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运河“北上”,触达更深层的人文共鸣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09 09:20 5

摘要:绵延不息的运河,见证了少年们的青春岁月,映照着沿岸家庭的人生与情谊。前不久,电视剧《北上》完结,这部由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开播后实时收视率峰值破3,位列同时段第一,刷新近两年剧集“首播日实时收视率纪录”。江苏通过该剧的创新性表达,让文化价

绵延不息的运河,见证了少年们的青春岁月,映照着沿岸家庭的人生与情谊。前不久,电视剧《北上》完结,这部由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开播后实时收视率峰值破3,位列同时段第一,刷新近两年剧集“首播日实时收视率纪录”。江苏通过该剧的创新性表达,让文化价值照亮流量之路,并在流量红利中守住文化深度,实现“共生”发展。

创造性改编,深挖运河沿线故事

《北上》原著作者徐则臣生于连云港,从小与运河为邻。徐则臣写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到世界去”,《北上》中的人物对远方有强烈的渴慕,也有对故乡的真实发现。“你从故乡出发,到世界上绕了一圈,回来发现故乡比过去更广阔。如果待在故乡不动,故乡永远成不了世界。可能你在周游世界的过程中,才认识到需要的那个东西在故乡。”徐则臣说。

从故乡流向远方,从历史抵达当下。《北上》原著大篇幅讲述了晚清时期意大利人小波罗沿运河北上,寻找失踪的弟弟,但最终丧命于动荡之中的故事。电视剧编剧赵冬苓对《北上》做了当代化改编,一笔带过小波罗的故事,将情节聚焦在花街长大的一群少年身上,故事以他们的人生轨迹为脉络,以大运河文化及时代更迭为背景,通过描述个人成长、时代奋斗与邻里人情,展现了运河的百年历史变迁以及三代人对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从影视剧的远距离审美,到亲自奔赴的零距离接触,人们探寻到了大运河沿线的前世今生,亦获得了内心世界的静谧与深沉。“故事是江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跨越时空的运河故事、古镇故事,在文旅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著名作家、评论家、江南文化学者张永祎说,“通过挖掘和讲述运河故事,不仅让故事中反映的事件、事情、事实,得以代代相传,在潜移默化中也为运河沿线的旅游推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意空间。有些影响比较大的故事,还能够为当地的产业升级和文化创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旅游人气旺,文化记忆引发共鸣

运河本身如同舒展的长卷,运河两岸亦是连绵的博物馆。该剧重要取景地之一的花街,位于淮安清江浦里运河大闸口边,是一条著名古街。明清时期,清江浦大闸口是大运河沿线的繁忙码头,花街因此成为人们食宿、短憩的必经之地。电视剧总导演姚晓峰表示,剧中的“花街小院”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时代浪潮下普通人命运的缩影。因此在拍摄前期,电视剧制作团队选择在大运河岸实景重建花街,每一处细节都尽可能真实地还原运河人家的烟火气。

电视剧《北上》播出后,不少游客去淮安逛花街,品尝剧中华子做的“油墩子”。“油墩子外皮炸得酥脆,里面的萝卜丝馅软软嫩嫩,也唤起了我对家乡美食的回忆。”江西游客孟女士告诉记者,“《北上》拍的是别人家乡的街巷、美食和人们生活在这里的故事,但通过这种在地文化的生动展现,让我一个外地人看了很感动。”

在昆山巴城老街,剧组用57天时间完成了场景搭建。这条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200米石板街,现存明清建筑23幢、民国风貌店铺18家,剧组通过136处细节改造,让上世纪90年代的运河市井在物理空间重现:老茶馆门楣上悬挂的“正仪文魁斋”匾额为清光绪二十六年真迹,晾晒的靛蓝土布采用吴江非遗草木染工艺,连群演手中转动的铁环都是当地工匠用百年古法打造。

“去年来过巴城,电视剧播出后我一直想再来打卡,却没有空。趁着放假第一天过来,结果人太多,停车都等好久,无奈只有打道回府。今天再来,还是异常火爆,好在打卡成功了。”清明假期,一位上海游客说。

《北上》开播后,截至3月底,巴城老街客流量超31.4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61%。为承载单日达1.8万的游客量,管理部门实施了“预约准入+时空分流”的数字化管控方案。据悉,巴城现已确定“春水江南·寻迹《北上》”“盛夏光影·研学漫游”“金秋蟹宴·美味巴城”“年俗雅韵·拾忆暖冬”四季主题线路,从一地的“观光游”升级到全域的“体验游”。

深层次触达,释放改编热度

流量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何为“打卡经济”的热度“续航”,充分释放文学作品影视化改编的热度,让文化更深层地触达人心?

《北上》播出后,江苏各地文旅部门火速开启剧宣,网友调侃“与电视有关的地方全都‘卷’起了宣传”。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网友自发式打卡分享,使大运河江苏段的风光与人文走进更多受众的视野。3月底,江苏文投启动的“跟着《北上》游运河”系列活动,以主题旅游的形式,邀请剧迷、文旅从业者、自媒体达人走进春光无限的巴城老街,看风景,学昆曲,体验运河人家的生活方式。

在剧目转化方面,《北上》现已改编为音乐剧和话剧,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多样化呈现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核。

音乐剧《北上》处处体现着和“水”有关的视觉形象,如舞台台面运用镜面材质的材料,营造出平静的水面,异形纱幕也做成了水的形象,透过纱幕的景或人,若隐若现,似水波纹。

在持续的打磨中,话剧《北上》保留着不变的核心——“运河”始终是艺术创作的第一主角。在邵家后人卖船的情节中,作品也通过对这个船运家族故事中更细腻的人物形象塑造、更集中的戏剧冲突展现,强化了晚清、现代两条时间线之间的联系,彰显了“传承”的主题。

“音乐剧、话剧和电视剧有着不同的演绎,但都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内核,同时又丰富了原著的阐释空间,这其实都是在帮助《北上》这部小说继续成长。”徐则臣希望观众在《北上》电视剧中不仅能体验到流淌在教科书里、流淌在中国大地上的大运河,也能感受到真实、鲜活地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大运河。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来源:江南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