虽然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但是呢,人家能够发散思维的同时,把自己的故事自圆其说了,哎,这倒也算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毕竟西游记的体材就决定了他可以联想的自由度。

在吾评本的西游记的开端,有一则明时小说家袁于令的题词,是这么写的:

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极及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佛非他,即我也,我化为佛,未佛皆魔,魔与佛立齐而未逼。丝发之危,关头非细,催挫之极,心性不惊,此西游之所以作也。

啥意思呢?就是说,小说就是编出来的虚构的事儿,没有想象和虚构,就没有文学小说,但虚构和想象呢,也是来源于现实世界。

所谓“神魔皆有人情,精昧亦通世故”。

作为读者的我们,还是能从中感悟到某些人生的真谛的。而且从实用主义的方面来看,用虚构和想象的小说要比用真实发生的事更容易让人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会说:“人教人,百言无用;事教人,一次入心”

从魔障的角度切入就比直接教化也更容易的让人接受。正所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磨灭。”是佛是魔呢,往往只在一墙之隔,如何抉择却是一个异常重要的关头,整部西游记,其实就是讲这件事情。

我对袁于令的这篇题词是深以为然。

我的观点是,不论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读西游记,其实都没啥问题,是借其讨论职场也好,还是讨论官场也罢,是从中发现光明,还是从中挖掘黑暗,也都是可以的,毕竟呢,变着法儿的讲故事才会有人看。

但问题的关键是,你不能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什么意思呢?就比如说从暗黑的人性去切入,你不能解读着解读着,就变成了宣扬暗黑了吧!

西游记里有没有人性的卑劣和阶级的压迫呢?有,而且还不少。但你非得说,西游记洋洋洒洒百余万字,就是为了让你学习这些个东西的话,那是不是有点不太合适了呢?

这时,就又有人会说了,说文学作品这种东西啊,一旦作者写完了,故事就交给了读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怎么看那都是读者的自由。

这个话确实没错,我也同意。但问题是,既然你选择了这样解读,那就得明明白白地告诉你的读者说:“我展示这个哈姆雷特他黑,是因为我的世界就黑,所以,我看到了一个黑的哈姆雷特,而不是这个哈姆雷特他本身就黑。

这样一来,大家也好接受。可是,你偏偏上来就说,读者看不出哈姆雷特黑,是因为读者没看懂,这就有点不讲道理了,不是吗?

西游记原著,它也不是什么奢侈品,谁还看不起个原著是咋的?就只有你能看?别人所谓的“看不懂”,大抵呢,不过是因为别人心怀光明,愿意去发现美好罢了。

总不至于说,因为小日子他不要脸地往海里倒核污水,别人家正常的核废水都成了有问题的了吧?很明显,有问题的,是混淆这两个概念的鬼子,您说是吧?

反正我已经是看完了三个版本的西游记了,而且对现在到处充斥的这种解读方式也不太喜欢,所以,就想尽一些绵薄之力,去扭转一下这种局面。

不管这个系列有多少人看,在开始之前呢,我们还是要先达成一些共识。

在解读西游记的内容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儒释道三家的内容,但不论书中对它们的理解如何,在我这个系列里,除非是剧情的需要,不然就都要先去除掉其所包含的宗教意义,仅仅就讨论它们的哲学意义。

此外,西游记毕竟是一本古代小说,已经距离我们五百多年了,很多世俗的价值观,已经和现在大相迳庭了,那么在解读的时候,我们尽量的把他们限制在当时的环境中去讨论,最多也只能是借古喻今,切不可全盘按照如今的价值观去思考,说这时刻舟求剑和南辕北辙,那都是轻的。关键的是,时间久了,很容易就走火入魔了。

来源:小吕爱叨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