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个北方的小村庄里,低保户李建国家的牛不见了。他坚信,村长牵着的那头牛就是他的。因为牛的外表都差不多,所以在经常发生误传的农村里,一个低保户大爷说村长家的牛是他家的,这几乎没人信。李建国感到很为难,当然也觉得非常委屈。村里的法官张志民(霍青 饰)和他的年轻助
在一个北方的小村庄里,低保户李建国家的牛不见了。他坚信,村长牵着的那头牛就是他的。因为牛的外表都差不多,所以在经常发生误传的农村里,一个低保户大爷说村长家的牛是他家的,这几乎没人信。李建国感到很为难,当然也觉得非常委屈。村里的法官张志民(霍青 饰)和他的年轻助手林子涵(刘美含 饰)在树下摆了几张桌子,进行了一场公开的审判,解决那头牛属于谁的问题。这是《法官的荣耀》开头的一个故事——《争牛》。
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山东省广播电视局指导,国内知名短剧厂牌听花岛出品的法治温情题材短剧《法官的荣耀》于4月11日播出。除了在红果短剧、抖音听花岛剧场免费首播外,该剧还将在东方卫视、山东卫视、央视频、澎湃新闻同步上线播出。这部剧中,法官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法官大人”,而是走进田间地头,与村民们共同解决各种纠纷。女主角林子涵从大学毕业后,担任乡村法官助理,跟随老法官张志民,逐渐成长为一名充满使命感的法官。通过五个生动的故事,涵盖了村民争牛、老人赡养、孤女抚养等社会热点话题,真正将法律带入百姓心中。
目前该剧已赢得众多权威机构的认可。2025年2月,该剧荣登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广电总局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举办的首届法治中国“三微”作品展播活动名单之中。随后的3月,它又被纳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4-2025年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的支持项目,并成为“随着微短剧学法”创意计划第三期推荐剧目之一。
《法官的荣耀》以当代年轻人林子涵的视角展开,向公众讲述了五个故事,涉及到法律与人情的平衡,比如老人赡养、未成年人抚养等问题。这样的角度让观众更容易代入角色,平等地走进这些法治小插曲中,感受法律的尺度和人情的温度。刚从法学院毕业的林子涵当上了法官助理,在山东沂源县的一个小镇上跟着经验丰富的老法官张志民工作。每天,她都会在田间地头奔波,解决乡亲们的各种矛盾。年轻的林子涵初出茅庐,对农村的环境有些不熟悉,有时甚至不太理解。但通过处理村民们的官司,她逐渐对人情世故和法律执行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第一集《争牛》的故事中,低保户李建国与村官发生了争执,展现了村民的朴实可爱。
“现在没有证据证明这牛是你家的。”村民们的话让李建国感到无比委屈。
李建国和孙子李小鳖相依为命,有一天,他家的牛突然不见了,后来发现居然跑到了村长家里。作为一个低保户,李建国的解释显然没人愿意相信。要确定牛是不是自己家的,李建国只能带牛去做 DNA 检测。做一次 DNA 要 7000 块钱,比一头牛的价格贵多了,林子涵不理解,为啥低保户李建国愿意拿出全部家当来做 DNA 检测呢。可张志民知道,这是傲骨,是人品,是尊严啊。跟村长争牛,谁能信呀?
爷孙俩因此被全村人嘲笑,村里的小孩一看到孙子李小鳖就唱:
「讹讹讹,讹人真缺德,李家祖孙俩,讹人真缺德。」
张志民清楚李建国的难处,知道他资金紧张后,就帮他找检测机构减免了部分费用,最后官司打赢了,夺牛的村长承担了这笔 DNA 检测费。
林子涵经过这件事,也明白了为什么张志民放着那些大案子不办,跑到这边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案子,在农村那可就是大案子。」
如果说第一集的故事是为农村案件的讲述做铺垫的话,那么第二集的《子欲养》,就是在向农村老年群体普及养老问题,让大家都重视对父母的赡养责任和义务。
剧集一开头,就看到一位老太太穿着红色寿衣坐在炕上,一声不吭。两个儿子互相推诿,母亲只好找张志民帮忙,告两个儿子不赡养她。看着这一家人的推卸责任,张志民陷入了沉思。这时候,干儿子出现了,他给了干娘一张有10万块钱的银行卡,并告诉老人可以做“遗赠抚养协议”,以后可以自己决定遗产怎么分配。
在一个很家常的养老话题中,大家开始了解“遗产抚养协议”。
接下来是关于未成年群体的普法故事。
孤女周雁,从小跟姑父孙德厚一起生活。尽管姑父有亲儿子,但他对待周雁像亲生女儿一样好。得知女孩因为父亲意外去世得到了一笔补偿款,两位叔叔想要争夺她的抚养权,而未婚的姑父则没有资格抚养。
于是法院给女孩单独开了一个账户,姑父后来顺利结婚,最终得到了女孩的抚养权。
最后两个故事分别叫《救妻》和《再嫁》。这两个故事都跟女性有关。《救妻》里廖大强为了救生病的妻子去卖假烟。廖大强其实人不坏,村民们知道后纷纷帮忙,给他捐钱,有的五十,有的一百,法官也给他申请了司法救助。《再嫁》讲的是苏红梅婚后被丈夫黄晓亮家暴,受不了离家了。这一集告诉观众,遇到家暴可以起诉离婚,报警记录和验伤报告能证明家暴。
这五个故事用短剧的方式讲不同的人生状态,直接说到人性。剧中有些生活细节的处理,让剧情更真实接地气。林子涵跟着张志民帮村民解决矛盾时,张志民问她:“国徽沉吗?”林子涵说:“比我想的沉,不过我能背好它。”
实习期结束后,林子涵终于独当一面,成了乡村法官。五年后,她开始培养新法官。一天,林子涵躺在牛车上,一位梳着小辫儿的年轻女孩找到她,眼中满是好奇和憧憬。看着这双眼睛,她可能想起了多年前初到村里,跟随张志民前辈普法的日子。法律的温暖,就在一代代法官的传承中延续着。
生活中,我们觉得法官离我们很远,印象中的他们是严肃、不苟言笑的。但这部剧把法官还原为“人”,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温情一面,了解了乡村法官的工作。
比如第一集,村民李建国的牛犊跑到了村长家,低保户老李头说的话没人信。没办法,他只能告到法庭上。这个案件成了“流动法庭”的第一个审理对象。在林子涵和张志民法官的帮助下,老李头拿回了牛犊,既保护了自己的财产,又保住了面子。
张法官非常重视和理解村民们因生活琐事引起的矛盾纠纷。他说:
“对我们来讲,这可能不过是件小事,但对于那些村民来说,这可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是世世代代的尊严。”我们带着国徽来这里处理事务,就是要让村民们知道,我们在乎他们和他们所受的不公。”
法官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时会对现实感到无奈,但也会尽力用法律去帮助那些弱势群体。他们不仅懂得用法律来解决村里的纠纷,还擅长运用人情世故来化解矛盾。通过处理这些家庭纷争,基层法官们的原则性和温情也得到了展现。
作为新晋法官的林子涵,她在工作中的感受和体验,真实反映了乡村案件处理的特点。面对那些抛弃老母亲的自私儿子,她会直接指出:“你们的母亲为你们付出了一切,你们却不珍惜,而别人只是给了一顿饭的好处,你们就记得要回报。”当看到因妻子生病而被迫卖假烟的村民时,她也不禁向张法官感叹:“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多让人感到无助的事情呢?”
张志民这法官当了好多年,他跟林子涵说:“生活里难免有些不如意的地方,可别忘了,法律之外还有人情在呢。”他们在处理的那些案件里,大伙儿既看到了法律的威严,也感受到了法律带着的那股温情。
此外,这部剧也重点展现了乡村和村民们那种良善的本质,村民那都是挺有“温度”的。
就说那些村民之间互相帮忙特别真诚,当事人后来也知道后悔了,旁边的人正义感爆棚,还有祖孙之间、母子之间的亲情,乡邻们也是互帮互助的,这些都让人看到普通人身上的温暖和真情。
比如说,村民们会去指责那个非法占有老李头家牛的村长;还会拿着烂菜叶子追打势利自私的不孝子;乡亲们自己掏钱,去帮那个急需钱给患病妻子治病的、卖假烟的老廖……
这些普通村民身上散发出来的道德光芒,和法官的专业坚守相互映衬,体现的就是乡村振兴这个背景下,村民们法治观念和精神文明都有了进步。
村民可不是那种被动等着被普法的对象,他们的善良、质朴,还有对公平的渴望,也在守护着正义。这种法官和村民之间相互奔赴的关系,让法律的严肃性和人情的温暖相互补充、融合在一起啦。
在田间地头流动的法庭上,法官和善良的村民们都闪闪发光。短剧《法官的荣耀》不仅丰富了公众市场的内容,也探索了短剧的新边界。过去普法题材多强调教育属性,而《法官的荣耀》将法律知识和故事结合,用温情的口吻展现法律的温度,确保了作品的普适性和情感共鸣度。导演范博洋表示,拿到剧本时他和团队都感到压力,因为资料有限,他们需要在20天内突破专业法律知识。选角和寻找场地的过程中,他们接触了很多乡村法官,考察了多个农村地区。最终选择了形象正派、有“身边人”感觉的演员霍青饰演男主角,女主由刘美含出演。
听花岛-短剧界的人间清醒
为了把真实的北方乡村展现出来,主创们请了当地的村民当群众演员。不过呢,村民们一演戏啊,就难免会紧张、忐忑。结果在村委会那场戏里,群演的村民们平时挺轻松的,可导演一喊“卡”,大家一下子就愣住了,像木头一样。
这可咋整?现场有个退休村长出了个主意。他在片场大声说:“你们平常怎么聊天就怎么聊,台词不重要,把意思表达出来就行。来,试试。”
拍摄的时候是9月初,正赶上秋收。特约演员和群演都是当地村民,他们上午收桃子,下午就来演戏。有时候还有村民迟到呢,说是没下雨想多收两亩地,把时间都给忘了。
他们没有故意装深沉,把生活场景还原得特别真实,还讲了好多温暖的法治故事。就这样,北方农村村民的真实表演就顺利呈现出来了。
他们真的很用心在服化道上,总制片人带队做了三版装造方案,给所有角色搞了105套造型,从选品到搭配、定妆、现场执行都是1:1还原。群演几乎纯素颜上镜,有的服装还做旧处理。剧中的蒲扇、草帽、背篓、公文包等配饰都跟现实差不多。
2024年初,《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在口碑和市场上双丰收,登上热搜。再看《引她入室》和《夜色将明》,这两部剧的主题颇具特色,聚焦女性互助的新主题。《闪婚老伴是豪门》,这部剧的成功打破了年龄的界限。《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成为国庆档的黑马之作,提升了主旋律短剧的标准;《家里家外》堪称川渝文化的缩影,成为真正的国民短剧口碑之作。这些热门作品的背后离不开团队的努力。他们始终坚持精品化的创作理念,把每部剧都当作艺术品来雕琢。
在采访中,总制片人表示:“我们在短剧中追求表达、创新和美学,通过‘平视’的创作手法,让法官与村民之间的互动更加真实感人。”这种平视的态度确实难能可贵。拍摄时,主创们深入探讨每一个镜头,剧中出现了许多极具特色的视听语言——背在法官背上的国徽、几把木椅组成的流动法庭,围绕“把法律带到田间地头,把公平送到百姓心中”的主题,实现了视听语言与主题表达的深度融合。
来源:剧供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