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快就抬走?网友:这数据还不能让爱奇艺拯救一下嘛?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4-08 18:55 5

摘要:这两天,爱奇艺古装剧《念无双》的突然“消失”,让不少观众直呼看不懂。这部由唐嫣、刘学义主演的仙侠剧,3月27日刚开播时被群嘲“中年古偶”,但凭借低开高走的剧情和反套路设定,有效播放量突破5000万,甚至被网友称为“85花古偶最后的倔强”。然而,4月8日超点上线

“超点刚上就下架,数据还没热乎呢,平台眼里只有流量没有良心?”

这两天,爱奇艺古装剧《念无双》的突然“消失”,让不少观众直呼看不懂。这部由唐嫣、刘学义主演的仙侠剧,3月27日刚开播时被群嘲“中年古偶”,但凭借低开高走的剧情和反套路设定,有效播放量突破5000万,甚至被网友称为“85花古偶最后的倔强”。然而,4月8日超点上线后,剧集突然从平台“消失”。这波操作不仅惹怒了追剧观众,更让网友质疑:数据还没站稳脚跟,爱奇艺就急着“割韭菜”跑路,吃相是不是太难看了?

一、超点上线即下架:平台“割韭菜”还是“止损”?

《念无双》的命运堪称一波三折。开播首日,唐嫣的粉色纱裙被吐槽“兵马俑出土”,刘学义的假发套被批“头皮发麻”,双平台播放量不足400万,连平台都“裸播”上线,被业内预测“必扑无疑”。但随着剧情推进,女主三次“死亡复活”的反套路设定、电影级特效和神魔大战的高能场面,让该剧实现逆袭,全网有效播放量突破5000万,云合数据连续多日位列连续剧热播榜前三。

然而,就在观众以为《念无双》要“逆风翻盘”时,爱奇艺突然在4月8日推出超点,宣称“提前解锁大结局”。但超点上线不到24小时,剧集便从平台下架,页面显示“内容调整,暂未开放”。有网友发现,爱奇艺同期官宣了刘诗诗主演的《淮水竹亭》接档计划,该剧改编自热门IP《狐妖小红娘》,被平台视为“暑期档爆款种子选手”。

这波操作让网友炸锅:“超点就是为了最后捞一笔,然后给新剧让路?”“数据刚起来就被腰斩,平台眼里只有KPI没有观众?”

二、网友吐槽:“中年古偶”不是原罪,急功近利才是硬伤

除了对平台操作的不满,网友对《念无双》本身的争议也从未停止。

1. 演员年龄成“原罪”,但演技不该被全盘否定

41岁的唐嫣和34岁的刘学义被贴上“中年古偶”标签,网友吐槽“胶原蛋白流失”“牵手转圈像在演妈妈和儿子”。但也有观众认为,唐嫣在三次复活戏中的细节处理、刘学义对“病娇祭司”的诠释,展现了成熟演员的功底。有剧评人指出:“年龄不是古偶的禁区,关键看剧本是否匹配。《念无双》的角色设定需要阅历支撑,年轻演员未必能驾驭。”

2. 剧情老套但反套路,工业糖精与诚意并存

剧中“神女爱上仇敌”“三生三世虐恋”等设定被批“十年前的古早味”,但“女主反杀男主”“反派智商在线”等反转又让观众眼前一亮。网友调侃:“一边骂着狗血,一边熬夜追剧,这大概就是《念无双》的魔力。”不过,剧中频繁的“洗澡梗”“扒衣服”等亲密戏码,也被质疑“工业糖精超标”。

3. 平台急功近利,消耗用户信任

爱奇艺的“超点下架”操作,被网友比作“割完韭菜就跑路”。有观众算了笔账:《念无双》超点单集3元,全集解锁需50元,而同期会员费仅25元/月。“花了钱却看不到结局,平台吃相太难看。”更有网友翻出旧账:2020年《庆余年》超前点播被法院认定“损害会员权益”,如今爱奇艺仍未吸取教训。

三、平台策略:数据焦虑下的“断臂求生”?

爱奇艺的“骚操作”,背后是长视频平台的生存焦虑。

1. 排播策略“唯数据论”,牺牲长尾效应

根据腾讯新闻报道,爱奇艺2025年排播策略强调“权益礼包+锁集+非VIP限定周期观看”,未启用“SVIP提前看”模式。但《念无双》的超点操作显然打破了这一规则,有业内人士分析:“平台可能在测试超点的‘收割效率’,如果数据达标就延长排期,反之则快速下架止损。”这种“数据至上”的逻辑,导致剧集像“快消品”一样被快速消费。

2. 降本增效压力下,优先扶持头部IP

爱奇艺2022年财报显示,其全年内容成本达165亿元,同比减少20%。为了压缩成本,平台不仅缩短剧集集数(从45集降至28集),还倾向于“押注”大IP。《淮水竹亭》作为《狐妖小红娘》系列的开篇之作,自带原著粉和刘诗诗的流量,被平台视为“稳赚不赔”的项目。相比之下,《念无双》作为原创IP,风险较高,自然成了“牺牲品”。

3. 用户信任危机:从“薅羊毛”到“狼来了”

超前点播、限制投屏、会员涨价……爱奇艺近年来的操作屡屡引发争议。有用户表示:“以前充会员是为了看剧,现在充会员是为了不被平台恶心。”这种信任透支,导致《念无双》超点遇冷——即便数据看似亮眼,用户也不再愿意为平台的“急功近利”买单。

四、行业反思:数据是救命稻草,还是饮鸩止渴?

《念无双》的下架,折射出长视频行业的深层矛盾。

1. 内容与流量的博弈

网友的争议焦点在于:平台到底该“保内容”还是“保数据”?有剧评人指出:“《念无双》的逆袭证明,观众不是排斥中年演员,而是排斥套路化内容。如果平台愿意给原创剧更多时间,或许能孵化出下一个《陈情令》。”但在数据焦虑下,平台更倾向于“短平快”的流量收割。

2. 用户体验与商业利益的平衡

超前点播、排播调整等操作,本质上是平台在用户体验和商业利益间的权衡。但《庆余年》案已证明,忽视用户权益的“薅羊毛”模式不可持续。有法律专家提醒:“平台需在创新商业模式的同时,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避免单方面变更服务协议。”

3. 行业转型阵痛: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

爱奇艺创始人龚宇曾表示:“内容时长要更短,集数要更短,观众的需求就是要短。”这种“快餐化”趋势,虽然能降低成本,但也可能导致内容同质化。有观众呼吁:“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工业糖精’,而是能让人静下心来的好故事。”

数据不是终点,内容才是归途

《念无双》的下架,或许只是长视频行业“数据焦虑”的冰山一角。当平台把剧集当作“流量工具”而非“艺术作品”,当用户对超点、下架等操作习以为常,行业离真正的“内容为王”只会越来越远。

网友的那句“这数据还不能让爱奇艺拯救一下嘛?”,既是对《念无双》的惋惜,也是对整个行业的叩问: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我们还能等到“慢工出细活”的好剧吗?

来源:叮当猫的好朋友

相关推荐