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为吸引沈卓然关注,穿着性感睡裙、为他做精致饭菜、小心翼翼地与他保持距离又不失亲近,一边暗暗期待他回头看自己一眼,一边心里想的却是“我要成为他喜欢的样子”。
彭玉兰一直以为,自己是爱沈卓然的,至少是倾慕他的。
她为吸引沈卓然关注,穿着性感睡裙、为他做精致饭菜、小心翼翼地与他保持距离又不失亲近,一边暗暗期待他回头看自己一眼,一边心里想的却是“我要成为他喜欢的样子”。
但《我的后半生》大结局,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情,把这一切打碎了。
聂娟娟病倒,命悬一线。
在帮助这位沈教授的“前任女友”的过程中,彭玉兰第一次意识到:
自己喜欢的,并不是沈卓然,而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幻影,是孙宝琴为她勾勒出来的“理想老伴”,是她对向往的“生活出口”的误读。
01. 爱情是假的,投射才是真的
彭玉兰不是没付出。
她洗衣做饭、帮着照顾家、甚至准备和沈卓然重建生活——她把自己能做到的都做了,甚至连一个未婚女性最宝贵的青春和热情都搭了进去。
但她为什么做这些?
她自己也不清楚。
直到聂娟娟倒下、命悬一线,她突然明白了:有些东西是远比得到一个人的爱情,更重要的。比如,在危机时刻救下聂娟娟,再比如,为她涂口红,陪伴她下楼看看这世界。
爱情是高处的月亮,而人的真实情感,往往在最狼狈的时候才看得清。
彭玉兰第一次看到沈卓然在病床前无措、痛哭,看到他为聂老师奔走、焦虑的样子。
她明白了:
那个沈卓然,从来就没有正视过自己。而自己,也有比关注沈卓然更重要的事情。
彭玉兰曾被孙宝琴“感动”过。
她觉得闺蜜真是自己人,不但鼓励她靠近沈卓然,还帮她在沈家“站稳脚跟”,甚至为她在沈卓然,沈青,刘丽娜面前说尽她的好话,说她漂亮、贤惠、通情达理。
可到后来她才看清,孙宝琴哪里是在“成人之美”,她分明是“为女儿铺路”。
孙宝琴的算盘很清楚:
如果彭玉兰进门了,是“自己人”,能说得上话;她女儿将来就能在沈家多一层“保障”;甚至等沈卓然百年之后,沈家的财产不会落到外人手里,都是自己女儿女婿的。说到底,彭玉兰只是被人“算计”了一步。
她以为自己是爱情的主角,其实只是别人剧本里的“温顺女配”。
最扎心的是,沈卓然从来没正眼看过彭玉兰。
其一,他觉得她太殷勤,太主动,太没有“距离感”。这背后不是对彭玉兰本人的偏见,恰恰是对一向咋咋呼呼的亲家母孙宝琴的“不待见”。
沈卓然曾经和丽娜抱怨:“别跟你妈似的。”沈青和儿子多乐也说过类似的话。至少他家里,对这个亲家母、丈母娘不是打心底的尊重。
那么她极力推荐的人,自然不会被沈卓然重视。
其二,她们相遇的时间不对。此时,他始终拿彭玉兰和娟娟比,嫌她不够“文化”、不够“含蓄”、不够“知趣”。
他享受着被照顾的温暖,却从没想过要交出自己的真心。聂娟娟是稀缺的,能在精神上有强烈共鸣,是老年人婚恋里及其难得的。
这点,彭玉兰是懂的。她越懂,越委屈。
直到聂娟娟病重,她看见沈卓然彻底的崩溃,看见他放下架子、恳求医生、寸步不离,她终于明白:
“原来你是会爱的。
只是你不爱我。”
彭玉兰这个角色是原著小说里没有的。电视剧改编过程里,加入这个角色,是一个亮点:
首先,她既会主动追求自己的晚年幸福,又会恰到好处地退出,体面而不失风度。她对聂娟娟的好,让人看到人性的光芒,同性之间的帮扶,是远远大于爱情的魅力。
她并没有真的“爱上”沈卓然,她努力保持着自己的自尊自爱。哪怕对方是住200平米的退休老教授,哪怕对方不对自己感冒。
很多人像彭玉兰一样:总觉得自己如果再努力一点、再温柔一点、再懂事一点,对方就会爱自己。
但沈卓然不是看不见,而是从来没那个意思。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他根本就没打开这道门。
彭玉兰清醒后,从聂娟娟和沈卓然身边离开,她只是默默离开。
很多人说,彭玉兰这一角色“太卑微”,我却觉得她“最通透”。
她经历过暗恋、误会、被算计、被冷落,也曾幻想婚姻是救赎、男人是归宿。
可最后,她明白了:
“不是我不值得被爱,是我终于愿意去爱自己。”
不是所有投入都能换来回应,不是所有奔赴都值得坚持。
成年人的爱情,最重要的不是“轰轰烈烈”,而是彼此把对方放在生活的正中央。
既然沈卓然做不到,彭玉兰就不再勉强。
来源:亮话天下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