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影视行业热衷于挖掘新题材,试图从各个小众领域中寻找创作灵感,医美行业便是其中之一。《以美之名》作为首部聚焦整形修复与医疗美容的剧集,在题材选择上无疑抢占了先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医美行业,这个在现实生活中既热门又充满争议的领域,本有着丰富的故事素材
医美题材:看似创新,实则保守
近年来,影视行业热衷于挖掘新题材,试图从各个小众领域中寻找创作灵感,医美行业便是其中之一。《以美之名》作为首部聚焦整形修复与医疗美容的剧集,在题材选择上无疑抢占了先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医美行业,这个在现实生活中既热门又充满争议的领域,本有着丰富的故事素材和深刻的社会话题可供挖掘。
从宣传来看,主创团队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历时七年,深入北京协和医院等多家医院进行采风,调研超百例真实案件,还邀请了权威专家全程指导。这样的前期准备,听起来诚意满满,让人对这部剧充满期待,以为能看到一部深入剖析医美行业的佳作。然而,当真正观看这部剧时,却发现它在题材的运用上过于保守。虽然剧中涉及了一些医美案例,如 “恐龙女孩” 的面部肿瘤全切手术、家暴受害者的祛疤诉求等,但这些案例的呈现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挖掘背后复杂的行业问题。
在现实的医美行业中,除了手术本身的风险和技术难题,还存在着诸多乱象,如非法行医、虚假宣传、过度医疗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消费者的权益,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以美之名》里,对于这些关键的行业痛点,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提及,没有进行深度的探讨和展现。这就使得这部剧在题材的创新性上大打折扣,看似开启了医美题材的先河,实则没有充分发挥出这个题材应有的潜力,仅仅是套了一层医美的外壳,内里依旧是常见的职场剧套路。
双女主设定:人设老套,冲突生硬
《以美之名》采用了双女主叙事模式,乔杨和周静雯这两位整形外科的顶尖医生,本应成为推动剧情发展和展现行业多面性的关键人物。但遗憾的是,她们的人设充满了老套的痕迹。
乔杨,被设定为理性与感性的矛盾体,医术高超却因一场手术陷入人生低谷。这种 “天才医生遭遇挫折” 的人设,在众多医疗剧中屡见不鲜。从最初入行时的一帆风顺,到因一次看似冒险的手术决策而跌落谷底,这样的剧情走向毫无新意。而且,为了凸显她的性格特点,剧中刻意塑造了她嘴硬心软的形象。在面对患者时,她所谓的 “严苛” 表现得十分生硬,仿佛只是为了符合人设而做出的刻意行为,缺乏真实感。在手术台上,虽然试图通过她操作娴熟、眼神专注的画面来展现医者仁心,但这些表现过于流于表面,无法让观众真正感受到她对医学的热爱和执着。
周静雯的人设同样没有亮点,一个从小镇女孩逆袭成 “整形天后”,却在事业与家庭间左右为难的形象,早已是影视剧中用烂了的套路。从底层一步步打拼上来的经历,本可以挖掘出很多有深度的故事,但剧中只是简单地一笔带过,更多地将她置于事业和家庭的矛盾冲突中。而这种矛盾冲突的设置也十分生硬,没有展现出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只是为了制造冲突而冲突。
两位女主之间的理念冲突,本应是剧中的一大看点。乔杨坚持医者仁心,认为整形医生应拒绝不合理要求,守护医疗的底线;周静雯则更注重市场需求,认为医美是服务业,应尽力满足患者的需求。这样的理念碰撞,本可以引发观众对于医美行业本质的思考。但在剧中,这种冲突的呈现过于简单粗暴。两人之间的争吵和分歧,往往缺乏合理的铺垫和过渡,给人一种为了吵架而吵架的感觉。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这种冲突并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和升华,反而逐渐变得平淡无奇,无法真正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演员表现:姚晨用力过猛,整体表现失衡
在演员表现方面,姚晨的表演问题尤为突出。在剧中,她饰演的乔杨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从外形塑造来看,尽管镜头里不惧怼脸特写,凭借精致妆容与自信神态,试图展现角色魅力,但这种展现方式过于刻意。穿上白大褂,本应自然地散发出整外医生的知性干练气质,然而姚晨的表现却更像是在刻意凹造型,专业气场并没有真正从内而外散发出来。换上私服后,所谓的 “气场两米八的时尚达人” 形象,也显得十分浮夸,没有与角色的性格和背景很好地融合。
在演技上,姚晨对乔杨嘴硬心软性格的演绎也缺乏细腻感。面对患者时,那种看似严苛实则关怀备至的情感表达,没有通过自然流畅的表演传递给观众,反而让人觉得她是在生硬地切换两种状态。手术台上的表演同样存在问题,虽然有操作娴熟的画面,但眼神中的专注更多地像是在表演专注,而不是真正沉浸在手术的情境中。与其他演员的对手戏中,姚晨的表演也常常显得过于强势,没有很好地与对手形成默契的互动,导致整个表演显得有些孤立。
相比之下,贾静雯的表现相对较为自然。她在塑造周静雯这个角色时,虽然人设存在老套问题,但她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较好地展现出角色在事业和家庭中的纠结与无奈。在一些情感爆发的场景中,贾静雯的表演也能让观众感受到角色内心的痛苦和挣扎。然而,由于姚晨的表演问题,使得整个双女主的表演组合出现了失衡的情况。两人之间的对手戏,没有形成旗鼓相当的精彩碰撞,反而因为姚晨的用力过猛,让贾静雯的表演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他配角的表演中规中矩,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但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失误。然而,整体来看,由于主角表演的失衡,使得整个剧集的演员表现水平大打折扣,无法为剧情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剧情节奏:拖沓冗长,重点不突出
《以美之名》在剧情节奏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整体显得拖沓冗长,重点不突出。从开篇的 “恐龙女孩” 手术情节开始,就没有很好地把握剧情的节奏。本应紧张刺激的手术过程,在剧中被大量无关紧要的细节和人物对话所填充,使得观众的注意力被分散,无法真正感受到手术的紧张氛围和关键节点。
在后续的剧情发展中,这种拖沓的问题愈发严重。例如,在展现乔杨和周静雯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往往用大量的篇幅来描写两人的争吵和对峙场面,而对于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如何解决矛盾,却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展现。这些冗长的争吵情节,不仅没有推动剧情的发展,反而让观众感到厌烦。同样,在处理一些患者的故事线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为了展现患者的困境和内心世界,加入了过多的生活细节描写,使得整个剧情变得松散,重点不突出。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很容易迷失在这些琐碎的情节中,忘记了剧情的主线。
此外,剧中还存在一些不必要的支线剧情,这些支线与主线剧情的关联并不紧密,却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篇幅。比如,一些医院内部的权力斗争情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场的复杂性,但在这部以医美行业为主题的剧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而且没有对主题的深化起到积极作用。这些支线剧情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剧情的拖沓感,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逐渐失去耐心,无法真正投入到剧情中去。
社会议题探讨:浮于表面,缺乏深度
这部剧宣称要以 “医者仁心” 为纽带,直面容貌焦虑、网络暴力等社会痼疾,但在实际呈现中,对这些社会议题的探讨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
在容貌焦虑方面,剧中只是简单地通过几个患者的案例来展现。比如,一些患者因为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而寻求医美帮助,但对于这种容貌焦虑产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如社会审美标准的单一性、媒体的不良引导等,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观众只是看到了患者们对外貌的追求和焦虑,却无法从剧中得到对于这种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对于网络暴力的呈现同样如此。剧中有家暴受害者因修复伤痕遭网暴的情节,但对于网络暴力的产生机制、传播特点以及对受害者造成的严重伤害,没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展现。只是简单地通过一些网络评论和受害者的痛苦表情来表现网络暴力,这种呈现方式过于肤浅,无法让观众真正感受到网络暴力的可怕之处。而且,对于如何应对网络暴力,剧中也没有给出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仅仅是通过主角的一些简单安慰和鼓励来草草收场。
在黑医美乱象的揭露上,虽然是该剧的一大宣传点,但在剧中的表现也差强人意。只是简单地提及了一些黑医美的存在,如非法行医的小诊所等,但对于黑医美背后复杂的利益链条、监管漏洞以及如何有效打击黑医美等关键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讨。这使得观众对于黑医美乱象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了解到这个行业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价值观传递:混乱模糊,难以服众
《以美之名》试图传达一种理性求美价值观,然而在实际剧情中,这种价值观的传递却显得混乱模糊,难以让观众信服。一方面,剧中强调整形医生要守护医疗底线,拒绝不合理要求;另一方面,又在一些情节中为了满足剧情冲突和人物发展的需要,模糊了这种底线。
例如,在一些案例中,对于患者提出的一些可能存在风险或者不合理的整形要求,医生们的态度并不是始终坚定地拒绝。有时候,为了推动剧情发展,医生们会选择妥协,接受这些要求,这就与剧中所宣扬的理性求美价值观产生了冲突。而且,剧中对于美的定义也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阐述。虽然口口声声说 “审美不该被定义,女性本就独特”,但在实际的剧情呈现中,却依然存在着以传统审美标准来评判角色外貌的情况。一些角色因为外貌符合传统审美标准而受到优待,而那些不符合标准的角色则面临各种困境,这种矛盾的呈现方式,让观众对于该剧想要传达的价值观感到困惑。
此外,剧中对于女性成长和互助的展现也存在问题。虽然试图通过双女主的经历来展现女性在医美行业中的成长以及相互之间的支持,但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成长和互助缺乏真实的情感基础和合理的情节铺垫。更多的时候,给人一种为了迎合当下女性题材热潮而强行添加的感觉,无法真正让观众感受到女性之间真挚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种混乱模糊的价值观传递,使得整部剧在思想深度和感染力上大打折扣,无法给观众带来真正有价值的启示。
期待您的关注、留言、点赞、打赏、收藏和分享!
by 游戏江湖的空之叶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来源:游戏江湖的空之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