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不是,这些种种都是表面现象(客观现象),而由此种种拼合起来的丁元英的本质(主观、内在),恰恰与芮小丹的本质是一样。所以,芮小丹,看上丁元英,是因为两个同频灵魂的相互吸引——就像在森林里的一雌一雄两只老虎,通过细节(气味),寻找到了对方。
芮小丹为什么会看上大龄、离异、“花天酒地”的丁元英?
《天道》中,芮小丹为什么会看中丁元英?
因为四十万的音响折射的品位?
因为丁元英的文采?
因为丁元英对于人性的理解?
因为丁元英对于哲学的领悟?
因为丁元英的特立独行?
。。。
都不是,这些种种都是表面现象(客观现象),而由此种种拼合起来的丁元英的本质(主观、内在),恰恰与芮小丹的本质是一样。
所以,芮小丹,看上丁元英,是因为两个同频灵魂的相互吸引——就像在森林里的一雌一雄两只老虎,通过细节(气味),寻找到了对方。
同理,丁元英,也并未马上接受芮小丹——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也是经过各种“细节”,最终,确认芮小丹,是那个——有趣的灵魂。
丁元英与芮小丹的本质是什么?
用韩楚风的话就是: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这句话,用直白易懂的表述,也可以是这样一句话:不落世俗,人们孜孜以求的名、利,于他们皆为俗物——心安即可,多亦无益!
所以,丁元英会因为心不安,舍弃高额的股市收益,寻一僻静处,独处。
所以,芮小丹会因为求个心安,对丁元英自荐枕席,坦诚相待。
两人的区别,在于:
芮小丹从小锦衣玉食,所以她,天生“得自在”——无惧外界各种干扰,按着自己的想法去过自己的生活,去成为自己。
丁元英的家庭条件,促使他“为五斗米折腰”,他先要努力生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隔离外界的干扰——有钱以后,安顿好家人,就“隐居”起来。
于是丁元英说芮小丹境界比他高,因为芮小丹没有“心结”。而丁元英要在“内在的自我”和“世俗的自我”之间达成一种平衡——在追求世俗的成功时候,不使“内在的自我”奔溃,所以,他需要修心:通过对哲学的理解,去搭建内外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要运用“技巧”(观自主)来弥补裂痕。
所以,芮小丹是“得自在”——本身就在“自在”中,无畏“观”。但是,丁元英要时时“观自在”——才能不念过往,不惧将来;否则,丁元英,会因为“世俗”浸染太多,而变得“迷失于当下”。
之前,对于“观自在”三个字,我理解的重点在“自在”。构思此文,才发现,重点该在“观”——观,即当下,过往为回忆,未来为展望,唯有,当下,可“观”。
当下,“观”之,则“不念过往”——过去已是过去;则“不惧将来”——该来的总会来;一切,都是,当下。
用仰视的角度看,芮小丹与丁元英两人,是因为“不俗”,所以两人惺惺相惜。
用俯视的角度看,丁元英与芮小丹两人,是过于“自我”,自私自利。
芮小丹有说要丁元英娶她吗?
丁元英有说芮小丹一定要嫁给他吗?
他们有讨论过未来的婚姻生活吗?要孩子吗?
。。。
没有,反而,芮小丹说:古城是留不住你的,我也没有奢望天才地久。你给我留个念想,让我知道你曾经这样爱过我,我曾经这样做过女人,别让我把记忆都留在床上。
观自主——当下:丁元英不会为了芮小丹,留在古城;芮小丹也不会为了丁元英,离开古城。以后会不会变?不知道,至少,当下,两人还没有到谈婚论嫁的地步。
那么,芮小丹,就先给自己要一个礼物,留一个念想:一个神话。
与爱情如此态度,与家庭,他们两亦是如此态度:
自我第一!
所以,芮小丹找父亲拿钱,是连本带息的还。
所以,丁元英父亲病危,他会说怎么能让父亲死?
唯有,友情让他们舒适:合则来,不合则去。边界清晰,无牵无挂。
正如,欧阳雪对于芮小丹;韩楚风对于丁元英;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所以,芮小丹怕死吗?他怕死,否则,不会在回想面对卡壳的枪口后,痛哭!
但是对于面对死亡的恐惧,比起违背他的“自我”导致日后无尽的“地狱”,她更愿意面对死亡——“观自在”。
所以,最后,当面临九死一生的境况时候,她只给丁元英打了个电话:诉说当下遇到的情况——是告别,也是下最后的决心。
所以,芮小丹为什么会看上大龄、离异、“花天酒地”的丁元英?
与世俗人眼里,芮小丹自热可以找到更称心的如意郎君。
然,牛羊成群,唯,猛虎独行!
来源:莫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