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说结论。这种满头簪的戴法还得说到晚唐,晚唐时期女子造型和服饰华丽度都是空前“炸街”的。更有文人笔下的种种描写加深了我们对唐代女子发饰的想象,如南北朝萧衍《河中之水歌》载“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唐代诗人施肩吾《收妆词》也载:“灯前再览青铜镜,枉插金
小时候看古装剧的时候,都会被那顶头大凤钗和满头金灿灿的美惊艳到,满足印象里雍容华贵、天潢贵胄的想象,为什么现在的剧反而少见了?
先说结论。这种满头簪的戴法还得说到晚唐,晚唐时期女子造型和服饰华丽度都是空前“炸街”的。更有文人笔下的种种描写加深了我们对唐代女子发饰的想象,如南北朝萧衍《河中之水歌》载“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唐代诗人施肩吾《收妆词》也载:“灯前再览青铜镜,枉插金钗十二行。”
这种繁复发饰流行得有赖于唐代流行高髻,也就是说造型越大簪越多,所以这时期的女俑也多被称为“唐大头娃娃”,唐代发髻越高也能表现其身份尊贵,这种风气尤其到了晚唐五代更胜,所需假发越多则固定簪钗也越多,而且大多为对称的对数。
头上用的金钗也更多,越能体现一个人的华贵,如果命妇穿“钗钿礼衣”,则也要按照对应的簪钗数量戴法。所以为什么看一个女子头上的簪钗数量,也能看出她的身份地位了。
那么“十二钿钗”怎么戴?敦煌壁画中不少供养人的画像就能体现这种繁复的钗钿戴法,如榆林窟第19窟所绘五代凉国夫人画像簪了八支(四对)金钗及若干宝钿;而敦煌曹家族的供养人画像则有6、4支不等,多为两侧对称戴法,最高不得垂直于头顶位置。这里提到的簪和钗,早期说法也有不同,簪多为单股,钗为双股,后来簪也逐渐演为女子发饰统称。
以前的古装剧造型,不限于唐代,连端庄大气的明风,都能做出一种“天潢贵胄”的质感。虽然可考据材料并没有现在那么多、也没那么方便,但是“韵味”和“审美”是足够的,能给人一种哪怕几毛钱的边角料也能做出真正的盛世之感。审美差别,就间乎于满头簪戴得到底是艳俗还是高贵,是能被一眼看出来的。以前拍唐代剧前,演员还要刻意有效增肥,以达到富态大气的形象状态。
现在的古装剧中,大多只有老戏骨能戴出这种感觉了,虽然《似锦》中黄奕的脸型也瘦,但常年积累的气质和仪态弥补了大头发饰和脸盘子给人造成的视觉差。
让人也回想起《上错花轿嫁对郎》时期的她,那时属于年轻时期,李玉壶相对杜冰雁的发饰也更为侠气,偏向简约俏皮,和杜冰雁的贵气的大家闺秀形成强烈对比。但这种简约的妆造,也仅限于江湖气,而非宫廷和官宦世家。
尤其现在的古装剧,受现代“白幼瘦”审美影响,大部分演员都太瘦,仪态也没有做过特别训练,所以基本上形象和气质都撑不起大头造型,所以更别说戴那么繁复的造型了,现在的造型相当于以前的简化版,虽然局部服化道、簪钗精细度都上来了、画质也更为高清,但回看小时候那时候的簪钗造型,依旧还是以前的印象更加深刻。不过现在的服化道在整体调性上,也是有提升的,可以说是不断在寻找古典和现代化审美的平衡点,你觉得呢?
来源:樱桃侃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